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血亲复仇关系到王朝更迭?

在一些武侠小说中,总有一些主角身负杀父之仇,埋头苦练武功,多年后终于成为绝顶高手,成功追杀仇人。在古代社会,家族关系是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当某一家庭成员受到伤害之后,他的亲族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为他报仇,这就是“血亲复仇”。血亲复仇是古代伦理道德提倡的,儒家经典《礼记》中就说,对于杀父仇人,儿子们不能和这仇人生活在同一蓝天下,无论仇人身处何处,儿子们非得找到并亲手杀死仇人,这就是“不共戴天之仇”。另一部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也说“不复仇,非子也。”


其实,在中国古代,血亲复仇远不止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事务,它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王朝的更迭。春秋时期就有因血亲复仇导致国家灭亡的事例,最著名的如伍子胥因为父兄被楚平王冤杀,逃亡到吴国,处心积虑,为吴国练兵,最后,指挥吴国大军攻入楚国。而中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汉族,都是由血亲复仇引起的。


俺巴孩汗的惨死与蒙古灭金朝


在历史上,蒙古和金是世仇,关于双方结怨的根源,要追溯到蒙古人建立的第一个汗国的哈不勒汗和俺巴孩汗统治时期。蒙古汗国在哈不勒汗统治时期臣服于金朝,有一次,哈不勒汗受金朝邀请,前往金国都城与金朝皇帝饮酒聚会,哈不勒汗豪气十足,席间喝得酩酊大醉,用手揪了金朝皇帝的胡子,闯下了大祸。金帝当时出于种种考虑,宽容了哈不勒汗的无礼行为,可是当哈不勒汗回到蒙古后,金帝受到臣下的挑拨,又派人抓捕哈不勒汗,由此引发了双方之间的连年征战。



哈不勒汗去世后,俺巴孩汗继位。有一次,俺巴孩汗不幸被另一个少数民族部族——塔塔尔部抓获,此时的塔塔尔部与金朝互相勾结,将俺巴孩汗押送至金国,金朝皇帝下令将俺巴孩汗钉死在了木驴上。俺巴孩汗的惨死激起了蒙古人的无尽仇恨,他们重新推举忽图剌为可汗,忽图剌汗为了给俺巴孩汗报仇,对塔塔儿部和金朝发起进攻。在一次战争中,哈不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又被塔塔儿部俘获并送往金朝,金人又将斡勤巴儿合黑钉死在木驴上,俺巴孩汗和斡勤巴儿合黑的死使蒙古人牢牢记下了这笔血债。


忽图剌去世后,蒙古各部长期没有选出可汗,而乞颜部首领也速该享有较高威望,统摄各兄弟部落,但是后来也速该在为他的儿子铁木真(也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定亲回乞颜部的途中又被塔塔儿人的毒酒毒死。也速该死后,乞颜部的亲族和部众纷纷离散,铁木真母子陷于孤苦伶仃的境地,幼小的铁木真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后来随着铁木真逐渐长大,乞颜部又重新强大起来,1189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可汗。1196年,铁木真发动了对塔塔尔的复仇行动,打败了塔塔尔人,塔塔尔的百姓、牲畜和财产全为铁木真掠获。1202年秋天,铁木真的军事力量更加强大,再次围剿塔塔尔残部,经过激战,将塔塔尔人完全消灭,彻底报了几代的世仇。铁木真在蒙古各部族中的地位和威信从此如日中天。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源正式称帝。蒙古族是一个嫉恶如仇的民族,成吉思汗受祖辈的影响,始终将俺巴孩汗被金朝皇帝钉死的仇恨铭记在心,称帝后不久,成吉思汗首先发动了对西夏的征服战争,迫使西夏投降,解除了金朝的西北屏障。在征讨西夏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在他死后,他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遗志,其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采取联合南宋灭金的方案,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金朝正式灭亡。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与满清入关


在中国历史上,由血亲复仇而引起的王朝更迭,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清朝入关。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少数民族的血亲复仇习性密切相关。


