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迈昏聩:琅琊榜中昭平帝人生最后四年行事混乱

一代雄主,铁腕强权治国近四十年,垂暮之期,行事荒悖,乃至于自断膀臂,而成孤家寡人,非独梅长苏等人运筹帷幄可解释,与昭平帝本人年迈昏弱,也大有关系。

昭平帝萧选,素来铁腕治国,权术睥睨,文臣,武将,世家,寒门,法司,特务,多股政治力量被他平衡拿捏,使他得以稳坐帝位近四十年。

昭平帝青年时期,铁血夺权,治国有方,中年时沉溺温柔,有所懈怠,乃至于冤杀长子,但但都还保持了清醒。这才能以权谋之术平衡朝局,也还能有所善政,稳定人心。但到了元佑四年,昭平帝行事越发昏聩,被诸臣愚弄,甚至被靖王集团成功架空,乃至于废除了君王之刃的悬镜司,致使自己只能困居深宫。

身体衰竭

在昭平帝人生的最后四年,他的行事作风逐渐陷入混乱,疑心之生发大作,乃至于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这与昭平帝萧选此时的身体状况已经相当的糟糕有关。首先就是昭平帝此时已经是高年老者了。

琅琊榜故事开篇是大梁昭平朝元佑四年,此时的昭平帝已经年过花甲。

古语云:人过五十,不为夭寿。

三国时期,季汉昭烈帝刘备也说过:人五十不称夭。

在中古时代,受限于卫生医疗条件的落后,以及对天灾人祸的抵御力低下,人均寿命短暂。所以民谚才会说人过五十,不为夭寿,因为平均寿命才三四十岁,能够活到五十岁就已经算是享受到了常人之寿了。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指的就是六十岁已经是高寿了,而能活七十岁的,从古至今都是很稀有的意思。

虽然皇室,豪族等有源源不断的营养品滋补,有最顶尖的医疗条件,但也难以对抗自然规律。身体如果陷入老年化的衰竭,那是身体机能的不可逆性损伤,距离死亡是越来越近的,不是养生保养所能阻止的。武靖帝萧景琰戎马倥偬,筋骨强健,六十五岁驾崩,长林王萧庭生,也是享年六十五,而武靖帝之子,萧歆更是五十二岁猝死。

也就是说,昭平帝萧选在元佑年间,其实已经逼近他的生命上限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元佑七年,秋季,昭平帝便驾崩了,距离梅长苏入金陵拨弄风云,激浊扬清,的元佑四年,不过三年,将元佑四年当年一并算入,为四年。

元佑七年秋,太子妃产下一名男婴。三日后,梁帝驾崩。

人年老力衰的时候,思维也容易混乱,何况昭平帝不仅是年老,而是临近死亡,那么他的暴躁昏聩,也就有了生理上的解释。即使不提无常将近,昭平帝的身体实际上也已经在不断恶化中。

琅琊榜中多次提及了昭平帝身体不适,甚至在元佑五年的时候,昭平帝寿诞后的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初一的时候,他还因为前一天积食而身体不适,无法上朝。要知道,他的寿诞由于太皇太后过世不足五个月,还在国丧期内,而简约节办,酒薄菜素。虽然天子寿诞,再怎么简薄,也不会很差,但相对于平日的山珍海味来说,始终是显得寡淡的了。而且,昭平帝一是拘着国丧孝道,二是因为兴致不高,连酒都没有多喝几杯。

就这样,昭平帝还因为积食而抱恙,足见他的消化系统已经不太行了,比较孱弱。只是略微吃的多一点,他就消化不了,因此积食生病。

也许是劳累,也许是病酒,次日梁帝便感觉有些积食懒动,传旨停朝一日。

老年人的肠胃通常都会比较孱弱,不像年轻人,什么生冷辛辣,多数能承受得住。但是,只要不是太过虚弱,就不会到了只是稍微吃的多了一点点,就难受的需要卧床休养,吃药发散的地步。由此可见,昭平帝至少在元佑五年的时候,他的消化系统就已经不能很好的运转了。

而且昭平帝的身体的衰竭不仅仅是体现在消化系统上,他还时常觉得疲累不堪,经常需要静妃为他调制药浴养生。

梁帝想到她是医女出身,自然精于药疗,加之确实觉得头痛力衰,当下点头许可。

此外,从元佑四年开始,大梁风云跌宕, 庆国公柏业,户部尚书楼之敬,礼部尚书陈元直,刑部齐敏,吏部尚书何敬中等朝中的文武大员接连倒台,还有私炮坊爆炸案,内监被杀案等事情接二连三。甚至于还发生了誉王谋反,兵围九安山的逆案,对于一个老人家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刺激。

