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韩国人都不偷的奇葩发明:中国的调休,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吐槽?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810篇原创文章


#调休可以取消吗#


2023年端午假期来了,毫无悬念,和今年“五一”假期一样,今年端午假期宣布调休后,再次引发无数网友吐槽。

原因很简单,今年端午节是6月22日,其中22日-24日放假,25日(周日)上班,随后又要连续上六天的班,算起来真正放假也就2天,和周末双休没啥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

显然,这不是调休第一次被吐槽,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今日头条上讨论得挺热烈,恰逢这次端午调休,我也谈谈我的看法

这有一个背景:近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原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魏小安在今日头条平台上表示,调休政策过去制定的时候,在当时当刻是很好的办法,但目前调休政策大家普遍不满意,这种状况肯定要调整。同时调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要打个问号,黄金周只是把原有需求集中释放,背后的隐性成本需要考量。

图片来源:见图

魏小安表示,调休政策需要从根本上调整,要确定一个原则——我的时间谁作主?目前看来是国家做主,实际上应该是公务员、教师等人的休假应该由相关部门确定,但其他人群的休假制度,应该由企业来决定。“隔周双休制”或许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即“不动总量、优化结构“,每个人能多出来一些休息的时间。

同时,目前的调休制度不能仅看黄金周期间的消费,黄金周带来的是需求集中的爆发,并不是额外增加了需求,中国每天几千亿的GDP,要看背后的隐形成本,即黄金周休假带来的生产中断所导致的损失。企业可以采用“轮流休假”的方法,“一年365天,天天有人,生意不中断”,可以保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相关收益也比黄金周的收益大得多。

此外,魏小安称算上双休日中国人每年有1/3的时间都在休假,假日制度总体来说叫做“115天假期”,在国际上基本上是中等水平,目前假期制度的欠缺不在于假日少,是在法定假日的落实方面。法定假期落实,需要领导带头,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魏小安曾任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等职,曾参与调休、黄金周等假期安排建议。

毫无疑问的一件事,如果说有什么话题,能够在互联网长盛不衰。

能在极端对立的舆论环境下,让所有人统一站队。

那一定是 假期前、假期中、假期后,骂调休。

关于调休的话题,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周期性热点话题。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在中国已经持续了超过9年的调休制度溯源和解析,结合现实,和大家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聊一聊这么几个话题:

中国的调休,存在的意义和本质,到底是什么?

已经明显和民意对立的调休制度,是否有取消的必要?

没有调休,是否能够有更好的休息和消费想象力?


顺带说一句,就在中国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也就是6月24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被俄罗斯局势所吸引,短短24小时之内,发生了很多事情,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热度。

哎,我就不蹭热度,看谁还说我用AI写文章。哈哈哈哈……

信息时代,有价值的信息更值钱,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更有意义。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连亚洲卷王韩国都不抄袭的中国调休制度,到底是什么东西?


如此惹人讨厌的调休,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要了解调休,就需要清楚我国休假制度的发展。

休假在我国源远流长,在汉代就出现了休假制度,称为“休沐”,官员五日一休。

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唐朝,政府把“五日休沐”改为“十日休沐”,也就是官员每十日休假一天。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平时休假减少,但其他节日可不少,春节、冬至、清明各休 7 天,中秋和夏至也能休 3 天假。

要说休假最多的朝代,非宋朝莫属,除了沿袭唐朝所有假期,还增加了不少节日,什么天棋节、天庆节、天贶节,不一而足。

图片来源:网络

元朝的休假就差很多了,他们取消了宋朝大部分节日,仅保留休沐和寥寥几个节日。

图片来源:网络

最恐怖的是明朝,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他规定一年只能休三天,什么休沐节日,统统砍掉。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的皇帝稍微好些,保留了冬至、元旦和元宵,元宵放十天,元旦放五天,冬至放三天,休沐也变成一月一休。

清朝基本延续了明朝的休假,但略有调整,他们把元旦、冬至、元宵的休假时间集中,放在一起休。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古代的所有休假,大多只有政府官员才能享用,普通百姓是无缘休假的。

民国时期,开始出现全民休假的概念,1929 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一览表》,列出 28 个纪念日,也就是节假日。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节日,有的不休息,有的休假 1 天,全年的公众假期是 7 天。

建国后,我国重新调整休假,1949 年 12 月,我国发布并开始实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图片来源:网络

《办法》规定,元旦、春节、五一和国庆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年公共假日为 7 天。

