反对建造三峡大坝?30年前9位专家拒绝签字,如今顾虑是否应验?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大嘴评娱

编辑:大嘴评娱

在1992年4月3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关于三峡工程建设决议草案的表决,引发了公众的广泛争议,乃至于有九位专家代表坚决不签字,公开表明他们反对建设三峡大坝。

这九位代表不是普通的反对者,他们都是在水利、地质、环境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深厚学识的知名学者或官员。

他们反对三峡大坝建设的理由各具特色,但无一不体现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的深切关切。他们的反对声音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了弥漫开来的涟漪,使社会各界对三峡工程的利弊得失展开了更深入、更广泛地讨论。

那么,这些专家有什么顾虑,让他们反对这项宏伟的工程?我们还需要从三峡大坝本身来寻找答案。

三峡大坝,这个中国人民几代人的梦想,从酝酿、诞生到完成,其历程相当于一部壮丽的水利史诗,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农耕时代走向现代化的巨变,更是对中国人民无穷的智慧与创新精神的有力展示。

设想的种子源于百年之前。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他的著作《建国方略》中,首次提出了发挥长江水利资源以及改善川江航运的构想。这如同一颗种子,在中国的水利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然后在1944年,应国民政府邀请,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来华考察三峡,他提出了在黄陵庙附近建设一座高度为225米,装机容量为1056万千瓦的水电站,被称为“萨凡奇计划”。此计划进一步实化了三峡大坝的设想。然而,由于内战的爆发以及外部专家的撤离,1947年,三峡大坝的建设不得不暂停。

当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大坝工程的建设再度得到关注。1953年,毛主席在听取长江流域规划报告时,提出了在三峡建设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意见。然后在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游览长江后,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进一步点燃了人们对三峡大坝的热望。

1958年,在北戴河召开了长江三峡会议,会议提出了建设三峡大坝的初步方案,并着手进行设计及准备工作。但是,由于经济困难和国际形势变动,三峡工程的步伐被迫调整。直到1970年,中央决定先建作为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并继续推进三峡工程的研究和准备工作。

没有人能否认三峡大坝是一个具有三重宏大使命的巨大工程——防洪、发电以及航运,这三大目标直接关联着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数以亿计的人民的福祉,成为这项伟大工程的核心价值。

如此宏伟的重要工程,常理而言很少有人会反对,然而仍旧引来了顾虑的声音,而且还为数众多。

在1992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有9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联名提交了一份反对建设三峡大坝的意见书,他们从经济、环境、社会和安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由,警告大家对这一宏大工程的可能负面影响要有足够的警觉。

在九名专家的质疑之中,对于军事安全的担忧颇为明显。专家提出,三峡大坝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了军事攻击的重点目标,一旦受到敌对势力的军事打击,大坝可能面临溃坝的风险,这无疑会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这种观点遭到了其他学者和官方媒体的反驳,官方声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三峡大坝具备了坚固的抗震和抗爆能力,即使遭受核弹或者常规武器的轰炸,也难以导致溃坝。此外,在战争爆发之前,可以通过降低水位,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溃坝可能带来的损失。

环境影响也是被专家们抬上桌面的一个议题。他们指出,三峡大坝对其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影响内容包括改变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特性、调整水文条件和沉积物传输、加剧库区滑坡和地震风险、引发水质恶化和污染物积累等。

然而这一点也被证实是虚惊,经过长期的统计和预后工作,官方证明了三峡大坝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控制且可逆的,通过科学且合理地调整水库运行、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落实移民安置和发展等手段,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负面影响。

最后,人民生活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专家认为,三峡大坝对沿岸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牺牲,包括迫使大约120万人民被迫移民、影响上下游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造成的破坏等。

然而,三峡大坝对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益处和便利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为地区提供丰富的清洁能源、推动长江航运和经济发展,以及此前说过的保障江汉平原等地区的防洪安全等。

正是在这一场场正方与反方的辩论较量之中,三峡大坝开始动工了。在历经了一段长达17年的施工期,自1994年铲土动工到2006年主体工程的落成,再进一步至2012年所有附属工程的完工,三峡大坝,这座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大水电站和水利工程,最终矗立在长江之上。

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2000多亿元人民币、超过16万的建设者,以及用作工程的2.7亿立方米的混凝土,都标志着这项巨大工程的建设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努力。

实际上,三峡大坝的建设途径颇为曲折,不仅仅包含了技术难题,还涉及到环境压力、移民安置、质量监督、资金筹措等各种问题。然而,经过中国政府和建设者们的无私付出与牺牲,这些困难终究被逐一攻克,尽管面临的质疑和阻力无比巨大,但最终展现出来的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三峡电站,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站,其拥有34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0亿度。这相当于节约了4.5亿吨的标准煤,减少了1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此稳定、清洁、廉价的电力为长江流域和东南部地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和节能减排。

在航运方面,三峡船闸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闸系统,它由两个五级联运船闸组成,可通行3万吨级以上的船舶。通过提高了长江上游沿岸城市的通航能力和水运效率,显著降低了运输成本和时间,从而推动了沿江地区的经济交流和一体化。

而在防洪方面,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调节性水库,总库容达到395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0亿立方米。三峡水库可以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来水,在汛期降低下游洪峰流量,在枯水期增加下游补给流量。通过三峡水库,保证了长江中下游主流河道的防洪安全,从而减轻了江汉平原等地区的防洪压力。

而三峡水电站的最终建成并不代表当年那九位专家的顾虑是毫无价值的,事实上正是因为他们的顾虑,三峡大坝在建设中更加小心,关注到了从前没有关注的方面。

在安全性和环保领域,多亏了专家们的意见,三峡大坝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已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设置了多种监测和预警系统,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测和验收。

三峡大坝具有极强的抗震和抗爆能力,可以抵御7级地震和核爆炸的冲击,可以承受万年一遇的洪水。大坝的运行和管理也遵循了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水文条件和需求进行动态调度,从而确保大坝的安全稳定。

另外,考虑到了当地特殊物种和生态,大坝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尽可能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为此,采取了多种生态保护和治理措施,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水质监测和污染防治、恢复和增殖鱼类资源、保护和迁移文物古迹等。

这些措施使得三峡大坝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到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从而有效地减轻和消除了负面影响,而在日后的其他大坝建设中,这些经验甚至可以作为范本造福后世。

可以说,三峡大坝既是一座水电工程,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创新与坚韧精神的历史长卷。从最初的设想到实际的论证,再到精密的设计和施工,每一个步骤都描绘出中国人民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智慧与勇气。这也是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仍然需要的。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进行探讨。


文章由头条号“大嘴评娱”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江汉平原   长江流域   顾虑   宏伟   船闸   专家   长江   水电站   大坝   航运   水库   水利   年前   环境   地区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