自受了春猎叛乱之惊,回銮后又雷霆处置完誉王一党,梁帝越觉得身体每况愈下支撑不来。御医们次次会诊之后虽然言辞圆滑,只说安心静养无妨,但观其容察其色梁帝也知道自己情况不妙。

春猎的时候,遭受到了兵变的刺激,昭平帝的身体就飞速恶化,如果是身体还好,这样的打击虽然大,但不至于到了御医不敢言的地步。很明显,这个时候的昭平帝身体已经虚弱到了不能承受太大的刺激。

对于昭平帝的身体,其实很多人心里也有数,誉王就说过,靖王势大,自己不能等了。他不能等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昭平帝老了,身体已经不可能支撑下去了。

父皇若尚在壮年,那我能忍也能等,但事实不是这样。母后细想,父皇现在被静妃母子所包围,难保什么时候,她就能拿到一封遗诏在手上。

誉王这里强调的,第一是昭平帝已经不是壮年之期,换而言之就是已经衰朽不堪。第二点就是,遗诏,遗诏遗诏,这玩意不是君王将逝,是出不来的。说明昭平帝的身体已经非常的糟糕了,而且周围的人都很清楚,所以誉王才会觉得没时间组织起新的力量去和靖王争夺。

喜怒无常,昏聩多疑

随着身体的衰竭,昭平帝在元佑四年开始,行事越发混乱,时常暴怒多疑,一点点的事他都能想到是不是另有所谋,疑心大发。又时而心软犹疑,温情脉脉,思念去世的祁王,宸妃,怜惜越贵妃,太子,对靖王也渐渐展现父爱。

这怪异的行事,固然有昭平帝本就是刻薄寡恩,多疑雄猜的原因,也有他年老昏聩,思维混乱的影响。

在情丝绕事件的时候,梁帝的思绪混乱,疑心奇重就已经有了表现。

昭平帝在知道太子和越贵妃母子的鬼蜮伎俩后,勃然大怒是很正常的反应,但是昭平帝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几次态度的转折,和思绪的变化,很有问题。

在这么暴怒的情绪下,他都还在不断的疑心,因为言皇后出言诘问越贵妃,他立刻就狐疑起来,怀疑霓凰郡主是被誉王皇后拉拢,用自己的清白陷害太子和越贵妃。随后靖王出面作证,原本可以说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但他又觉得太过众口一词,还是怀疑,这样病态的怀疑心理其实已经不正常了。

霓凰郡主身为一个女子,而且是执掌南境军务的王女,说她被人下药,险失清白,这可以说几乎是铁证了。因为女子闺名清白,可是很重要的,在封建时代甚至有“奸出妇人口”一说。什么叫奸出妇人口,就是说,如果女子要不顾名节廉耻,指认被如何如何的事,那就是真的。原因就是因为名节贞操,对于女子而言,比性命还大。

如果霓凰郡主真的投向了誉王,何不直接嫁给誉王一系的廖廷杰,还更好,不会损伤自己的名节。

如果说,这时候怀疑,还能说是昭平帝被言皇后的失口而误,加上自己本就多疑,那靖王作证后,昭平帝的怀疑就已经不能说是多疑了,而是完完全全的病态式的怀疑了。

她这般以退为进,梁帝倒犯了迟疑,不信吧,众口一词地控诉,相信吧,又觉得太众口一词了难免心中打鼓。

靖王和太子,誉王之间的紧张关系,人所共知。当年赤焰案时,太子和誉王也出力颇多,靖王因为赤焰案后,始终坚信祁王无辜,而与昭平帝父子关系极其紧张。也因此而屡屡被阿谀逢迎昭平帝的太子,誉王所中伤欺凌。靖王素来公正,这是昭平帝也相当清楚的,霓凰郡主以清白大事上告,靖王作证,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其实已经很清楚了。但是昭平帝却还狐疑为什么证据都指向了太子与越贵妃。

这说明他的思绪已经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清楚了。

与之相应的,还有太子哭求时,昭平帝突然的回忆。

低头望着膝上伏着的这个人,梁帝突然觉得神思一阵恍惚,胸口如同被什么碾轧了一下似的,疼痛如绞。

如果那个人也肯象景宣现在这样伏在自己的膝前哭诉流泪,自己会不会软下心肠,重新将他搂进怀中呢?

