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诗词背后的故事丨他就义前最后一张照片,轻松得像郊游留念

赤潮曲

瞿秋白

赤潮澎湃,

晓霞飞动,

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

四万万同胞,

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

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

奋勇,奋勇,

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

何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从今后,福音遍天下,

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看!

光华万丈涌。

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创刊号首次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译自法语的中文版《国际歌》,他以“英德纳雄纳尔”六个字音译了法语单词“国际”,从此传唱并沿用到今天。就在同一期《新青年》里,还有另一首也出自瞿秋白的诗作,这就是《赤潮曲》。

《赤潮曲》热情歌颂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展现了国人的觉醒与斗争,坚信通过汹涌澎湃的无产阶级革命,必将创造“光华万丈涌”的大同世界。它吸收了《国际歌》的表现方式,如同号角、闪电和枪弹,是瞿秋白向全中国四万万同胞发出的热血澎湃、激情飞扬的呐喊与邀约,能迅速调动人们的情绪,深刻地鼓舞人们的信心。

瞿秋白像。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瞿秋白,1899年生于江苏常州,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先后撰写多篇通讯,对苏俄的政治、经济、外交、工人组织、党的建设等做了系统阐述。在瞿秋白心中,革命后的俄国有使人们觉醒的真理,有使中国从黑暗通向光明的火种。

1922年,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瞿秋白回国后担任《新青年》等刊物主编,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开创性贡献。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28岁的瞿秋白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重要贡献。

中央红军长征后,患有严重肺病的瞿秋白留守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不幸被国民党军逮捕。

瞿秋白就义前在福建长汀凉亭前留影。央视新闻发(资料图片)

一张照片,轻松得像郊游留念,定格的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刻。1935年6月18日,36岁的瞿秋白身着中式黑色对襟衫、白色及膝的裤子,唱着《国际歌》《红军歌》,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坦然走向位于福建长汀中山公园的刑场。到达刑场后,他盘膝而坐,微笑着对刽子手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即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

(整理:刘秋丽;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革命先辈战斗诗词选辑》等)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刘秋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苏俄   长汀   中国共产党   赤潮   法语   光华   国际歌   刑场   福建   留念   诗词   新青年   轻松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