平日的休假,则是单休工作制,每周工作 6 天,休息 1 天,全年假日共计 59 天。

图片来源:网络

1995年,国务院正式施行每周 5 天的工作制,双休开始出现。

1999 年,为促进消费和旅游,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开始跟前后的双休拼在一起,组成“黄金周”。

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创造了141亿元的收入,2000年泰山景区创下了一天接待5万人以上的最高纪录。

“假日经济”这一概念也油然而生,旅游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图片来源:网络

“黄金周”促进了消费的发展,但因为假期太集中,造成景点平时拍苍蝇,假期人挤人,不利于发展。

2008 年,推行“小长假”,把五一 3 天假中的 2 天,分给了清明和端午,又增加了中秋节 1 天假,全国法定节假日达到 11 天。

图片来源:网络

2008年,七年的五一黄金周成为历史,变成3天小长假,给端午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各增加了一天假期。

2008年,也被视为是“中国调休制度”的确定年份。

这里有一个背景小知识:

放假调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节日。

自2008年开始共有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分别为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全民公休节日的假期通过调整双休日来集中休假,休假时段每年由国务院发布。

员工在休息日确因工作需要加班,可以享受因加班而产生的调休假。

不管怎么挪动。

但实际上,除去周末,中国的法定假日总共11天。

是的,就只有11天。

这里可以做个数据比较,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剔除周末的双休,法定节假日平均为11.7天,中国是11天。

不过,由于中国各地企业带薪年假制度执行得并不理想,即便这个数字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也未必都能实现。

甚至就算是11天,这个数字不仅与法国、荷兰、丹麦、瑞典、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就连亚洲的越南和日本都比不上。

部分国家和地区休假时间比较

考虑到中国人目前的年平均工作时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适当将节假日时间延长个几天的建议,是完全合理的。

对于“调休”而言,虽说有不少值得诟病的地方,可企业是靠生产经营来盈利,多一天工作时间,企业就能多一分经济收入,反之则收入减少一分。

说白了,还是经济效应主导了调休的存在。

颇为讽刺的是:

作为和中国隔海相望的邻邦,韩国无论在民俗、语言文字,还是在食品、节日等方面都向中国全面学习。
端午节划龙舟等活动,抢先中国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国的很多好的传统也虎视眈眈,有随时偷走的趋势。

但有一项节日制度,韩国却绝对不愿意偷,即中国的放假调休制度。

因为韩国可能明白,论内卷和文化剽窃手艺,可能和中国有得一拼,但是要说在压榨劳动者这件事上面,恐怕韩国老百姓,没有中国老百姓这么听招呼,好脾气。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本质分析和逻辑研究:中国调休制度,何以如此“惹众怒”?


调休制度,从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吐槽反对的声音一直都没有停过。

可以说,中国的调休制度诞生的背景,就很值得复盘一下:

直到1995年,中国人才过上了法定双休日的生活,有了现在意义上的周末。

199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

怎么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于是,咱们又拥有了两个长假。

“五一”与“十一”黄金周,都是七天。

有了长假,旅游,终于开始进入广大普通人的生活。

中国人民有了钱也有了时间。

更多的,是进入新世纪后,对新生活的希望与热情。

就像刚刚离开家到外地读书的大学生,此生第一次脱离了家长的管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那时候,两个长假既能刺激经济,又能让大家体验出游的新鲜,全社会都开心,“七天乐”成为流行语。

在那时。

大家还不是嫌调休太累,而是嫌假期太短。

那个时候,大家讨论最多的也还不是躺平、996、内卷,而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环境,民生认知的变化,这样的玩法,开始受到了抨击和反对。

一方面是情绪层面的反感:

一则报道。

国家统计局: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48.7小时。

图片来源:见图

按照每天法定的八小时工作制算,那妥妥相当于一周工作六天。

如果再来次调休,等于一周上满。

但如此之高强度的工作量,却并没有给年轻人带来他们曾经向往的生活。

比起上个世纪中国人那种高度同一化,强调纪律性的生活,今天的社会给了年轻人各种各样的自由。还有……自由背后对应不断升高的成本。

人们不是不愿意休假,而是假期的加班费更高,想多挣点钱,同时也怕自己休假,同事不休假,反而会给领导印象不佳,丢失更重要的晋升机会。

因此当人们无力自己凑出合适假期,也不敢和企业商量休假的时间,国家便“出手”相助,统一规划假期时间,作为带薪休假制度的某种替代。

法律规定的各种休假制度难以实现,背后原因很复杂,既有政府执法与监管因素,也有企业与个人在休假问题上的博弈。但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对很多人来说,面对繁忙的工作,强势的企业,别说啥“带薪年假”,甚至每周能“双休”都是一种奢望。

