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难得一见的开疆拓土-“河湟开边”

宋朝对外关系给我们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软弱无能,终其一世被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蹂躏,最终也是亡于少数民族之手。出人意料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王朝,也曾有过短暂的高光时刻,打败了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开疆拓土千余里,这就是历史上的“河湟开边”。


话说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软弱王朝,但其开国之时也曾是锐意进取。只可惜赵匡胤早逝,而继位的赵光义水平远远不及其兄,在三次攻打辽国失利后,宋初的精锐之师损失殆尽,此后再无进取之心。也正是如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朝长期受制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时期。

就在长期的被少数民族政权骚扰、压制之后,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宋军在西北用兵,先后收复了熙、河、洮、岷、迭、宕等六州,史称“熙河开边”,又称之为“河湟开边”。


这次开边活动的历史背景是“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开展的变法运动。在变法的同时,宋神宗在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问题上也有了新的想法,意图通过军事行动打击对手,最终达到恢复汉唐故疆的目的。拿谁先开刀呢?经过考虑,宋王朝将目光放在了西夏身上。

宋自《澶渊之盟》后,虽然也有一些小的纷争,但大体上和辽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而西夏则是时附时叛,和宋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让宋王朝在西北保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财政消耗巨大。相比较于辽,西夏弱小的多,如此种种原因,宋王朝就将打击的目标放在了西夏身上。宋神宗立志改变宋王朝在西北的被动局面,期求彻底制服西夏,以雪数世之耻。


在此之前的西北,宋王朝采取的策略是“联蕃制夏”,也就是联络吐蕃对抗西夏。此时的吐蕃早不复唐代时,内部四分五裂,实际上对于宋王朝助力有限。于是在宋王朝高层决意用兵西北后,对于如何展开行动,宋廷内部一时拿不出太好的方略。

这时,对于“河湟开边”来说的关键性人物出现了,他就是王韶。作为文臣出身的王韶,他非常熟悉西边事务。在宋神宗为如何用兵而挠头之时,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韶适时的献上了《平戎策》。王韶认为西夏不难对付,只是不能硬取。大致来讲,他提出的对策就是先收复河、湟之地,形成西夏腹背受敌之势,进而再消灭西夏。


王韶正确的分析了熙和地区吐蕃势力的状况,更是提出了解决北宋统治者最急迫的西夏问题的策略,因而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当即王韶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相当于机要秘书)之职,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自此,王韶以一文人的身份出掌军事,担负起了收复河湟的任务。

王韶到达西北后,数年内采取招抚、征讨、屯田、兴商、办学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取得了重大胜利。期间,史书称其“用兵有机略”,“每战必捷”。熙河之役,拓边两千余里,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地区的局面。此役的胜利,是北宋王朝开国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对于饱受外患的宋王朝是极大的鼓舞。而且从军事角度看,使得北宋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达成了既定的目标。


河湟开边在政治上鼓舞了人心,更是成为变法派的强大助力,在军事上形成了对于西夏的威胁,在文化上使得沦陷几百年后的河湟地区重新回归中国文化区,因此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其在经济上却成为一大负担,不仅在开边时耗资甚大,其后统治期间更是如此。而彼时的丝绸之路早已不复昔日繁荣,因此收复的河湟地区在经济上成为了宋王朝沉重的负担。

王安石下台后,开边之事停。守旧派上台后,政治上对于此事自然是不能容忍,而经济上的负担也是守旧派攻击的重要方面,军事上对于西夏的包围之势随着时间的变化也渐渐的无足轻重,河湟开边被废止自然也就很正常了。彼时的宋王朝,两派相争,一派上台基本上是把另一派当权的政策全盘推翻,使得国家的整体战略毫无延续性可言,殊为可惜可叹。


在宋徽宗时期,宋王朝再度开边。公元1103年,宋军再次攻取湟州,次年取青唐。此时的宋王朝决意开边的君臣,只是好大喜功而已,哪里有什么长远的战略打算,因此这次的行动纯属空耗钱粮挣个脸面而已。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北宋统治岌岌可危。至公元1134年,河湟地区宋王朝最高官员赵怀恩(吐蕃人)南下阆州依附南宋,宋王朝对于河湟的统治权正式结束,“河湟开边”也就渐渐的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不为世人所熟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北宋   神宗   吐蕃   守旧派   开疆拓土   王朝   西夏   少数民族   政权   公元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