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经历16:下乡时与铁路的交情

《往事》130

《知青经历》16

50年代初漳州虽然还没通火车,但之前曾有过一条历史悠久的漳厦铁路,清末民初建成嵩屿到江东28公里并投入营运,不久因亏损停运而后被拆除。这条铁路,被讥讽为“风吹斗笠,下车捡也来得及”和“前不过海,后不过江”,老师常把它作为新旧社会对比的例子来教导我们,其实完全可以当成近代漳州也曾先进来宣传。

厦漳铁路嵩屿火车站旧照片

1957年鹰厦铁路铺轨到郭坑,表哥陈国定用脚踏车带我去,8岁孩童第一次见到铁路和火车。第二年铁路支线通到漳州,我们实验小学还组织小学生坐火车到郭坑郊游,虽只有11公里远,大家一路兴奋不已。三姐任教的漳州三中物理教研组有个蒸汽机模型,每次去那玩,总爱去摆弄一番,很小就似懂非懂火车头的原理,气缸推动活塞往返运动,通过连杆带动动轮转动,在家时也学着玩缝纫机脚踏飞轮。

1966年遭遇全国停课,红卫兵免费坐火车去北京接受检阅,让人羡慕。本人却无缘这革命的福利,3年后被迫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接受生存的“再教育”。小山村没有电也不通公路,只有挂在生产队队间的舌簧喇叭,天天传来“革命形势大好,不是小好”的振奋消息。从大队部到生产队,架设有一条4公里长的广播线,这是村里唯一的信息通道,为了节省,只拉了单条铁线,另一条回路就由不花钱的大地导体代替了。

大队部村口两公里外,鹰厦铁路沿江而过,高层溪流入北溪处有座铁路桥,由本大队民兵值守。大批工人正在沿线砌铁路护坡,有个列车临时停靠点,以公里牌命名,叫603工地。下乡后第一次搭火车回家,见到路基上铁轨延伸远处,通信电杆成排耸立,一派现代气息,与农村半原始状态形成鲜明反差。

站在高层村山头,鹰厦铁路两侧风景如画,图中的铁路桥由本村民兵守卫

插队的高层村离家不太远,农活太累常想回家,火车是唯一的选择,但火车票不薄,单程要1元大洋,这得挣好几天的工分啊!穷则思变,只好经常“走票”(逃票),遇到查票总是心惊肉跳,还好大多没查,很多列车员也同情知青,不会太为难,我想,鹰厦铁路沿线的知青有这经历的不在少数。下乡多年,坐火车超过几十次,常用5分钱的站台票进站或买一站的票,欠了这条铁路不少情。那些年与铁路打交道时,留下不少难忘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亲眼见过火车出轨的惨烈场面。1970年6月10日,连日暴雨,我正要搭火车回家,迟迟未等到,打听后才知道前方铁路塌方造成火车出轨,交通中断。回家心切,又没有其他交通方式,只好顺着枕木步行40多公里回家。途中经过事故地点潭口路段,铁路正在紧张抢险,我看到出轨的列车像长龙般下俯九龙江汲水,火车头已探进江中,铁轨像麻花一样卷曲,司机司炉均遇难。火车头太重,只能切割后分块吊起。为了避免再次塌方危及列车安全,后来潭口的这个事故点建了一座明洞(图示的石砌隧道)。

九龙江九龙潭火车出轨处

下乡期间,我曾在铁路养路工区干过一段临时工,风吹日晒也算和铁路密切接触。村里有家亲戚是铁路职工,叫钟连金,从郭坑调来离家近的利水当巡道员,从他那得知附近铁路养路道班要雇请临时工,每天工钱1.1元,我盘算后觉得很有吸引力,便偷偷溜去打工,聊补无钱之需。工区管辖鹰厦铁路15公里的路段,铁道一边是九龙江,一边是大山,青山绿水风景独好。

鹰厦铁路605公里路段

铁轨在列车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部分铁轨下沉,转弯处铁轨受离心力作用会产生外移,需要经常调整枕木水平高度和将轨道撬回原位。即用道镐敲击道砟(枕木下的小石渣),将道砟打进道床,慢慢地抬高枕木铁轨水平,达到规定要求。有时要七八个人一起将手中的钢钎插进铁轨,利用杠杆原理使劲撬动铁轨,往正确方向移动,恢复转弯处的正常倾角和转弯半径,路边竖有类似公里牌的,上面就写着这些参数。每天的作业点不同,从工区出发,近的两三公里,最远有十来公里。有时要跟着班长巡道,鹰厦铁路顺着河流的流向在半山开凿,弯道多,两边路坡容易塌方,巡道责任重大。

列车快速从身边通过,巡道也有危险。那位村里的巡道员,在临退休前竟遭遇路过的火车上抛物而不幸殉职。但对比生产队繁重的农活,养路工轻松多了,又有现钱可拿。我在那偷偷干了一个多月,还好没被生产队知道。这叫冒走资本主义的风险干社会主义的活呀!

