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以两头牛打架,让曹植作诗,不能出现“牛”字,结果流传千古

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的故事在历史上一直为人们所熟悉。

他们的故事和帝王家兄弟们的斗争如出一辙,还是继承人问题惹的祸。

后来曹丕继位,曹植凭借一首很有名的诗把自己从鬼门关救了回来,这首诗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七步诗》。

没有出众的才华,谁能够在临死关头,靠着七步来做出一首诗来,并且这首诗还让曹丕有了兄弟亲情的顾忌,这可真是历史上最有分量的诗。

事实上,除了《七步诗》以外,曹丕还让曹植作过另外一首诗,而这首诗,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也足以反映出曹植的才华有多么惊人。

曹操立嗣,兄弟反目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功绩和过失一直是后人争论的焦点,这些都是对曹操在政治上的表现进行争论。

对于曹操的才华,后人们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不仅如此,连同他的两个儿子的才华,也得到了后世的肯定,这两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魏文帝曹丕和其弟弟曹植。

曹操是一个十分精明的领导人,他对于时局的把握和对人才的任用有着独特的眼光,这也让其后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官拜丞相后的曹操并不满足,他还要成为打破汉制的王,因为他有这样的实力。

汉高祖刘邦制定了“非刘氏不得称王”的祖制,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都不遗余力去遵守,但是曹操要成为打破这一祖制的强者。

被封为魏王的曹操,无比风光,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此时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汉臣,即使有了篡汉的实力,也不敢学王莽那样,篡汉自立。

这一历史使命终究要留给他的继承人,也就是他的儿子去完成。

曹操对于自己继承人的问题,其实早有打算。

在他的25个孩子当中,他最看好的就是曹昂和曹冲。

曹昂作战有勇有谋,有着曹操的风范,可谓是继承了曹操身上的优良基因,不出意外的话,曹操继承人非曹昂莫属。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曹昂在攻打张绣的过程中,不幸中箭,英年早逝。

身为父亲的曹操,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了这一优秀的儿子,内心非常痛苦。

曹昂的死,让曹操只好在儿子当中重新物色新的继承人。

曹冲的是曹操最喜欢的孩子,因为他很聪明。

“曹冲称象”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

这个年幼的孩子,为中国历史贡献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他的智慧可见一斑,深得曹操的喜爱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能够得到曹操的精心培养,将来必定是一个优秀的继承人。

就连后来曹丕都说,曹冲如果在世的话,自己就没有坐天下的命了。

但是,意外又再次降临到曹操的家中。

曹冲在建安十三年得了重病,不幸去世。

命运仿佛在和曹操开玩笑一般,只要是曹操看中的儿子,都要出意外。

从此,曹操决定在物色继承人的事情上不能表现得太明显,所以一直没有确定真正的继承人。

曹操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手下的大臣们都十分精明,他们看好的有两个,一个是曹丕,一个是曹植。

曹丕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样样精通,作战也是一把好手,可谓是文武兼备;曹植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性格孤傲,但是豪爽大方,没有城府,曹操很是喜欢。

即使曹操没有明说,他们也得为自己的前途站队,要么站到曹丕一边,要么站到曹植一边,立嗣之争,在所难免,兄弟反目,已成定数。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反目成仇。

兄弟之间的仇恨,能大得过亲情吗?

这要因人而异,在曹丕和曹植这里,或者说是在帝王家兄弟至今,亲情是最廉价的。

但是,曹植的才华却成了他后面能够在曹丕得天下后活命的唯一救命稻草。

性格放纵,终食恶果

曹植是什么时候进入曹操的视野当中呢?

应该是在曹冲去世之后。

曹冲的光芒一直掩盖着曹植,直到曹冲去世后的建安十七年,曹植在铜雀台上的一篇《登台赋》,获得了曹操的认可,从而对曹植另眼相待,甚至对确定曹丕为继承人选的决定有所动摇了。

建安十六年,曹操的眼中只有曹丕,他一度想确定曹丕的世子身份,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所有人都认为曹丕是世子的最佳人选,包括曹丕和曹植。

此时曹植并不在继承人选当中。

但是,一篇赋,让曹操动摇了。

此后,曹操有意培养曹植。

东征孙权之时,他派曹植留守邺城,而不是曹丕。

这又让许多官员以为曹植成为了世子的人选。

而这也让曹丕心中也大为震惊,在震惊之余,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弟弟,将是他坐拥天下的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曹植也意识到,自己是有希望坐上魏王的宝座的,但是需要和自己的哥哥曹丕斗上一斗。

曹操的良苦用心,曹植并没有珍惜。

他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性格,放荡不羁,不受约束,思想开放,在一次曹操外出之时,曹植坐着魏王的座驾从司马门而出,在禁道上纵横驰骋。

这样僭越礼制的行为,让曹植丧失了争权夺位的机会。

这件事过了没多久,曹丕被正式立为世子,但是,世子之争埋下的仇恨,曹丕忘不掉,曹植也消不掉。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成为魏王。

同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完成了曹操的夙愿。

而作为放荡不羁的曹植,在曹丕称帝之后,穿上了丧服,来祭奠灭亡的汉朝,或许,他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求死,他知道,曹丕是不会放过他的。