15年后,全民旅游的需求增加,休假日的经济价值也明显提升,而什么样的调休制度能更好地平衡工作与休闲需求,一再地引发人们的讨论。

某种程度上,现在网上舆论基本是年轻人主导,希望不调休的声音高,或是因为这两年经济下行,或是疫情封控期他们旅行的意愿下降,不需要调休了。

调休没钱花,上班没钱赚,谁还看不出来调休就是为了刺激出行旅游和持续性消费的手段,但是换回来的是什么?是连续的工作日。

乍看似乎不能完全说调休的设置“无理取闹”,因为国内设置调休,本来就不是为了真的纯粹放长假,而是为了求发展。

保住经济和生产力的同时,又要放长假给时间出去旅游刺激消费增长GDP。

这是一方面。

如果说消费和休息需求两头挤压是引发调休惹众怒的情绪原因,更应该值得反省的,或许是一些群体的态度和观点:

4月26日,综合多家媒体报道,近期,调休类话题引发网友讨论。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教授袁钢明表示,自己很赞赏今年调休的做法。

袁钢明认为,通过调休的方式把假日放的时间长一点,对于大型的休息娱乐活动,特别是国际旅游意义非常重要。调休的方式能够实现大规模活动的这种目标。

图片来源:网络

袁钢明称,“五一黄金周的出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但是有些人群反对这种调休方式,他说这是自己骗自己,又没有增加多的休息日,只不过把它集中起来,他觉得这种并不是真正的福利。以至于有段时间大节假日都没有了,取消了,热火朝天的大型旅游活动没有了,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发展降温了,也发展不起来了。

“我是不太同意取消大假节日的”,袁钢明称自己是从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上来看的,“这种集中式的消费娱乐对整个经济发展有很大好处,特别是在黄金周。当旅游黄金周出现的时候,那么的确这一个月里的经济增长情况就非常好。不搞这种轮休,没有大假日,事实证明不好的影响会更强一点。原有的节假日黄金周,这种消费热潮没有了,可惜了。”

袁钢明还认为今年的调休就做得非常好,“这种形式可以做得更好,尽可能把一些不利的方面能够考虑好。比如今年这一次就做得非常好,把调休的日子拉长到了两周,稍微做出一点牺牲,为五一更加集中的休息创造一个更好的集中的条件,是动了脑筋的做法。

果不其然,果然真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知名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袁钢明,因为自己的论调和观点表达,被网民骂的晕头转向。

袁钢明接受采访,高度赞赏五一假期是“动了脑筋的做法”,这句话直接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既得利益群体的傲慢态度和功利意图,才是最值得重视的问题。

其实专家的话也不无道理,只是说话的态度方式欠缺温度。37度的嘴里面讲出来的,给大众的感觉,就是冰冷和寒心的味道。

诚然,如果按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数据,劳动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0%,每周多休一天,带来的是5.7%左右的经济损失。

然而,这笔经济账不能这样简单计算。因为,连机器都需要休息和调试,人更是如此,并不是多上一天班就能提升效率。

调休的安排,不仅对普通人来说需要调整生物钟重新适应、降低生产效率,对企业来说,生产节奏同样需要因为调休而进行调整,尤其是工厂类型的企业,更是不胜其扰。

其实,人们现在对于调休的怨言,很大程度是针对“放假了工作却要继续做,不能休息”的现状和“不敢跟公司提休年假,身边的人都不太敢休”的顾虑。

如果能更好地完善休假制度,人们对于靠调休凑出来的假期出行的需求自然会减弱。消费总量不变,但是均匀分散到全年,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假期幸福感都会有莫大帮助。

GDP固然重要,但是劳动者和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不重要了?

虽然从本质上来说,调休表面是一场“朝三暮四”的游戏,但实际是国家经济生产与个人需求间的一场博弈,很难做到都满意。

但是这不就是政策制定者需要去结合时代和现实,展现平衡艺术和能力,去解决的问题吗?

而且,态度很重要,表达更是需要注意,时代不一样了,该有的敬畏和尊重如果没有,脸会疼的。

从现实到舆论,很明显,调休制度的存在和意义,已经开始遭遇冲击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调休制度,是否能够被取消?