重返四等小站利水站

干过养路工的铁道

那年头招工升学无望,前途渺茫,除了干点零工挣点小钱,总要找点出路。看到房东陈大哥养了不少蜜蜂,收成颇丰,也就学着买了几箱蜜蜂,跟着师傅到北溪沿岸“饲蜂”,当了一阵追花人。1973年夏我们在华安赤皮岭采完夏蜜后,订了个车皮,将蜂群用火车运到漳平梅水坑,准备来采铁路两边的桉树蜜。小叶桉开花不起眼,竟是很好的蜜源。蜂寮搭在车站边上,不远处就是九龙江,整天看着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睡觉时也会感受大地摇晃。漳(平)泉(州)铁路从梅水坑车站引出,经过大深、福德、剑斗通往泉州。这条铁路只有240公里,却建了40年,堪称工期最长的铁路,用整整32年的时间仅铺筑了漳平到安溪剑斗40公里的钢轨,平均每年只前进了一公里多,可见工程难度之大。

迦南蜂场的蜂寮

之后,我们又沿着铁路移师,在福德站下火车,再雇人将蜂群挑到安溪祥华乡福春村。福春村在海拔一千米多米的高山上,大热天晚上还必须盖被子。我就在这个村子向农民买了他们捕捉的野蜜蜂,称重论价,买一群4框的蜜蜂大约要12元,增强了我蜂群的实力。

全省最大的铁矿潘洛铁矿就在福德,铁矿由潘田、洛阳两个矿区组成,洛阳矿区位于漳平大深村,潘田矿区位于安溪感德乡潘田村。当时采用露天开采,是三明钢铁厂铁矿石主要来源。我第一次见识日本进口的大型自卸载重汽车,在矿区山上盘旋穿梭,看来当年也并不完全闭关锁国。高山上还建成全省第一条运矿架空索道。

在安溪山区养蜂期间,还带着自买的海鸥牌照相机,帮山村农民照相,挣点小钱,那里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照相。我拍了几个胶卷后,就带回漳州洗印,再送回交给顾客,所以这条铁路往返多次。列车从漳平开出,经梅水坑到大深后,开始爬越戴云山南岭,这段铁路坡度很陡,据说超过2%,两个火车头一前一后,蒸汽机车经过隧道时,烟雾弥漫在整个山洞中,旅客身上都是煤灰。听说有一次,司炉在火车过隧道时因吸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而中毒。

1970年铁路只通到福德,客车从漳平到福德都是上坡,要走三个多小时,车速很慢。回程下行车速变得很快,所以列车进站不能直接停靠站台,要先驶入一条上坡的铁道,待速度减慢后再重新进站。火车一路都要刹车减速,一路刹车声不停,通过隧道时黑暗中火星四起,很是壮观。

漳泉铁路到1994年才全线竣工,结束泉州无铁路的历史,福厦铁路通车前,是泉州唯一的对外铁路,泉州的铁路客货运都要走这条很有特色的漳泉线,现在已停办客运。

下乡期间多次乘坐火车,还喜欢到餐车吃饭,三角钱的盖浇饭五角的客饭,虽不便宜但觉得特别好吃。列车小卖部有时还供应紧俏的香烟,我虽不抽烟,也常替人代买,记住了水仙2毛8,飞马3角。大前门4角。车停郭坑站,进漳州火车头要掉头,站台有供应大馒头,大而松甜,一个一角,常买几个回家让老妈尝尝。列车头尾挂有行李车和邮政车,有时信件要紧,上车后将可信交邮政车,或者列车停靠时,从邮政车外侧信箱孔投寄,邮政车有分拣功能,会装进目的地的邮包,快速寄送。

那年代熟悉的蒸汽机车已成历史,先用内燃机车代替,后全线电气化改造。现在出门动车高铁更加快速方便,漳州到深圳只要2个多小时,福厦高铁即将通车,漳州到福州一个小时可到。回想过去坐绿皮慢车的经历,今非昔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漳平   安溪   蜂群   漳州   枕木   铁路   泉州   工区   生产队   水坑   矿区   知青   铁轨   交情   蜜蜂   列车   火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