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持续北伐?难道他不知道“好战必亡”的道理吗?

相比于三国前期的异彩纷呈,三国后期的历史发展确实是乏善可陈,甚至都找不到一个跟前期一样出色的亮点,当然这也不妨碍三国后期依然有很多可以说的细节,例如诸葛亮的北伐就是其中之一。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当代人其实很难以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以蜀汉这个几乎是曹魏九分之一国力的水平,来持续不断地主动发起对曹魏的战争,这难道不是穷兵黩武吗?诸葛亮不知道“好战必亡”的道理吗?

其实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好战必亡”的道理当然是对的,但是要看用在什么情况下,或者说要看用在什么国家上。一般来说,“好战必亡”要满足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这个国家整体被彻底动员起来不停对外作战,注意是“整体”,也就是全国都在为了战争持续开动马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封建王朝来说,生产力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全部为了军事目的服务,当然就会削弱世纪发展的国力了。最终导致国家崩溃,民众困苦,最后走向灭亡。

第二是这个国家本身处在一个安定平和的环境里,没有任何外部威胁,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这种情况下根本不需要打仗,能过好日子为啥打仗,吃饱了撑的吗?还要消耗人命,当然是极度愚蠢的行为。打到最后就是民心丧尽,对武力扩张和侵略充满了仇恨,不用外力自己就垮了。

那么我们对标一下,蜀汉满足这两条中的哪条?

抱歉,一条都不满足。第一条,诸葛亮北伐五次,基本不存在动用全国国力的情况,如果你去看看史书的记载就会发现,诸葛亮除了第一次北伐,因为轻而易举拿下半个凉州后,对未来估计归于乐观,动用了蜀汉一部分守备成都的兵力,希望能通过街亭胜利后拿下长安,直逼洛阳以外。

剩下四次北伐,动用的基本都只有汉中一带的兵员,这部分兵员本来就是用来防备曹魏进攻蜀汉的,不存在什么“开足马力维系国家非正常运作”,诸葛亮带着这些部队去打,说到底,练兵的成分居多,让这些人经历实际的战争,才能了解到底自己要对付怎样的敌人,这有什么不对的吗?利用地方军事力量进行实战演练,跟今天的阅兵区别不大,根本没什么耸人听闻的害处。

第二条更可笑了,蜀汉没有外部威胁?这话恐怕说出以后,连曹魏人都要哈哈大笑,如果蜀汉没有外部威胁,刘备和曹操打了这么多年干嘛呢?曹魏是不想统一吗?是不想当个大一统的君主吗?还不是因为蜀汉和东吴暂时吃不下去,只能看着眼馋。赤壁之战也好,汉中之战也好,还有诸葛亮死后的兴势之战以及司马昭后来派钟会、邓艾伐蜀,这些事情哪件能说明曹魏是和平主义国家,对蜀汉的存在完全抱有友善的态度呢?

说到底,蜀汉对曹魏来说,敌对程度远比东吴更高,毕竟蜀汉继承了东汉王朝的法统,皇帝也是姓刘的,一天不消灭蜀汉,曹魏政权就有着天然的不合法性和隐患,所以蜀汉这么强的外部威胁,诸葛亮能不担心吗?

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这件事对于蜀汉来说,必然是利大于弊的。能够借助有限消耗的北伐练兵,是其一;能够利用北伐的大义名分来镇压蜀汉内部的益州本土士族,向他们炫耀武力,让他们老老实实为蜀汉服务,是其二;在战斗中寻找时机,一旦有好的机会能够扩大战果,让蜀汉政权真的有能够占领北方消灭曹魏的可能,是其三。就凭这三点好处,就足够支持诸葛亮北伐的计划了。

说到底,诸葛亮的北伐本质上是在蜀汉处在一种很难以言喻的情况下,作出的一个无奈之举也是最好的举动。而且诸葛亮本身的政治和军事能力,也能够支持北伐本身,毕竟北伐虽然有失败,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胜利,以蜀汉的国力能够给曹魏造成局面上的劣势,甚至多次让曹魏的各色名将丢人现眼,已经能够说明北伐这个战略的成功之处了。

还是那句话,一件事情对不对,要看谁去做,有的事情我们做不行,但是牛人和精英去做,那就是对的,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了,其他反而不是很重要,诸葛亮北伐就是个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好战   益州   蜀汉   东吴   汉中   兵员   国力   说到底   道理   战争   国家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