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爵位是如何设置等级?为何皇族成员要被划分为三六九等?

虽然清朝是由女真族这种渔猎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但是清朝的身份等级制度却十分森严,连皇室内部都被划分为三六九等。清朝的皇室宗亲分为三类,分别是黄带子宗亲、红带子觉罗、紫带子已革宗室,这个等级划分其实也算是亲疏远近的区分,普通人对待自己的亲弟弟和堂弟弟肯定是不一样的,皇帝也是如此。

同样连皇室宗亲都被这么划分,那清朝皇室的封爵等级设置更加繁复,下面就来说一说清朝的皇室爵位和皇室成员都是如何划分等级。

清朝皇族的身份需要看腰带来区别亲疏远近

清朝在管理皇室宗亲方面延续了明朝的宗人府制度,也设立宗人府来管理皇室宗亲,但是清朝设置了黄带子、红带子、紫带子三色腰带来区分皇室宗亲的亲疏远近关系。

在清太宗皇太极正式建立国号为清朝之后,皇太极开始施行汉化,各方面制度都开始效仿明朝,因此他学着明朝也建立了皇族姓氏制度,并将皇室姓氏定为爱新觉罗氏。

皇太极为了区分皇亲中的亲疏远近,以他的爷爷塔克世这一辈人为标准,塔克世一脉的后人都属于是皇室近亲,称之为宗室,塔克世平辈或者长辈一脉的后人都属于是皇室远亲,称之为觉罗。

觉罗一词属于满语,在满语中的含义是代表着远方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远房亲戚的意思,因此清朝的血脉较远的皇亲称之为觉罗。

其实光看爱新觉罗氏的姓氏就能明白一些,实际上爱新觉罗氏家族本身就属于满洲女真爱新部远支宗亲的意思,爱新觉罗家族本来在爱新部中属于比较边缘的家族,直到塔克世这一辈才崛起,塔克世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女真左卫指挥,爱新觉罗氏家族才逐渐崛起。

皇太极设定皇室近亲为宗室,皇室远亲为觉罗,为了区分他们的身份,又规定只有皇室近亲宗室才能有资格在腰间佩戴皇帝才能使用的明黄色腰带,皇室远亲觉罗的腰间只能佩戴红色腰带,所以民间又把皇室近亲称之为黄带子,把皇室远亲称之为红带子,但是不管是黄带子还是红带子,都属于皇亲,身份地位比一般老百姓要高多了。

清朝皇室中除了黄带子和红带子之外,还有第三种颜色的腰带,那就是紫带子。在清朝腰间佩戴紫色腰带的人是特殊的皇室宗亲,他们属于是因犯了某些事情被革除了皇族身份。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对被革除皇族身份的人要求佩戴紫色腰带,皇族成员被革除皇族身份之后其身份与普通旗人一样,他们的子孙后代姓名不得录入到皇室家谱《玉牒》之中。

后来到了康熙时期,康熙规定爱新觉罗氏同姓不得通婚,这样一来被革除皇族身份的皇亲,虽然身份被皇家的家谱《玉牒》除名了,但是血统上还是爱新觉罗氏,因此为了避免已革除皇族身份的与皇室成员通婚,就让这些被革除皇室身份的人佩戴紫色腰带,又称之为紫带子。

黄带子宗室和红带子觉罗不仅在腰带上有区分,在皇室的家谱《玉牒》中也是有区分的,清朝的《玉牒》分为三个体系记载皇族成员生平,第一个体系就是专门记载帝系后裔谱系,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系后代;第二个体系是记载近亲宗室的谱系;第三个体系是记载远亲觉罗的谱系。

帝系和近亲宗室的《玉牒》都是用明黄色封面,远亲觉罗的《玉牒》则都是用红色封面。因此又被称之为黄册子和红册子。

后来康熙还允许被革除皇族身份的皇室成员的子孙后代名字生平录入《玉牒》之中,但只能附录在尾页,必须标明已革除皇族身份,宗室被革除身份的人就附录于黄册子尾页,觉罗被革除身份的人就附录于红册子尾页。

紫色腰带除了被革除皇族身份的人可以佩戴之外,还有一个与皇族没有关系的家族可以佩戴紫色腰带,这个家族就是满洲圣人觉尔察·达海家族后裔。

达海是满人中学问很深厚的学者,他在皇太极时期完善了满族文字和满洲风俗,因此皇太极赐他封号为巴克什,汉语意思就是博学多识的人,由于达海完善了满族文字,因此被满人称为满洲圣人,其在满人心目中的地位相当于孔子。

康熙认为达海对满族文化贡献极大,所以他在设立紫带子之后,特许达海家族后裔佩戴紫色腰带,达海家族的家谱附录于红册子之后,就这样满洲圣人达海家族享受到了和皇室成员差不多的待遇,其家族女性不用参加宫廷选秀,男性可以享受皇族成员的待遇。