清王朝的建立者是满洲人,满洲人起源于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早期受封于明朝。16世纪70年代,满洲部族中的王杲最为强悍,屡次沿边劫掠。明朝边防军军官裴承祖到他的辖区寻找逃犯,王杲竟把裴承祖剖开肚子惨杀。中国边防军把王杲击斩,但他的儿子阿台继续跟明政府对抗。


1583年,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再发动一次攻击,包围阿台所盘踞的古勒城(辽宁抚顺古楼村)。并让另一满洲部族的领袖觉昌安到城中劝说阿台投降,在阿台放松警惕之时,明军一拥而入,大肆屠杀。城陷落时,觉昌安的儿子塔克世首先冲进去抢救父亲,觉昌安却在大火中被烧死,塔克世也在混乱中被明政府军误杀。从事情进展来看,这更像是辽东总兵李成梁一网打尽的谋杀,可惜没有确凿的证据。明朝打死的这几个人,都与一个人有关系,这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王杲是奴尔哈赤的外公,阿台是他的舅舅,觉昌安是他的爷爷,塔克世则是他的爸爸。当努尔哈赤听说祖父和父亲被害的消息之后,当场昏死过去,被众人救醒后放声大哭,誓言要为祖父和父亲报仇。


努尔哈赤考虑到自己此时羽翼尚未丰满,不得不暂时隐忍,仍然接受明朝的册封,并且与杀父仇人李成梁和好。随后他开始致力于统一满洲各部,在统一满洲各部的过程中,明朝政府多次协助满洲的另一个部族叶赫部抵抗努尔哈赤,对其形成掣肘。新仇旧恨齐上努尔哈赤心头,于是他于1618年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叛明。这“七大恨”之中的第一恨就是明朝害其祖、父,其次分别是明朝屡次越过边境骚扰自己、协助叶赫等原因。


努尔哈赤一路势如破竹,萨尔浒之战重创明朝主力,而后很快占领山海关外大片领土,使整个东北成为努尔哈赤的天下。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遭遇了一生中的第一次惨败。当时袁崇焕指挥的明朝军队引进了西洋火器红衣大炮,彻底击溃了满洲军队。努尔哈赤因此役失败,抑郁疽发,不久后便去世了。但他的儿子皇太极及后来的摄政王多尔衮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攻打明朝,终于在1644年入主北京、问鼎中原。从此,大清王朝正式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血亲复仇引发的军事冲突


综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游牧民族崛起之后征服农耕文明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一些偶然因素通常会激化彼此的矛盾,加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成吉思汗的祖先惨死于女真人之手,蒙古灭金的步伐或许会有所延缓;如果没有塔克世、觉昌安父子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或许不会以“七大恨”的罪名攻打明朝,满清入主中原的历史或许要推迟或改写。总之,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包含了太多的必然与偶然。


那么,血亲复仇这一偶然因素,为什么在历史上竟数次引起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因为游牧民族通常聚族而居,每个家族的成员同属于一个部落,部落同时又是一个军事行政一体化的组织,因此,出于同一家族的父子、兄弟……既是日常生活中的亲族,同时又是一起战斗的将领、士兵。尤其当某一家族在部落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时候,如果他们的亲族在战争中不幸阵亡,那么部落首领就会不惜发动整个部落的成员征伐敌人,为他伤亡的亲族报仇。而且,这种报仇通常是以彻底征服对方部落而告终。因此,血亲复仇有时竟然改变了一个王朝的命运。


当然,无论是俺巴孩汗的惨死还是努尔哈赤的七大恨,都只是他们入侵中原的某种诱因而已,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的崛起。由于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落后于农耕文明,他们对中原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十分向往,因此,游牧民族一旦开始强大,就要南下进扰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尽管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但是他们通常具有强悍的军事力量,北方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铸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游牧或骑射的生活习性使他们拥有机动灵活的骑兵和杀伤力很强的弓箭,因此北方游牧民族一旦崛起,中原王朝往往深受其害,这种历史趋势从原始时期到匈奴、成吉思汗、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直延续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王朝   血亲   努尔哈赤   满洲   成吉思汗   明朝   蒙古   中原   游牧民族   中国古代   金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