这一处不仅说明年老的昭平帝心性有所收敛,也说明了,他内心的不安和头脑不清醒。

当年的赤焰冤案,虽然是冤案,但罪名是谋逆,昭平帝虽然是心存忌惮,但也确确实实是被夏江和谢玉的策划所蒙蔽了。夏江和谢玉的策划相当精密,很多人不相信的原因不是有什么证据,而是单纯的相信祁王,林燮等人的忠诚。反而夏江作为悬镜司首尊是提供了很多证据的,这也是这起大案会被天下所信,连夏冬这种精通侦查的高手都被蒙蔽了。

所以,当年的案子,如果祁王没有证据证明清白,就算他跪在昭平帝膝下痛哭,谋逆之人,焉得生路?

还有在元佑五年,静妃生辰的时候,昭平帝因为父子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加上靖王最近政务上的突出表现要赏赐他。可是当他听说靖王想要请他赦免一名罪人的时候,他立刻就疑心生发,怀疑靖王是要招揽人心,进而觉得靖王行为怪异而勃然大怒。

只是说想要讨恩旨赦免一名犯人,昭平帝就能联想到是清谈的名士,发展到沽名钓誉,觉得自己儿子要图谋不轨。这样子的思路正常吗?根本不正常,这些就是我上一节所说的身体衰竭的生理影响。

靖王有些意外,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但问在当面,又不能不答,快速考虑了一下,道:“回父皇,儿臣领旨办差,份所应当,不敢望赏。但君恩不宜辞,既然父皇如此厚爱,那么儿臣斗胆讨个恩旨,请父皇赦免一名在岭南服流役的罪人。”
“罪人?”梁帝也有些意外,不由自主心生疑云,皱眉道,“什么罪人?又是什么名高望重,却偏爱胡言乱语妄议朝政的狂士么?你素来忠耿,怎么也学来这沽名钓誉、招揽人心的手段?谁教你的?”

发展到了卫铮被劫案的时候,昭平帝的思维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中了,尤其是他的疑心病,夏江自任首尊以来,侍奉他近四十年,可以说和他的统治时期基本重合,兢兢业业,可谓忠心耿耿。

即使是有证据,他就不想着问两句?而且夏江涉入党争,悬镜司就一定要废除吗?悬镜司的作用,已故的祁王不了解,他还不了解吗?他当年为什么要驳斥祁王的奏陈,还不就是因为他依仗着这把刀吗。当年的他果断的驳回了祁王的奏陈,留下悬镜司,可他现在却这么武断的查封了,然后就直接废除了。

蒙挚也完成了自己的差使,干脆利落地查封了悬镜司。

梁帝长长吐出一口气,无力地向后一靠,道,“你去跟夏江说,朕现在不想听他喊冤,叫他自己好好想想,想清楚了,给他纸笔,叫他写折子上来。”

疯魔自然有疯魔的效果,第二次复察叶士桢挑了半天也没挑出什么来,只好加签同印转了内廷。经过他这严格一关梁帝自然满意,原本打算另择人选掌理悬镜司的想法也顺理成章地打消了,允准靖王着手裁撤将其职权细分部分并入大理寺,部分并入了刑部。

刑部,大理寺,廷尉府,悬镜司都是大梁司法结构的不同构成机关,不同类型等级的案件会分流到这四个司法机关。光是这一点,悬镜司就不是可以随意裁撤的了,何况悬镜司还负责监察百官,如果是崇祯这样的没有能力有限而且好忽悠的皇帝可能会轻易废除,但是像昭平帝这种深谙权谋之道的老辣君主,而且至少在赤焰案前后,他就已经偏离了治国正道,主要是靠权谋之术在搞平衡内斗那一套了。这样子一个皇帝,只要他的思维还正常,就不可能会把悬镜司这种君主爪牙给自废武功了。

如果结合昭平帝此时的年纪和他的身体状态来看,就可以解释了,一个已经行将谢世的老人,他的精力不足,思维也已经不能保持清醒了,所以才会疑窦丛生,喜怒无常,甚至于作出废除悬镜司这种自断膀臂的行为。

还有昭平帝的一个行为可以作为佐证,昭平帝被戏称为:“桌面清理大师”,说的是昭平帝经常暴怒失态,动不动就砸东西扫桌子,在献王,誉王,靖王相争的时候扫掉桌子上的东西,在卫铮案前后砸杯子,踢靖王,在夏江冒死回去揭发梅长苏的时候,昭平帝因为控制不住的把东西乱砸乱丢,情绪几近失控,由此可见他已经无法自主的控制自己的喜怒了。


我是秋山,读书看电视,我用我的解读,将虚构世界充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昭平   昏聩   遗诏   郡主   老迈   多疑   贵妃   疑心   清白   太子   行事   混乱   身体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