因此清朝是通过黄、红、紫三色腰带来区分皇族的亲疏远近关系。

皇族封爵也有很多讲究

皇族的近亲和远亲区别不可能只简单的在一条腰带上,他们在物质上的区别待遇那就更多了。清朝的爵位分为皇室爵位、蒙古爵位、民爵,皇室爵位就是只有皇族成员才能获封的爵位,蒙古爵位是专门封给蒙古的王公贵族,民爵则是封给功臣的。

清朝的皇室爵位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入八分爵位,二是不入八分爵位。入八分的爵位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的爵位则有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

所谓的八分是指的朱轮、紫缰、宝石顶、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和门钉这八种待遇,入八分就是享受到这八种待遇,不入八分就是没有这八种待遇。

这八种待遇几乎是囊括了衣食住行:

朱轮和紫缰分别指的是红色的车轮和紫色的马缰绳;马坐褥、牛角灯、茶搭子分别指的是马鞍辔下铺垫褥子和晚上照明的射灯以及保存热水用的保温罩,这些都属于是和出行有关系的。

宝石顶指的是官帽上镶嵌宝石顶子;双眼花翎指的是官帽后面插的羽毛,不入八分爵位的人只能佩戴单眼花翎,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这两个爵位的人可以佩戴双眼花翎,贝子以上都属于皇室高等爵位,都是佩戴三眼花翎,这些则是属于和穿戴有关系的。

门钉则是指府门上的门钉数量,在清朝府门上的门钉有着严格的数量限制,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中门钉数量都是九行九列八十一颗门钉,亲王府上的门钉数量是九行七列六十三颗,郡王到奉恩辅国公这些爵位的府上门钉数量都是相同的,都是七行七列四十九颗,最后是所有不入八分公爵的府上门钉数量一致,都是五行九列四十五颗。

凡是获封入八分爵位的人,都必须在朝廷中兼任差事,并且没有皇帝旨意不能擅自离开京城,出席国家大型庆典时,入八分爵位的人必须跟在皇帝后面行走。而不入八分爵位的人不需要在朝廷兼任差事,可以随意离开京城,出席国家大型庆典时,不能跟在皇帝后面,只能跟在本旗旗主的后面。

所以从这些地位待遇上可以看出入八分爵位的人比不入八分爵位高出很多,因此也就明白了,能获封入八分爵位的人肯定都是近亲宗室,而远亲觉罗大多只能获封不入八分爵位。

而事实上红带子的远亲觉罗能获封不入八分爵位中比较高级的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的人都非常少,远亲觉罗能获封到这两个爵位的人都是大多在清初开国时期立有战功的皇室远亲,通常情况下红带子觉罗能获封最低级的奉恩将军爵位都算是很不错了,大多数的红带子觉罗都是没有封爵的闲散皇族。

在乾隆皇帝之前,清朝的闲散皇族没有任何收入,与平民百姓差不多,只是他们的社会地位高于平民百姓,他们如果触犯法律,司法机构是没有权力审判他们,必须把他们移交宗人府,只有宗人府才有权力审判他们。

由于这些闲散皇族大多没有经济收入,因此他们仗着皇族身份不受司法机构约束,有些人品不好的闲散皇族就肆意欺压百姓,或是坑蒙拐骗、或是巧取豪夺的霸占民产,而那些人品较好一些的闲散皇族,由于他们不欺压百姓去巧取豪夺,还不能参加正常的科举,也就不能到朝廷里当官,更不能放下皇族身段去务工赚钱,他们的生活更加穷困潦倒。

后来乾隆就考虑到这些闲散皇族要么欺压百姓,要么穷困落魄,哪一样都对皇室名声影响不太好,于是乾隆就下旨赏赐闲散皇族可以穿戴四品武官的朝服和顶戴,然后每年给他们发放一笔养赡银,让他们用以生存,并刻意要求宗人府严格监管这些闲散皇族,一旦有人触犯律法,立刻就取消其养赡银待遇,至此这些闲散皇族才终于安稳下来。

乾隆每年给这些闲散皇族发放的养赡银也是按照黄带子和红带子区分发放,黄带子的属于是闲散宗室,每年可以从宗人府领取36两银子42斛米;红带子属于是闲散觉罗,每年可以从宗人府领取24两银子21斛米。而紫带子作为已被革除皇族身份的人,自然也不能领取这笔养赡银了。

这笔养赡银其实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据史料记载乾隆时期,地主家的一名长工年收入大概是2两多银子,这么一比这些闲散皇族比长工收入高多了,可是这得结合当时的消费水平,在当时除了京城,其他地区一个平民家庭四口人每年消费也就不到2两银子。

但是如果在京城消费水平就要高出很多,据史料记载乾隆时期京城(指的是内城核心区域)的平民百姓家庭四口人每年消费大概在15-20两银子左右,消费水平大概是其他地区的十倍左右。

这样一对比,那么乾隆给这些闲散皇族发放的养赡银就如同低保一样了,只能保障他们每年最基本的花销,这些闲散宗室和闲散觉罗连孩子都不敢多生,否则如果生三个孩子的话消费就会超支了,当然,前提是他们在京城生活,如果离开京城,他们的收入算是非常富裕了。

