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后,获救的葛振林,后来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了?

1941年,狼牙山,为了完成掩护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的任务,21岁的班长马宝玉,带着4位战士与数千名日军浴血奋战。

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眼看着就要沦为日军的俘虏时,5位战士宁死不屈,马宝玉大喊:“同志们,跟我来。”

说完,战士们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悬崖。跳崖后,葛振林与宋学义两位战士捡回一条命,其余3人不幸牺牲。

活下来的2位战士,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宁死不屈,纵身跳崖

1941年8月,7万多名日军准备踏平我国晋察冀边区。

当时,敌强我弱,若与敌军正面交锋,我方随时可能全军覆没。因此,我军不得不紧急撤退。

就在部队与群众有序撤离时,7连6班班长马宝玉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掩护所有人安全撤离。于是,马宝玉与4名战士留在了原地驻守,共同商量对策,精心部署。

很快,一大批日军乌泱泱地朝村里涌来。他们所到之处,均被洗劫一空。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马宝玉的内心却是十分镇定,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战友们迎战。

眼看着日军马上要逼近自己的藏身之地,战士一边掩护自己,一边不断地往敌军扔手榴弹。

随着一声声巨响,走在前面的日军,被炸倒一片,横尸路边。一上来就死了那么多人,日军被激怒了,嘴里破口大骂“八嘎”,一群人拿着枪,四处胡乱扫射。

敌在明,我在暗。我方战士巧妙地躲过了敌军的枪林雨弹。

趁敌军还没有反应过来,我方战士又扛起了枪,击毙了数名日军。虽然日军多次凶猛进攻,但始终没有击中我方要害。

就这样,来来回回激战了数个回合,从白天打到了晚上。

由于我方的战斗力太强,日军误以为八路军的主力就在此,便想要集中火力将我军杀个片甲不留。

第二天,日军调集了更多的士兵前来支援,对我军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势。

敌人的队伍愈来愈壮大,双方实力过于悬殊,若是直面硬刚,无疑是以卵击石。但是,经过一天的混战,原来的地方已经多处被炸成废墟,不能继续待下去了。

为了尽量拖住敌人,给部队转移争取更多的时间,马宝玉迅速调整作战策略。5位战士一边与敌人周旋,一边有计划地撤退。

走着走着,他们走到了一条分岔路口。

往北走,可以与转移的部队汇合,而且还能保命,但也会因此暴露部队的行踪;

往南走,就是狼牙山棋盘陀峰了,但这是一条绝路,上山必死无疑。

那要如何选择呢?

实际上,5位战士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保护部队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他们现在唯一需要做的事。

远处的日军,如潮水般涌来,步步逼近。

突然,马宝玉一个转头,对着几位战士们大喊:“同志们,往南撤!

在场所有人,没有半分犹豫,一起往棋盘陀峰顶方向撤。

敌军见状,可高兴坏了,八路军的主力都在山上,这回他们是插翅也难逃了。数千名日军将狼牙山团团包围,部分士兵沿路爬上了顶峰。

山顶上,新的一轮激战就此展开。

我方战士凭借着有利的地形,屡屡杀敌。然而,这不比山下,枪弹总有用完的时候。

最后一颗子弹用完时,我方战士随即扛起身旁的石头,不停地往日军身上砸去。

就算敌人再蠢,也知道他们没有子弹了。此时不进攻,更待何时?日军一阵炮火乱轰,肆无忌惮地往上冲。

没有了杀敌的武器,赤手空拳与上千名敌军对抗,就等于把生命都交了出去。

5位战士深知,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但值得欣慰的是,此时的部队早已经成功转移。

石头扔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们纷纷将手上的枪支折断。接着,班长马宝玉大喊:“同志们,跟我来!

随后,战士们纵身一跃,跳了崖。

看到这一幕的日军,顿时傻了眼,原来让他们折兵损将的八路军,只有5个人!

这个悬崖有30多米深,约10层楼左右的高度,山下有着数不清的石头,跳下去必然粉身碎骨。考虑到这一点,日军便没有到山下搜寻他们的尸体。

然而,日军怎么也没有想到,意外出现了。

葛振林、宋学义跳崖后,正巧被挂在了树枝上,得到缓冲,不至于被摔死;但有3位战士,生命永远定格,最小的年仅21岁。

那么,活下来的2位战士,后来他们过得怎么样了?

