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人口锐减的成因辨析

明朝末年人口锐减的成因辨析

豫西民间传说或一些文字记载把明末人口凋零归咎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大肆杀戮所致,笔者不敢雷同。

众所周知,朱明王朝是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大明帝国将封建帝制文化传统推到了极致,是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既深且巨。明初,朱元璋为建立有效的赋役制度,形成了严密的户口和财产登记制度。要求按户登记姓名、籍贯、年龄、丁口、产业、实行户帖制,将户帖发放给各户,全国户籍在户部汇总。每110户编为一里。由丁粮最多的十户为轮值里长,其余100户则为甲首。为均衡各地经济发展,实行移民和军卫相结合屯田举措发展农耕生产,以及后来的诏令办学、制定科举等,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稳定明朝统治,推动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明朝历史上也曾出现“仁宣之治”“弘治中兴”“隆庆新政”,特别是《永乐大典》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后来因为皇位争夺,你打我斗,儿孙败家,玩乐无度,自明神宗万历时期开始迅速走向衰落。期间自有皇帝昏庸,奸臣乱国,阉党横行,政治黑暗,倭寇扰边,加之天公不作美,连年灾害不断,人民衣食无着,居无定所,纷纷外出避难,以求活命。据洛阳及周边各县县志记载,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夏秋淫雨,冬大雪,奇寒,灾民数万。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连年大旱,至是年正月已赤地千里,尸骸枕藉,流亡者与日俱增。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连年大旱七个月,禾苗旱死,粮价飞涨,荞麦斗价高达300钱。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飞蝗蔽日,禾苗草木皆食一空。大批农民破产流亡,形成大规模流民潮。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农民暴动从流民集中的陕北首先爆发。曾记否,小学语文课本有篇文章李自成过黄河,一夜白了头发。明崇祯六年(公元1627年),李自成义军攻克伊阳(汝阳)、嵩县,围困洛阳。广大贫民奔走相告,纷纷唱起:“杀牛羊、备酒菜,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二月至秋不雨,七月蝗,野无青苗,米麦斗价5000钱,人相食,死者载道。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十七日李自成攻打洛阳,翌日克城。据《豫变纪略》卷四载:“洛阳新破。所有震惊怪”,“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自是而后,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诸将皆望风而逃”。

攻克洛阳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发展壮大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敲响了大明王朝的丧钟。由于明末兵乱灾荒所致,贫民非死即逃或聚众为盗,李自成攻克洛阳之后,纷纷起来造反响应,从进入中原时1000多人,几个月发展到数万人之多。几百年来,出于封建统治者的立场,清朝统治者为此大做文章,大肆攻击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无论地方史志或民间传说,说是李自成屠城无度,杀人成性,导致中原大地人口锐减,实事求是讲,天灾人祸才是导致明末兵荒马乱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大明王朝历史上就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朝代,它因农民起义而生,也也因农民起义而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及短命大顺王朝是非功过自有历史学家去评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明朝   闯王   大明   人口   王朝   起义军   洛阳   明末   成因   公元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