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猿人到汉唐辽公主,13个颅面复原像让你看看古人长啥样

文/万物君

成年人有206块骨头,其中颅骨有23块。体质人类学通过对颅骨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不同的人种类型。但要想形象地描述人的面貌,还需要对颅面进行复原。

目前主流的颅面复原技术包括两种,一种是手工颅面复原法,又分为二维素描法和三维塑像法 ;另一种是计算机辅助复原法,又分为计算机辅助二维颅面复原法和计算机辅助三维颅面复原法。

关于复原流程,以三维塑像法为例,流程如下:

(1)对颅骨进行清理和拼接 ;

(2)对颅骨进行观察和测量,鉴定性别、年龄、种族、疾病或创伤等;

(3)翻制颅骨的石膏模型;

(4)在颅骨的石膏模型上按收集或测得的面部软组织厚度用软塑胶泥在相应部位上填充 ;

(5)根据眼眶、鼻骨、上下颌骨及牙齿的特点用软塑胶泥复原眼、口、鼻、耳;

(6)根据遗物塑造头发、眉毛、胡须等 ;

(7)最后,对整个塑胶泥像总体校正,使之尽可能反映生前面貌。

学者们认为,软组织厚度研究对于颅面复原来说极为关键。如果说颅骨决定了“神”,那么软组织决定了“形”,好的颅面复原就是要做到神形兼备。

1

1877年,德国解剖学家Schaffhausen最早提出了颅骨面貌复原的设想。

1895年,德国学者His最先开展了颅骨面貌复原的实践,复原的对象是著名音乐家巴赫。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复原颅骨的生前面貌。

巴赫(1685年3月21日 ~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巴赫的颅面部复原采用的是雕塑三维复原方法。复原流程和结果见下图。

巴赫颅面复原步骤(A、B)、巴赫颅面复原像(C)与巴赫肖像(D)

把颅面复原像和肖像进行对比,有没有觉得肖像更传神些?

2

在我国,最早使用手工颅面塑像复原法复原的是北京猿人。

20 世纪 30 年代,魏敦瑞对出土的北京猿人头骨化石进行研究并尝试复原颅骨面貌,著名雕塑家路西尔·斯旺女士制作了女性北京猿人复原像。复原面部软组织时,魏敦瑞依靠埃克许德特所调查现生人的数据资料,对此进行数据调整。耳、眼、口、鼻复原时依靠一般化数据进行复原。总体感觉,有些欧派。

魏敦瑞版北京猿人

1939 年,格拉西莫夫尝试复原男性和女性北京猿人。女性头像是根据第 2 号头盖骨复原的,复原时使用的软组织厚度和眼、耳、鼻、口数据未说明。总体感觉,有些俄派。

格拉西莫夫版北京猿人

1954 年,吴汝康、吴新智、王存义等人对北京猿人头像再次复原,此次复原参考魏敦瑞所用材料,对魏氏复原软组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根据格拉西莫夫的《从头骨复原面貌的原理》一书中介绍的方法复原。

1979 年,王建军和刘开渠以魏敦瑞修复的女性头骨为基础对北京猿人女性复原像进行了再次复原。

感觉这次复原,更加女性化些。

3

1930年发现的山顶洞人群,包括老年男性1人(101号),中年或壮年1人(108号),壮年(110号)1人,中年女性3人(103号、104号、109号),青壮年女性1人(102号)等10个个体。

山顶洞101号头骨化石,是东亚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化石之一。很遗憾,它后来在战争中失踪了。现在的研究样本是头骨刚发掘出来时做的复制保存。

碳十四研究显示,山顶洞主要文化层位的年代不晚于距今3.3万年。因此,山顶洞人化石是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的重要研究材料。

2020年,税午阳等人根据计算机三维颅面复原方法,实现了对101号头骨生前面貌的预测复原。

山顶洞101号头骨化石

101号头骨复原图

关于山顶洞人复原图,下面这个是大家最常见到的:

吴新智认为:“山顶洞人代表原始的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

4

2005年,考古学家利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将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的甑皮岩人的头像复原出来,让人们见识了一万多年前的华南人的面孔。

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选取男女各一例甑皮岩人的颅骨进行头像复原。下图为甑皮岩人女性头像,像不像那位首富的女性版本:

下图为甑皮岩人男性头像:

甑皮岩人的头骨特征表明其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分布在华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南亚各族较接近。

