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研究-先秦两汉典籍中的战国四公子

前言

一切历史都由文字组成,在由文字构成的世界里,我们努力的辨伪存真试图还原真实的过去。但是被书写的历史往往带有天然的主观性,绝对真实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人必须具有的认识,不然就会极容易陷入历史迷茫中,不信任历史和绝对迷信历史都是错误的。

史书文献中保留的与战国四公子相关的事迹和评价很多,历史事迹的可靠性是和距离人物活动时间的远近成正比的,历史评价的好坏也由书写者决定。

一、史部文献中的战国四公子

史书年代排列问题是令很多学者比较头疼的,比如颇有争论的《战国策》和《史记》谁取材于谁的问题。认为《战国策》取材《史记》的学者,考虑的原因主要是《战国策》是由东汉刘向编订的,晚于司马迁生活的西汉。

而认为《史记》取材《战国策》的,则考虑的是《战国策》里面记录的故事流传远远早于《史记》。前者很显然把《战国策》狭义化了。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思维方法。《荀子》也是成书于刘向之手,为什么没有人把这部著作置于《史记》之后所以本章节中涉及古书的先后排序都是以该书中篇章最早出现的时间为依据。

据现存文献资料分析,最先记录四人历史事迹的是《荀子》。《韩非子》只记载了孟尝君和春申君的相关事迹。

《吕氏春秋》也只记载了孟尝君和平原君的历史事迹。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中四人名字首次同时出现,被称为“四君”。

《淮南鸿烈》中只记录了孟尝君的历史事迹。《史记》中为四人分别做传,详细记录了四人的政治活动和养士活动,并多次引用贾谊言论合称四人为四君。

本章节把文献典籍的时间划定在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记录战国四公子历史事迹和评价的古代典籍数量浩如烟海,从战国文献分析到清末工作量巨大,仅凭一人之力决不能完成的。

而战国四公子生活于战国中后期,关于他们事迹记载的文献也自然始于战国,两汉是距战国最近的时期,从儒家、法家、杂家学者对四人同一事迹的运用和评价可以得出各家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本章节会重点梳理出本时间段内四人事迹的文献记载脉络,方便后辈学者研究战国四公子。古人文献分经、史、子、集四大类,而四人的历史事迹和功过评价主要分布在史部文献和子部文献中。

先秦两汉时期有关战国四公子事迹的史部文献有《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史记》、《古列女传》、《越绝书》。

《战国纵横家书》中五篇关于四人的记载篇章都出现在《战国策》中,《越绝书》和《古列女传》两书记载的是春申君的事迹。

据此本小节只重点研究《战国策》和《史记》两书,分析出四人在《战国策》和《史记》中的形象问题。

《战国策》是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行及各国战争情况的史书,同时也是记录战国四公子历史事迹最早的史学著作。

该书由众多故事汇集而成,故事作者也不止一人,其中涉及孟尝君事迹的有29篇,春申君有11篇,平原君有10篇,信陵君只有 6 篇。

单从统计学角度就可以看出孟尝君在政坛上的活跃度和政治影响力是远远超过其他三人的。本节从记有四人的不同篇章中总结分析出个人性格特征。

篇章按所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孟尝君养士活动的篇章;一类是围绕孟尝君政治活动的篇章。

故事梗概串联起来后,《战国策》一书中所述的孟尝君的人生活动如下:在从事养士活动的初期,孟尝君缺乏容人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所以他被鲁仲连教育要用物之长,不能苛全责备,并斥责孟尝君“君之好士,未也。”

杂史类文献中的战国四公子

在经历齐貌辨事件之后孟尝君显然是认识到了门客的力量,所以后来孟尝君对待“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时不仅没有追究此事反而把此人送到了卫国,并且善待“每言未尝不毁”自己的夏侯。

因为宽容和礼待门客,所以孟尝君拥有“三先生”这样愿意誓死效忠的门客。苏秦以土偶人与木偶人谈话劝阻孟尝君入秦,淳于髡为孟尝君求得闵王的援兵。

公孙戍劝说孟尝君不受楚象床,冯谖为孟尝君收买民心和设置“三窟”,公孙弘使孟尝君在秦国声名大振,谭拾子劝说孟尝君不记恨“朝至夕去”的士人。

有关孟尝君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影响力的篇章很多,孟尝君初次入魏是因为犀首的推荐,但是被苏代以“文之为魏,孰与之为齐也?”追问魏王,因此不被重用。

后因孟尝君的声名很大,受秦昭王相邀去秦任相,但是也因为受到和魏王同样的质疑而被囚禁,最后依靠有一技之能的士人狼狈逃出函谷关。

回到齐国之后的孟尝君带领韩魏攻秦伐楚,取得一定的成绩,楚怀王死后放太子横回国,也因此被齐闵王排挤辞去相国之位回薛。事后被魏王邀请再次去魏,此番在魏他首先赶走了齐女,并为魏游说游说燕赵,给魏冉写信邀秦出兵齐国。

因为上述篇章的时间有些存在争议,所以笔者只概括了篇章的故事内容。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章记载的是应侯借郑贾买璞不取朴的故事贬损那些“眩于名”认为平原君贤名的人。