在新仇旧恨的作用下,曹植被曹丕接二连三治罪,甚至想处死曹植。

但是,在其母亲卞太后的求情之下,曹丕没有处死曹植。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曹植以文采出众,曹丕也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试探,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赋诗一首,即可免除死罪,否则,杀无赦。

虽然此刻曹植迈着沉重的步伐,内心充满着失败者的抑郁,但这并不影响他才华的发挥。

一首《七步诗》,让曹丕动容,最终赦免了这个弟弟,赦免了这个昔日政治上的死敌。

作诗救命,才华不衰

被赦免后的曹植,处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仍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皇族生活。

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监视,每天都生活在惶恐中,生怕一不小心又被抓住把柄,自己的皇帝哥哥就会对他治罪。

曹植在一次又一次的获罪中,性格最终收敛了许多,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软弱,也意识到了政治的残酷与无情。

为了表达自己对曹丕的拥戴,曹植发挥了自己无尽的文采来撰写赞表,称赞自己的哥哥曹丕是多么英明神武,并且将昔日曹操赏赐给他的宝贝,一件不留地全部交给了官府。

可以说,此时的曹植,把能说的好话已经说尽了,把能做的也都已经做了,为的就是祈求曹丕不要再难为自己,能让他有个安稳的生活。

可是,曹丕就是不答应,他怎么会轻而易举就满足曹植想要的呢?

为了不让曹植有安稳的生活,曹丕不断地改变曹植的封地,让曹植过着频繁迁徙的生活,甚至温饱问题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精神和身体的折磨,让曹植逐渐丧失了昔日的光环,窘迫不堪的生活,让他后悔当初的任性。

而且,曹丕时不时还会用作诗来考验一下这位弟弟,看看他的才华是否退步。

一次,曹丕和曹植一起出行,在路上的时候,看到了两头牛在打架,其中一头牛因为力量弱小,坠入路边的水井中死掉了。

曹丕见状,十分新奇,一时间来了兴趣,他命在一旁的曹植根据这一状况赋诗一首,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诗中不能出现“牛”字,也不能出现“井”“斗”“死”等字。

并且规定诗必须是四十字,时间必须在马车行驶百米之内完成,如果没作出来,就要被斩首。

话刚说完,曹丕命人用鞭子狠狠抽了马几下,马车奔驰向前,速度极快。

曹植听到皇帝哥哥为自己又出了一道难题,这比当初的七步成诗还要苛刻,但为了活命,只选择作诗。

没过多久,他就在脑海中构思出了一首诗。

其内容为:“两肉齐道行,头上带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当曹植作完这首诗后,并未超过曹丕约定的时间,这一次曹植又依靠自己的才智保住了性命。

这个故事被记录在《太平广记》中,虽然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是也能从其中看得出来,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之间的恩怨,并不是几首诗就能一笔勾销的。

曹植这首诗实际上和他的《七步诗》一样,有着极强的暗喻。

他将自己和曹丕的处境,用两头牛争斗的形式写了出来,并且暗示曹丕,如果步步紧逼,自己最终会因此丧命。

这也是在向曹丕示弱,表示自己的力量无法和曹丕相抗衡,希望曹丕能够高抬贵手,放自己一马。

也许是这首诗起了作用,曹丕后来并没有过分为难曹植,最终封曹植为雍丘王,并且有了自己的食邑,告别了那段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颠沛流离生活。

曹植也是幸运的,他靠着两首诗活了下来,并且比自己的哥哥曹丕活得要长些。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驾崩,身为弟弟的曹植写下了《文帝诔》,表达了自己对兄长的哀思。

想必,此时在他的心里,也终于能够长舒一口气。

曹丕的离世,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曹丕驾崩后,其子曹叡继位。

面对这位侄子,曹植是并不了解的,也没有过多的感情。

但是,他仍然渴望得到侄子的起用,希望能够在余生为曹家的江山社稷贡献一份力量。

他连续向曹叡写了数封慷慨激昂的奏表,祈求皇帝能够给他一个入朝为官的机会。

曹叡是怎么做的呢?

他面对叔叔的祈求,不为所动。

虽对曹植为国效力的精神大加赞赏,但是没有具体的行动。

对于曹叡来说,曹植仍然是个需要提防的人物,因为这位叔叔太有才华了,不得不让人提防。

虽然曹叡没有过多难为自己的这位叔叔,但还是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不断更改他的封地,不让其过得安稳。

曹植一颗报国之心,却始终没有施展的机会。

他屡次觐见曹叡,想得到一官半职,但是他并不明白,自己越是积极要官,曹叡就会对他越加提防。

终于,他放弃了,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接受了自己的处境。

太和六年,曹植郁郁而终,活了四十一岁。

在他死的时候,没有作诗,因为他已经没有活下去的欲望,此时作诗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

人们常说,帝王家没有亲情可言,曹丕和曹植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一点。

曹植的才华曾经是他成为世子的加分项,但是他没有珍惜,最终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后半生惨重的代价。

在死亡的边缘,曹植依靠自己的才智,挽救了自己两次生命,也确实比自己的曹丕兄长活得要久一些,在这一点上,他赢了。

我们为曹植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家,空有才华,却无法施展,文采斐然,也只能是惶恐度日,他如果能一直活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不去触碰政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参考文献

《魏书》

《试析曹丕与曹植的关系》

《魏文帝曹丕传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建安   世子   继承人   两头   帝王   人选   千古   才华   弟弟   儿子   哥哥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