5

2011年,奇和洞人头骨化石被发现于福建省漳平市的一个喀斯特溶洞。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其生存年代距今9500年左右,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研究显示,奇和洞人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颅骨较大,头骨兼有南北方居民及更新世晚期人类的混合特点,包括颅骨较长、面部高而狭窄、眼眶低矮、鼻骨宽阔。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周明全教授团队成功复原出奇和洞人的三维面貌形态。

6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典型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作为与夏王国为伍的方国文明,从大甸子墓地表现出以下特点:墓地和居住址所反映的极强的文化连续性、稳定性与统一性。是继红山文化之后在东北地区南部出现的又一个文化繁荣期。墓地的分区和区间差别、墓葬的等级制和随葬品的礼器化,反映了严密的社会分层。

考古学家对大甸子遗址的M1203男性进行了头骨复原,看起来比较周正时尚:

7

1976 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清理了 300多座青铜时代的墓葬,获得大批保存较好的人类骨骼。

遗存距今约3700年,可能属于古代羌族的文化。为再现古代羌人面貌,考古专家选取 M128 甲号头骨进行面貌复原。

8

2002 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首次利用三维技术复原出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女墓主的面貌。该墓主为西汉时期某诸侯王的一名 30 岁左右的王后。

这是一位长相端庄的中原女子,面部扁平而略呈长方形,鼻梁较高但鼻根低平,颧骨比较突出,下颌较宽。总体来说,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并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较为接近。

老山汉墓女墓主的复原,是由颅面的形态特征和历史生活背景相结合得出的,透过复原的人像,我们不仅能看到脸部的面貌,还能看到西汉贵族女性的衣着与发式。

研究者还确定了老山汉墓女主人的DNA序列,属于亚洲M谱系,代表了东亚地区现代人群的某种祖先类型的遗传学性状,是古代中原人的代表。

9

1972年,在长沙市芙蓉区发现了三座古墓,这就是有名的马王堆汉墓。在其中的一座墓坑里,发现了一个四层棺椁。打开棺椁时,里面躺着上千年的古尸。

这具尸体就是有名的辛追夫人,她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妻子,也就是丞相夫人。

2002年,距离辛追出土三十年之后,科学家们复原了辛追的容貌。分别为18岁、30岁和50岁三个年龄段的面相。

10

汉代的鲜卑人长什么样?

1998年,考古人员在乌兰察布东大井发现一个汉代墓地。据发掘者的意见,该墓地的族属为东汉时期的拓跋鲜卑,其头骨特征为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为直观了解该墓地的种族特征,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利用三维技术复原出M1:1这个男子的相貌,长得有点像林永健。

11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周明全教授团队展示了唐代公主李倕的颅面复原像。

李倕的墓葬于2001年11月在西安郊区被考古人员发现,根据出土墓志记载,李倕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孙,病逝于唐开元二十四年,时年25岁。

与颅骨同出的还有头冠残件,中德专家历时一年半的修复,成功提取了多达370个小部件,并根据古代文献及唐代壁画,采用虚拟工程技术复原了这件精美的公主冠。

通过复原的效果图,我们看到了一位雍容华贵的唐代公主形象。

不过,长相似乎不那么清秀漂亮。

12

2003年3月9日,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的采石场上,一阵乱石滚落后,一片异常齐整的石壁突然裸露出来。

经过考古小组的现场勘查,初步确认这是一座辽代石室墓,墓的规模中型偏大,墓主人身份较高。

仔细研究后,考古专家们一致认为墓主人是一位地位崇高的女萨满师。

考古专家对其进行年龄和人种学及分子体质人类学的测定后,发现这位女子的年龄在30岁左右,头骨与DNA数值显示她属于东亚蒙古人种。

有人推测,她可能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妹余庐睹姑公主。

13

1987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对赤峰市宁城县山嘴子遗址的辽代墓地进行了挖掘。经专家鉴定,该批墓地年代为辽代偏晚阶段,族属为契丹族。

专家从这次出土的颅骨中选取了比较完整的标本,进行复原。

颅骨年龄大约在25-39岁之间,性别为男性个体。根据头骨的测量数据,该头骨的种族类型与北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并可能带有不同程度的东亚蒙古人种或东北亚蒙古人种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北京猿人   巴赫   号头   蒙古人种   东亚   颅骨   软组织   头骨   汉唐   墓地   面貌   古人   公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