幸免于难,低调生活

葛振林和宋学义被路过的好心人救了,还被送回了部队。

回归军队后,他们被授予“坚定顽强”的五星奖章。看着胸前佩戴的奖章,两位战士的眼里噙满了眼泪。如果另外3位战友还在,那该多好啊。

宋学义的腰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辈子,他再也无法扛起枪在一线冲锋。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被迫脱下战袍的他,只好隐居,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那些年,他一直保持着“军人”的风采,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老百姓,总想着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年后,家乡沁阳解放,他毅然带着家人一起返乡创业,帮助村民们脱贫。

那会,沁阳北孔村满目疮痍,想要在这创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是,宋学义不顾一切,一心扑在了创业这件事上。

往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让很多群众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让北孔村一改萧条的景象。

虽然宋学义没能继续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是能带领老百姓创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算是填补了他心中的缺憾。

而另一位英雄葛振林,相比之下比较幸运,没有伤及身体要害。经过一番调养,没多久,他的身体便痊愈了。

后来,葛振林重返战场,还参加了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1982年,65岁的葛振林离岗休养。

按道理,此后的他,完全可以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

然而,离岗之后,葛振林始终没有闲着。

他成了中小学的校外辅导老师,把时间与精力都倾注在了培养下一代身上。

他经常给学生讲一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激励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做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可是,葛振林却很少向他人提起自己的过往。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他还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就连他的儿子,也曾一度被蒙在鼓里,直到一天,他的儿子葛拥宪在上课时,偶然发现了这个深藏多年的“秘密”。

老师在教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葛拥宪看到了“葛振林”这三个大字。他愣了一下,心中满是疑惑:这不是我父亲的名字吗?他是狼牙山五壮士?怎么没听他提起过?

回家后,葛拥宪跑到父亲跟前,睁大双眼,欣喜地问:“爸爸,你是狼牙山五壮士吗?”

葛振林有些诧异,接着又笑了笑,说:“那都是老掉牙的事了。

在葛振林的眼中,这件事“不值得一提”,因为,他只是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也相信,即便是换作其他的军人,当初在狼牙山上也会宁死不屈,往悬崖下跳。

每当忆起往事,葛振林的心里满是愧疚与遗憾。那个在悬崖边,冒着生命危险救了自己与宋学义的恩人,他叫什么名字?如今身在何处?过得还好吗?

自从获救后一别,葛振林就再也没有见过恩人。多年来,他也没有放弃寻找恩人的下落,但一直没有音讯。

这一晃,便是45年。一场大会上,葛振林终于如愿与恩人重逢。

再见恩人,感激涕零

1986年,狼牙山举行五壮士纪念塔落成仪式,69岁的葛振林受邀参加。

重返狼牙山,葛振林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仪式开始前,葛振林走到了狼牙山脚下。

他在那里伫立良久,深情地注视着棋盘坨峰顶,脑海中闪现一幕幕与敌军抗战的画面。眼泪不停地划过他那布满皱纹的脸,留下一道道深刻的泪痕。

葛振林拉着同行的领导崔永德,缓缓说道:“我想走上山看看。”

一开始,崔永德自然是不答应的,但葛振林心意已决。于是,两个人一步一步往山顶方向走去。可没多久,葛振林便体力不支,气喘吁吁。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中断上山,原路返回。

狼牙山对于葛振林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怀。时隔数十载,再一次呼吸这一片土地的空气,行走在每一条再熟悉不过的小路,既是怀念,也是释怀

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再见恩人一面。

这个心愿,深埋了45年才实现。

典礼上,葛振林受邀发言。有人问:“葛老,你还认得救命恩人长什么样吗?”

话音刚落,一位老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激动地说:“老葛,还记得我吗?

在对话中发现,原来这位老人就是救命恩人余药夫。

相认之后,两位老人不禁热泪盈眶,半晌说不出一句话。葛振林走下台,与余药夫紧紧相拥。这一刻,仿佛时间都静止了。

葛振林为何会如此挂念这位“老朋友”?当初发生了什么事?

时间回到45年前。葛振林、宋学义跳崖后,鲜血浸红了衣衫,动弹不得。如果这时没有人前来搭救,他们随时有生命危险。

一是,他们有可能会被敌人抓走。

二是,他们可能会被山中的野兽所伤。

三是,他们有可能会因伤势过重而死。

随便遇上一个意外,他们都活不了。所幸的是,他们遇到了余药夫。

余药夫是易县青救会的一名干部,那一天他在攀崖时,碰巧遇到了葛振林、宋学义。

得知他们是八路军,余药夫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将他们一个一个背到山上的古庙。在庙里,余药夫请道长给他们处理伤口,自己则默默给他们做饭,放哨,探路。

第二天,余药夫又将他们安全护送回了部队。由于当时葛振林、宋学义的伤势太重,与余药夫几乎没有什么交流,所以并不知道他的姓名。

但这份恩情,葛振林记了一辈子。他们之间,有着过命的交情。

2002年,葛振林亲笔写了一副书法,赠予好友余药夫。这副书法是这样写的:狼牙老马,八会雁湘,鱼水真情,地久天长。

我想,这短短16个字,便足以概括他们之间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沁阳   宁死不屈   可能会   敌军   恩人   日军   我方   战士   部队   时间   葛振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