秦王谓公子他章记载的是平原君支持赵王接收上党,并亲自至上党封赐冯亭之事。魏使人因平原君请纵于赵章记载平原君主张赵魏合纵,请虞卿说服赵王接受自己的主张的事。

平原君请冯忌章记载平原君询问是否可以北伐上党,出兵攻燕,在冯忌陈述其中利弊后,平原君听从了他的建议放弃这个想法。

平原君谓平阳君章记录的是平原君告诫平阳君要谨记富贵招致灾难,时刻保持思想清醒的事。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章记录的是平原君听从公孙龙的劝言,拒绝受赵王封赏的事。

秦围赵之邯郸章记载的是鲁仲连帮助平原君拒绝魏使辛垣衍尊秦昭王为帝的事。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章记载了赵奢和平原君争论任命安平君为将抵御燕军的利弊。

秦攻魏取宁邑章记载了秦昭王因赵豹、平原君而为难赵国,最后被谅毅巧妙化解的事。或谓韩相国章记载了时人分析平原君和秦的关系,并认为善待平原君会导致与秦关系变坏。昭王既息民缮兵章记载了平原君在邯郸被围之时曾出动全家之力共度国难的事。

由平原君主张接收冯亭献出的上党,到长平战败邯郸被围,平原君使出家中所有力量与邯郸共同度过难关,事后听从公孙龙的劝言拒绝赵王的赏赐。

这件事情说明了平原君是一位有担当的国家领袖,虽然开始判断失误主张接收上党,但是长平战败后他也为了保全赵国尽了全力。

从平原君对平阳君的劝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平原君对待富贵是时刻保持警惕的,他有着深厚的忧患意识。

而应侯的郑人买璞的故事,时人对于平原君与秦国关系的分析和秦昭王因为平原君、平阳君故意为难赵国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平原君在秦国的名声不好。

平原君受鲁仲连的帮助辞去辛垣衍称秦为帝的建议,愿意联合其他国家合纵攻秦都说明了平原君的政治立场是很坚定的。

但是如同他主张接收上党一样,他任用田单攻燕的计谋实在是缺乏政治眼光。而听信冯忌的分析放弃自己攻打上党和北燕的计划,只是他众多决策中一个,说明他对自己的这个主张能否成功应该是没有把握的。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章记载了国子对信陵君杀晋鄙救赵的评价是“为天下循便计”。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章和秦围赵之邯郸章都记载了信陵君杀晋鄙,率魏军解邯郸之围的史事。

虞卿请赵王章记载的是范痤为自救写信给信陵君并因此得救的事。信陵君杀晋鄙章记载的是门客唐且劝说信陵君不可持救赵之功而自傲功德的事。

魏攻管而不下章记载的是信陵君为攻取管地而逼死缩高的事,对此缩高对信陵君的评价是“悍而自用”。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的行为得到了时人的赞赏,至今这也是肯定信陵君的一个重要论据。事后他又听取了唐且的劝言,不以救赵之功自居。

如果补充上《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侯婴为他出此策略的事,那可以说救赵的政治活动都是在他门客的指导之下进行的。

我们不能说信陵君没有政治才能,他的才能突出表现在善于用人上,他放下自己公子的身段去和这些最底层的士人接触,听取他们智慧的劝言,并加以实施,这才造就了他光辉的历史形象。

而对于缩高这件事他因为急切的想要攻取对魏国至关重要的管地而不惜放言“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同样他犹豫到底要不要接收魏齐导致魏齐自杀和他面对为魏王通信的使者时说“有敢为魏通使者,死。”

这三件事发生时候信陵君的表现都是让人感觉很陌生的。笔者认为拥有这些表现的信陵君才是最真实最本真的信陵君——懦弱易怒。信陵君人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发现人才,肯为人才放下身份,愿意听取人才的劝言。

春申君出使秦国时做《上秦王书》,成功阻止了秦王继续攻楚的计划。后来五国伐秦,楚考烈王为纵长,春申君被任命为这次合纵的领导者。

文中出现的春申君的门客有观鞅、虞卿、汗明、唐且、李园。虞卿劝春申君要早日取得封地,以燕“定身封”。汗明和唐且两人请求为春申君门客,愿为春申君效力。

观鞅为春申君分析秦攻楚日急的原因并劝说春申君远楚自保。而对春申君的政治生涯影响最大的是门客李园,他劝说春申君献出已经怀有身孕的李环给考烈王,以此保住自己的相位,但是自己却被李园杀死。

春申君依靠自己的智慧保全了楚国,并且因此得到了权利和地位,自己也拥有很多门客,可是他最终却被门客算计落得如此下场。

总结

孟尝君和春申君是有政治实力的,孟尝君自己游说燕赵救魏,并劝说魏冉攻齐等,春申君上秦王书成功阻止了秦王进攻楚国,使楚国得到休养的时间。

而平原君和信陵君自身的政治能力不足,平原君接收上党和任用田单攻燕的政治策略足以说明一切,信陵君善于用人的才能弥补了他身上原有的性格缺陷,但是政治能力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秦王   战国   史记   邯郸   门客   战国策   两汉   先秦   典籍   事迹   平原   公子   政治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