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的骗局,攻占巴士底狱后,巴黎人民发现只有7个囚犯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后续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增进读者互动,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读过书的人们,应该都记得曾经中学历史教材上记载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乃至许多资料中,都把攻占巴士底狱和法国大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深挖一下当年的历史真相,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和推翻封建专制没有半毛钱关系,攻占巴士底狱后所见到的场景与传闻大相径庭,巴士底狱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完全是政治需要!是启蒙革命家的塑造

一座被传说妖魔化的神秘城堡

18世纪前,巴士底狱在法国人民或者说在巴黎人民的眼里其形象是十分神秘的。

巴士底(Bastille)一词源于古法语bastir,意为“建筑”、“建造”,就是指若干塔楼相连的城堡,这个主体有着8座塔楼的大城堡建造于英法战争期间(1337-1453年),在这期间一直承担着军事要塞的职能。

可是随着巴黎城市的发展,原本城堡所处的地方逐渐被巴黎居民所包围,到了路易十一的统治时期(1461-1483年)巴士底城堡原本的军事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后来十七世纪的红衣教主黎塞留公爵(le Duc de Richelieu)认为不能浪费如此精美的一座城堡,便将巴士底城堡改为国家监狱,自此巴士底狱正式形成。

巴士底狱本来是一个正常的监狱,可后来为何会成为启蒙思想家批判的焦点,又为何会被民众率先攻占?

这完全归功于文学家的异想天开和启蒙家的政治渲染。

巴士底狱一开始作为国家监狱,其实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规格最高的监狱。巴士底狱可以称之为贵族的监狱,因为并不是谁都能被关押在巴士底狱的。

在巴士底狱关押的囚犯,要不就是法官警察等公职人员,要么就是犯了错的贵族,剩下的是一些反对王室和造反分子。可是后来的启蒙家只把目光对准反对王权的分子,渲染巴士底狱是关押挑战封建王权的人,声称其迫害无数追求“自由、平等”的人们。

在当时,许多巴黎民众根本不了解巴士底狱内部的生活,因为巴士底狱戒备森严,周边都有军人把守,除了被关押过的人之外,很少有人了解内部真实的情况。

社会上有一些曾经被关押过后的囚犯,他们对于巴士底狱痛恨至极,在启蒙思想的渲染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夸张描述,在舆论上大肆攻击巴士底狱。

比如兰盖在《巴士底狱回忆录》中写道:“法国的巴士底狱已经吞噬了,并且每天还在吞噬各个等级、各个民族的人。”他的对巴士底狱的描述被文学家们不断改编夸大,人们对巴士底狱的厌恶逐渐加深。

还有莫朗德也曾写道:“巴士底狱和万森监狱(fort de Vincennes)总是人满为患,以致看守们不得不摊开帆布睡在台地上。“

巴士底狱慢慢的被认为是一个虐待人的城堡,是一个毫无人性残酷无比的监狱,人们相信曾经有许多人死在了巴士底狱里。

事实上,巴士底狱根本没有如此不堪。巴士底狱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座奢华的监狱。

豪华监狱深受民众厌恶,大臣都想拆除

在饮食上,巴士底狱的囚犯所需的开销由国王负担,里面按照等级给不同的人不同的伙食标准。比如库朗德亲王(Le prince de Courlande)曾在巴士底狱关了5个月,开销高达2.2万法郎,足见伙食之好。

平时囚犯的伙食一般是一些臭油煎的牛排、香肠、小块的牛肉和馅饼等等。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这里的伙食也并不算糟糕。

伙食如此之好,甚至有一位名为德·拉图德的囚犯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要释放他的恩典。

住宿上,巴士底狱的条件也很完善。虽然巴士底狱有条件十分恶劣的地牢,但是在路易十六时已经没再使用,地面上的牢房可以说是非常舒适。

牢房和伙食一样,也有分等级,甚至还有付费牢房。据史料记载,巴士底狱是当时法国数一数二的监狱,国王每年在这里花费并不少。

可是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有一些人在出狱后编造称:“牢房的墙壁十分肮脏,只有天花板才相对的干净。家具就是一张小破桌子,以及一把快要散架的藤椅,坐在这种椅子上让人缺乏安全感。