在晚清时期,由于清朝各种签订割地赔款的丧权辱国条约,清朝的财政非常紧张,这时候闲散皇族的养赡银已经名存实亡发不出来了,所以很多闲散皇族陷入了经济危机,他们最后只能变卖京城的家产,然后搬家到外地生活,离开京城这个高消费的地方。

再说说有封爵的黄、红带子皇室宗亲的收入差距,黄带子的皇室近亲最高封爵可以封到亲王爵位,清朝的亲王收入是每年1万两俸银外加1万斛禄米,除了这些之外,亲王还能向宗人府申报一名嫡子为亲王世子,而亲王世子每年还有6000两俸银和6000斛禄米。红带子的皇室远亲最高封爵只能到不入八分镇国公,这个爵位的收入是每年700两俸银和700斛禄米。

看看这个收入对比,亲王等于年收入是1.6万两俸银和1.6万斛禄米,与不入八分镇国公的700两俸银和700斛禄米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谁让黄带子是皇帝近亲,红带子是皇帝远亲,这就是亲疏远近的区别了。

其实清朝的皇室宗亲想获得封爵还是比较难的,清朝对皇室封爵册封管控是非常严格的,并不是所有的皇室宗亲出生下来就会有封爵的,在清朝皇室宗亲想获得封爵只有袭封、恩封、功封、考封四种途径。

袭封就是指儿子继承老爹留下来的爵位,不过清朝袭封是有规矩的,清朝的爵位都是世袭递降的规则,就是儿子想继承老爹的爵位,那就必须在老爹的爵位基础上降一级承袭,比如亲王老爹传承下去,儿子就是郡王,子子孙孙传承下去,起始为亲王爵位的就一直降到奉恩镇国公为止,其他的爵位依次类推递降。清朝只有极少数获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家族传承爵位时无需降级袭爵,其他皇室成员的爵位传承都必须遵守世袭递降的规则。

恩封是指皇帝非常喜欢这个皇室宗亲,直接晋封其爵位,通常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皇帝的兄弟子侄身上,比如雍正皇帝十分喜爱十三弟胤祥,于是继位之后直接封胤祥为怡亲王,在胤祥死后还让他的家族获得了世袭罔替待遇,这就是典型的恩封。不过这一项与红带子觉罗是无缘的,作为皇帝的远亲,红带子觉罗自然也不会受到皇帝太多的关注和喜爱,这样也就没法恩封了。

功封是指通过战功获得封爵,大多是在清初时期有战事的年代,去战场上刷战功更容易获得封爵。不过红带子觉罗就算是战功再高,最高也只能被封到不入八分镇国公这一级封爵。

考封是指皇族内部想获取封爵就得通过考试的规矩,也称为皇族科举,这是清朝独有的封爵制度,也是很多闲散皇亲能获得封爵的主要途径。

其实考封的考试项目要比科举简单多了,主要就考满汉文翻译水平、骑马射箭和步行射箭三项,而且还要以考试者的父亲爵位为基准,通常继承爵位的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爵位的其他儿子想获得封爵就得走考封之路。

所以考封比较拼爹,老爹的爵位越高,儿子能考取的爵位就越高。如下图所示,如果想获得对应封爵,就必须三项考试全优才能顺利获封,如果两优一平,就降一等承袭爵位;如果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就降二等承袭爵位;如果是一优一平一劣,就降三等承袭爵位;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那就没有封爵了,继续当闲散皇亲吧。如果老爹本身就是奉恩将军这个最低等封爵或者是闲散皇亲,那么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必须得考到全优,才能获封奉恩将军的爵位。

这就是清朝皇室封爵的大致规则,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皇室封爵对黄带子和红带子远近皇亲待遇差别还是很大的,毕竟皇家也要讲究亲戚的亲疏远近嘛。

写在最后

其实清朝把皇室成员划分为黄带子和红带子就是为了区别对待远近皇亲,而清朝皇室的封爵管控更是历朝历代最为严苛的朝代,也是最为合理的朝代,封爵管控严苛,可以节省财政很大一笔开支,不至于因赡养这些皇族成员造成财政负担。

所以清朝把皇族成员划分成三六九等,皇室爵位册封把控还极为严苛,就是担心日后皇族人数过多造成国家财政负担。

清朝对于皇室的限制还是很有效果的,在清朝灭亡时,整个清朝皇族大概有14万人,其中获得封爵的人仅占6.3%,也就是说有93.7%的清朝皇族都是闲散皇亲,而在那些已获得皇室封爵的皇族成员中获封不入八分这些低级爵位的人又占了75%,也就是说清朝的皇室成员大多是低级封爵和闲散皇亲,这就使得清朝节省了一大笔财政开支。

当然,节省的这些皇室开支远不如晚清签订的各种割地赔款条约给外国人送的钱多。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爵位   皇族   爱新觉罗   皇室   清朝   皇亲   远亲   宗亲   闲散   带子   等级   成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