随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已经有专家建议取消调休,看来,调休这个方式,以后可能会有变数。

图片来源:网络

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的收入增加,休闲的欲望在变强。再考虑到疫情三年的冲击和影响,有些制度也到了该适应时代进行调整的阶段了。

生活中,很多单位,民营企业,都提前一两天放假,然后返回时也可以晚一两天,这就是博弈出来的,是无数人的意愿形成的。这个现象已经很多了。

很多人认为,假期是国家给的,自然是没有成本的,免费的。但实际上,假期还是自己给的,少工作,就少收入。毕竟不是人人都有体制身份,市场经济没有办法和国家体制的待遇去处处对比。

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必然会需要相对的合理。

为了搞经济,抓生产,造财富,不顾劳动群体和百姓健康和感受,这种经济能走多远?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当“三和大神”,优先干日结,青睐当外卖骑手,而不愿意进厂?

对自由的追逐,对幸福感的重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为什么现在00后和职场和老板的矛盾这么多?

时代不一样了,00后是懂得拿着劳动法去维护自己权益的一代人。

制度弹性,也要看对象是谁,面对劳动不平等现象,70后是习惯,80后是麻木,90后是迫于无奈,去和00后试试?

如果一种制度失去了政策力量,那么被颠覆和改变,不管是否愿意,都是必然的结果。

这是历史和规律给出的经验。

调休这个制度,要说解决,并不困难:

要么,就是提升民众收入,用金钱的获得感去对冲调休以后的工作市场痛苦,相信这个方法绝大多数打工人都喜闻乐见,钱给到位,勤劳善良的中国老百姓一定好商量;

要么,就是货真价实,国家发力,别听傲慢无知的所谓专家观点,直接强制性增加假期,至于经济维度如何平衡,那就需要国家意志去解决了,毕竟,产业升级,科技突破,技术提升,效率发展,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办法主导的。

要么,就是取消调休,需要生产力贡献,就三倍工资按劳动法去支付,是不是?

总之,要么就是经济弥补,要么就是休养生息,无非就是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吧?

所以,按照当下民意和实际情况来看,结合国家层面的态度和表达,对于后续调休进行调整,是值得期待的。

不一定取消,但是一定能够优化调整,有些依靠制度维系的平衡,一旦出现波动,那么主观上的坚持,是不能对抗来自时代和趋势的被动改变的。

想一想,中国所有政府部门进门处的标语,是什么?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每一种自由后面都附带着标价,看清主线,很重要


全国一盘棋的长假制度,等同于全国经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放缓。由于不少商业、生产活动停止了,单个企业即使不放假,员工创造价值的效率也大大降低,有些单位甚至无法运行。所以,这种方式,强制降低了企业给员工放假的机会成本。

长假制度的实质,就是在个体劳动权利保护不足的情况下,以国家名义代替劳方与资方谈判假期,通过全国停摆的方式降低企业放假的成本,同时,给企业更大的放假压力。毕竟还有很多人需要长假,所以,调休制度是否该结束,取决于人们是否能自己去谈判。

人们现在对于调休的怨言,很大程度是针对“放假了工作却要继续做,不能休息”的现状和“不敢跟公司提休年假,身边的人都不太敢休”的顾虑。

如果能更好地完善休假制度,人们对于靠调休凑出来的假期出行的需求自然会减弱。消费总量不变,但是均匀分散到全年,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假期幸福感都会有莫大帮助。

当然,考虑到中国的制度特色,以及现实经济的需求情况,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或许还需要必然的耐心,过程,还有时间。

不合理的东西,是没有持续存在的想象力的,这是规律所决定的必然。

其实调休不是原罪。现在的矛盾是,老百姓想休假,但总是有人觉得,我们的经济还没发展到大家可以奢侈地拥有这么多假期。

而且,这种觉得,甚至能够占领制度的高点,这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事实。

不用羡慕欧美的休假和品质,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今天的繁荣和持续发展,是几代中国人的血汗积累,但是这种模式,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经济惯性,思维固化,和当下中国的经济现实需求已经明显脱节,要去适应面对,并且进行调整,是中国这个国家未来经济持续向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调休制度真的不是什么大事,生产力关系和全球贸易地位,才是关键。

以小见大,并不复杂,埋头苦干,还是需要抬头看路的。

说到这个份上,懂得都懂。国家需要时间,国家需要契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规律使然。


以上,就是在2023年端午节调休期间,针对中国调休制度和民意舆论的现实情况,进行的一次专题深入讨论和研究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友好的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中国   奇葩   长假   韩国人   黄金周   假日   假期   节日   需求   来源   制度   时间   国家   经济   图片   网络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