这些描述与话语目的就是为了煽动民众对巴士底狱的厌恶,让民众的革命倾向愈发强烈。

在文化精神上,巴士底狱拥有藏书大约600卷的小图书馆,而且还设置有礼拜堂,有常驻的神甫接受囚徒的祷告。

除此之外,巴士底狱的囚犯是有一定的户外运动时间,并且监狱还有纸牌、下棋、台球等娱乐项目。

伏尔泰曾经被关在巴士底狱12天,在这期间他甚至有一名自己的仆人,费用则由国王负担。

以上种种史实都印证了巴士底狱的豪华,可是民众却鲜有人知。在革命家和知识分子的塑造,以及巴士底狱监狱长的腐败事件败露之后,巴士底狱的名声可谓愈发恶臭。

很快,一些国王的追随者和大臣们也慢慢的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拆除巴士底狱的呼声越来越高。巴黎市建筑视察员戈尔贝(Gorbet)在1784年提交了一份拆除城堡的报告,他建议在遗址上修建一个“路易十六广场”。

不过,从历史上来看,当时的国王显然没有同意拆除巴士底狱的提议。而在随后爆发的民众起义中,巴黎民众并没有想要推翻专制王朝,攻占巴士底狱完全另有原因。

民众起义抗议,攻占巴士底狱后却统统傻眼

攻占巴士底狱,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巴黎人民不满封建君主专制的一次起义,似乎巴黎人民十分痛恨国王与专制,可实际上起义的开始和国王一点关系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1789年7月12日巴黎骚动的最直接原因大臣内克(Jacques Necker)被解除职务。这位大臣深的民心,在巴黎人民心里有着很高的地位。

当巴黎民众听闻内克被解除职务的消息后,许多人根本不愿相信这一事实。

“公民们,不能再浪费一分一秒了。我来自凡尔赛,内克先生已经被解职,他的解职是爱国者的圣-巴托罗缪的警钟。今夜,所有的瑞士和德国士兵将走出马尔斯校场来扼住我们的喉咙。我们只有一个对策:这就是拿起武器。这是当时的新闻记者卡米尔·德穆兰的演说。

在新闻记者的拱火下,恐惧与焦虑散发在巴黎的街头小巷,民众们坐不住了。许多巴黎民众走上街头开启了抗议,人们纷纷在寻找武器。

毕竟两个月前巴黎的军队就曾对巴黎暴动的人们开枪射杀了上百号人,这一次的巴黎人民更加的警惕与不安。

13日早上开始,巴黎各阶层的民众佩戴红蓝徽章,手持棍棒、长矛、匕首,到处寻找武器。

在寻找武器的过程中,投降的国王防卫军给民众指了一条道——巴士底狱。民众们相信巴士底狱里藏有大量武器。

事实上早在12号,已经有雇佣兵转了大量武器在巴士底狱,这是镇压暴动的军事储备。当局之所以敢在这贮藏弹药,正是因为国王断定巴士底狱坚固不摧,民众根本打不下来。

可事实恰恰相反,巴士底狱很快被攻占了。

一方面由于巴士底狱在十六世纪之后就很少用于军事战争,里面的四门火炮已经年久失修,再加上这座城堡在当时只有百来号士兵,并且里面有三分之二都是一些老弱病残。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巴黎人民在和城堡对峙几个小时之后也没有攻下这座城堡,最后巴黎人民能够攻占巴士底狱其实是里面的士兵投降,毕竟这些老弱病残本身也没有多少战斗斗志。

当愤怒的巴黎人民进入这座传闻恶臭的监狱时,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巴黎人民在六层的城堡中搜寻了许久,除了在地牢里找到了一大批的军火弹药之外,整个巴士底狱只有7名囚犯!

这七名囚犯还有几个是曾经的皇室贵族,他们本早该释放,自己却觉在里面待的自在,不愿出狱。巴黎人民吃惊之余也没有接着深究原因,毕竟他们本身的起义目的就是为了地牢的这些弹药。

可是,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暴动结束之后,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可不愿放过巴士底狱这个所谓的“封建专制代表建筑”。伏尔泰等启蒙家宣称巴黎人民开启了反抗封建专制的斗争,革命家渲染这次行动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

巴黎人民自己也许都不知道,他们这个不满高层,抢夺弹药的暴动居然被后世称为法国大革命的标志事件,当时的巴黎人民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干了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其实,许多历史常常因为政治需要变了味,历史的真相从古至今都难以得知,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许多人物为了现实的需要对历史进行所谓的“正确改造"。

联想到不愿承认侵华历史的日本,修改教科书的台湾,便能明白巴黎攻占巴士底狱为何会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标志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巴士   巴黎   囚犯   路易   革命家   法国   伙食   骗局   监狱   民众   国王   城堡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