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用人》


《资治通鉴.周纪一》中,有北宋名臣司马光提出的一个迄今闪着亮光的用人思想。


他以丰富的政治眼光,将官场的形形色色人员一并概括为“ 四种人":一类为“德才兼备”的人,称之为“圣人”;一类“德才两缺”的人,称之为“愚人”;一类“德操胜过才”的人,称之为“君子”;一类“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


针对上述四类人,他提出的选取人才的原则是:“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


这是什么道理呢?他进一步阐述:“因为君子凭才能而能行善;小人倚仗才能而作恶。凭才能做善事的,善事没有做不到的;而凭借才能作恶的人,恶事也没有做不到的。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能力不能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却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能力来逞凶施暴,智慧对他来说就如恶虎添了翅膀,危害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为政之要,贵在用人”。作为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个观点,是建立在对“智伯才胜德而亡”的教训做客观分析基础之上的。


智伯,即智瑶,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晚期晋国六卿之一——智氏的最后掌舵人,在他向其他六卿之中的韩魏赵三家要地的过程中,韩、魏两家凭着“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膨胀”的打算,乖乖把地拿出来了,致使智伯变得越来越骄傲,于是在向赵家要地但被拒绝之后,智伯和赵家大打出手。最后紧要关头,韩、魏两家认为时机成熟,再加上赵家派人来说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决定反戈,与赵家一起联手把智伯打败了。最终,智伯兵败身亡。


于是,司马光对智伯败亡的结论是:“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这句评价很中肯,当初智宣子打算选儿子智伯为智氏继承人时,其族人智果曾这样评价智伯:“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大意就是说智伯虽然五个方面才能超越其他人,但是在德上却不及他人,足谓“小人”,让这样的人当继承人,智氏宗族必然灭亡。可惜,智宣子听不进去。于是,智果为了避祸,另外登记了自己的族号,以致后来智伯被杀智氏一族被灭,他因为另立了族氏而得以幸免,足见其“智”。

现代官场人物“才胜德”的结局,其实也是如此。纵观这些年跌落尘埃的腐败分子,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带共性的特点,就是“才能过人”,并且大都头上罩着耀眼的光环。比如有的是“中国十大品牌市长”,有的是“打黑英雄”,有的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劳动模范”等等。更滑稽的,还有的顶着“反腐作家”的光环。这无疑是令善良的人们大跌眼镜的事儿!


平实而论,“光环”的背后,不否认有的确实曾经做出了某些成绩,亦不否认有的获取光环的本身渗透着腐败,但更大量的更值得注意的却是由于“成绩”掩饰了问题,自觉不自觉地跌进了“小人”精心编织的“成绩陷阱”——只看见其表面上的成绩,没有看到其灵魂深处的龌龊,致使荣誉之花开在了不该开的地方,使腐败更加有恃无恐,更加拥有条件。这种被亵渎了的光环,常常让善良之心滴血,使荣誉良知犹如吃了苍蝇。

并不否认,大凡“小人”多是表演功夫了得。但这样说,并不是说他们个个的人设皆难于被发现。而在于选人用人者的轻信,轻信成绩,迁就功劳,对“才能德”的人缺失应有的警惕和判断。于是,当他们用“成绩”编织成了“障眼法”,人们就常常“看走眼”,出现“用人失察”。


这几年每每有当红贪官落马,人们便疾呼追究“伯乐”之责,这当然是该拭目以待的,但就亡羊补牢而言,有个相当重要的关节点,就是要注意借鉴司马光的用人之道,切实增强对“才胜德”者的警觉意识,尤其对那些获得过这样那样殊荣的干部,在任用时要多长个心眼,力求发现其成绩背后的真实,以免被“小人”误,跌进“成绩陷阱”。

诚然,因人性的复杂和心智的隐蔽,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但越是这样,越需要人们睁大警惕的眼睛。“小人”伪装再巧妙,总会通过行为显露症候,只要留心考察、不走过场,依靠群众,终究会发现其真面目。而担负为江山社稷举才荐贤之重任者,理应具备这个功力。否则,就有负重托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用人   要地   善事   光环   有的是   君子   愚人   小人   称之为   成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