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艰难师生情深(四)

李邦卿校长

潍县二中旧址

学生宿舍比较简陋,三十几个男生挤在三间大筒子屋里。当时生活困难,一周有一半时间,农村的学生都从家里带咸菜罐和地瓜干面窝头。为给学生增加营养,学校按国家规定,给每个学生供应四两豆油,学生们却偷偷把油带回家。叶世超老师见作者啃发霉的地瓜干面窝头,于心不忍,便把他的粗粮饭票省下来全部给了作者。

班主任搬进男生宿舍 用俄语给学生下指令

走进生活区的后院,突然就没有了“洋校”的风格。除了那座大屋顶的会议礼堂,全是瓦檐草顶的砖混结构房屋。

1948年潍县解放,为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华东局因陋就简在这里建起了“大华鬃厂”。1950年,工厂迁走,这里改作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方医院。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尾声后,医院撤销,1952年建校的潍北中学迁到了这里,随校而来的吴广文老师,在大院东大门上写下了“潍县二中”的门楣,这里变成了历史悠久的“潍县二中”。

随后,苏式风格的教学区建成,学校实行寄宿制,后院大部分房间改作学生宿舍。为了容纳更多的学生,国家用心良苦,投资购置了上下两层的叠层床。这下热闹了,笔者所在的15级2班三十几个男生挤在三间大筒子屋里,一张纱窗挡住了夏天的蚊虫叮咬,吃喝拉撒全聚集在了这里,五味俱全,并且成为班主任日夜挂心的“是非之地”。

仲跻元老师是模范班主任,把自己的单身铺盖卷搬进了男生宿舍。他是教俄语的,见缝插针,把课堂用语带进宿舍。晚9时,全校熄灯,他轻轻讲了一句俄语:“отпускной(休息了)”,如果谁还在作小动作,他会讲得更轻:“Ведисебя тихо(请安静)”。静谧的清晨,工务员撞响起床的晨钟,仲老师又发出指令:“встать(起立)!”任何语种都是难以精准互译的——他把课堂上的“起立”搬了过来,喊大家“起床”。贪睡的我总是赖着不愿意起,不知听了多少次仲老师发音标准的“ещё раз(再一次,再说一遍)。”

为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豆油滴进咸菜罐

学校里虽然设有学生食堂,但在那个刚刚走出“三年生活困难”时期的岁月,参与集体伙食是每一个农村家庭沉重的负担,用粗布面袋背来的地瓜干面窝头和一小罐咸菜是同学们三天内的全部口粮。学校规定,星期三下午,农村学生可以请假不上晚自习,回家背回后面三天的口粮。周而复始,即使离家十多公里的学生也概莫能外。

为了让这些“祖国花朵”健康成长,国家勒紧腰带,给每个中学生每月供应四两豆油。这可是紧缺物资,家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兄长常年断了油星,四两豆油捎回家去,成为了全家的顶级食品。为了保证豆油用在正在身体发育的学生们身上,伙管室的王主任想出了办法,用伙房的大锅把豆油熬熟,按批次滴沥在了每个同学的咸菜罐里。即便如此,学生们仍然舍不得“享用”,星期六下午回家时,仍从罐里把可怜的油星沥了出来。老师们心知肚明,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潍县二中是重点中学,实行国家助学金制,通过评定,家庭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每人每月享受助学金1—5元不等,除了非农业家庭人口,大部分学生享受到了助学金。为了及时收齐每学期2.5元的学费保证学习用品,班主任仲跻元给每名同学立账,助学金由他统一保管使用。有一次,仲老师突然说笔者的助学金用完了,笔者深信不疑。过了几天,仲老师却来道歉,说笔者账上的助学金又查到了,还有6.5元。这6.5元让笔者牢记了一辈子,当时仲老师的月工资只是27.5元,6.5元可真算得上一个诱人的数字。

一巾一盆来之不易

为拿回校脚底起泡

初一上学期快结束时,原潍县文教局长李邦卿来校出任校长。李邦卿有很多办学的创新思路,到任伊始,就把自己收藏的《联共(布)党史》捐献给学校图书馆,并推荐为高年级学生的课外读物。另外,李校长随即召开了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学生小组会,鼓励他们不要受到“唯成份论”的压抑,努力学习,成才报国。

早操过后,早自习之前,男女同学都涌向学校里的几口水井,在那里完成一天之中唯一一次洗脸,脸盆却是同学们中间的罕见物品。李校长费尽脑筋,利用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要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脸盆、一条毛巾,后来总结为“一巾一盆”制。“一巾一盆”可真是来之不易。脸盆是瓦制的,仅有常见脸盆的三分之一大小,是从坊子瓦厂订制的。为了节约运费,全班列队徒步20余公里,人手一只盆运了回来。我们班带队的当然是班主任仲跻元老师,他一路鼓励满是脚泡的同学:“这点困难算什么?前院的教室就是一、二级校友用独轮车推石料、运砖建起来的。”

老师赠送粗粮饭票

无私改善学生伙食

星期三的下午是个雨雪天,误了回家的行程。第二天中午开饭时,笔者只得在宿舍里艰难地下咽着已发馊变霉的地瓜干面窝头。为了《春潮》报的稿件,叶世超老师找来了,他在笔者面前愣了许久,说不出脸上是怎样的表情,然后无声地离开了。下午课外活动,《春潮》报新一期刊稿的时间,叶老师走来,悄悄塞给了笔者几张粗粮饭票。凭着这饭票,就可以从食堂里领出金黄色的玉米面窝头,对于长年以地瓜干为主食的笔者,真不啻于一顿金色的“圣餐”。笔者气喘心跳,害羞地低下了头。此后,整个初中一年级的时间里,叶世超老师夫妇的粗粮饭票,差不多都归笔者使用了。他多次把笔者领到他家,笔者见到了他许多文学类藏书,还见识了他大学时期创作的大型话剧《辛弃疾》手稿。

在众多同学的惊疑目光中,连笔者自己也没有想明白,叶老师何以对笔者呵护有加?可惜少不更事,连一个谢字也没有对老师说过,有一段时间,笔者甚至与他走到“反目成仇”的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俄语   窝头   饭票   助学金   豆油   粗粮   师生   笔者   艰难   老师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