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舞萱堂喜气新,年年今日庆生辰 浅析唐人庆生方式,看古人生活


前言:

庆祝生日可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无论是怎样的文化背景,人们每年都期待着生日的到来以及庆祝。

生日庆祝的传统和方式也随着不同文化的差异而各有不同,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点燃生日蜡烛、唱生日快乐歌来庆祝这个特别日子;而在中国,人们则有吃寿面、吃寿桃等传统。

无论庆祝方式如何,生日都是值得纪念和庆祝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里,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自己的爱和感激之情,同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快乐时光。因此,生日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还有助于提高幸福感和自我价值。

过生日的传统在我国由来已久,但要说发扬光大,那还是在唐朝,才开始在全社会盛行起庆生之风,形式逐渐趋向于现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看看自由开放的唐人是如何庆祝自己生日的。

和熏爱日如春日,光动文星映寿星

关于生日文化的由来,人们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有很多观点认为唐朝之前不过生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此之前,找不到关于过生日的任何详细书面资料。

《仪礼》《礼记》《周礼》等记录古代各种场景活动下的礼仪礼制的典籍也均无生日礼的相关记载。

事实上,唐以前虽然没有庆生的详细记载,但从史书和民间故事里却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证明庆生的概念其实早已存在。

早在先秦戴圣《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

“弧”是指弓,“帨”是指佩巾。这种传统习俗认为,当一个孩子出生时,如果是男孩,就在家门的左边挂一把弓;如果是女孩,就在门的右边挂一条手绢。

因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设宴庆祝,以消灾驱邪、祝福生命的延续和兴旺。这也称为“过生日”的习俗。

还有一则民间传说是这样形容生日由来的:一个贫困的男孩和自己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天,他突然患上了奇怪的重病。

家中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在奄奄一息之际,他听说某月某日,八仙将会路过此地,如果准备好酒水拜求他们,就有可能获得他们的帮助。

男孩按照这个方法行事,果然遇到了八仙,治愈了他的疾病。在八仙临走时告诉少年:“今天是你重生之日,此后每年在这个日子里庆祝,你就可以长寿了。”

这个传说被百姓传开后,为了消灾祈福和祈求来年平安,人们开始有了过生日的习俗。这虽然是传说,但它也表明了在很多人心目中,庆祝生日具有一种消灾祛病和祈求健康长寿的含义。

而自汉代儒教被奉为官学后,孝道尤其得到重视,俗话说,孩子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

正如《诗经》中所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劬”是劳苦、辛苦的意思。母亲如此受苦,而孩子还要在这一天大张旗鼓的庆贺,实是不孝。于是生日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以严肃正式的仪式居多,多带有悲伤氛围。

其中还提到南朝梁元帝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六,每逢这天,他都要在宫里设“斋讲”。斋讲意为吃素讲经。

隋文帝也加以效仿继承,《隋书·高祖记》记载,隋文帝曾下诏:“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杨坚的亲生父母杨忠和吕氏)断屠。”

在自己的生日那一天,全国人民要遵守素食规则,尊敬自己的父母双亲。

可见这时已经有过生日的传统了,只是官方反对庆祝活动,一直至唐太宗时期,都仍在坚持着儒家礼教对待生日的传统态度。

遐想云璈奏未央,璇舆金录庆生商

发展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已逐渐形成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包容开放的开元盛世,于是这位风流天子再次扩大了寿诞的影响力。

公元729年八月初五,唐玄宗在兴庆宫内的花萼楼举办生日宴会,百官纷纷前来祝贺,其中包括王公贵族,他们献上了象征传统祝福的金镜承露囊以及其他礼物。

在这里,唐玄宗和杨贵妃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因此花萼楼也被赞誉为“天下第一名楼”

右丞相薛曜和左丞相张说等官员提议将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取“千秋万代”之意,代表着皇帝的寿辰将永世传承,以此为皇帝祝寿。唐玄宗非常喜欢这个提议,并发出命令,将这个节日作为全国性的庆祝活动。

每年的八月初五,全国各州都会放假三天,并且施行大赦。举办盛大的宴会和娱乐活动,以表达对皇帝的敬意。可以说这个节日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成为封建帝制的“国庆节”。

在千秋节期间,金吾卫士以及四军兵士陈列队伍,并奏乐庆祝。教坊大量使用山车、旱船、走索、丸剑、杂技、角抵、百戏等表演形式,并引入了大象、犀牛、马匹等动物作为节日表演的亮点。唐教坊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特别创作了乐曲《千秋乐》

唐代著名诗人张祜曾创作《千秋乐》一诗,其中描述了花萼楼在八月平时千秋节期间的盛况,万方同乐、欢聚一堂,倾城之人观看长竿起舞,一伎初成赵解愁。

这首诗非常贴切地描绘了千秋节欢庆场面。此后,这首诗又被晚唐时期的曲子词所采用,并在文学巨匠苏轼、秦观、黄庭坚、范成大等人的传颂中广为流传。

在唐朝的影响下,宋朝也将皇帝生日视为极为重要的礼仪制度。宋朝的皇帝生日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长春节”、“乾明节”、“寿宁节”、“承天节”、“乾元节”等,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庆祝皇帝的寿辰。

每年这一天,整个朝廷和百姓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欢腾不已,共同庆祝皇帝的生辰大喜之日。

《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大唐开元礼》等是唐代关于庆生礼仪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详细描述了唐代人们在庆祝生日时所遵循的礼仪和规范,如何安排宾客席位,如何选择礼物和祭品,以及如何进行歌舞演出等。

这些礼仪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体现了唐代社会的阶层差异和等级制度,还反映出唐代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亲友关系的重视。

唐代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庆祝活动,如皇帝的寿宴、王公贵族的庆生宴等。这些活动不仅在规模上非常盛大,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例如,在皇帝寿宴上,不仅有宫廷乐舞、戏曲表演等文艺节目,还有盛大的宴席和礼品赏赐。庆生方式的记载丰富多彩,这些活动体现了唐代人们对欢乐、庆祝和社交交往的热爱和追求。

唐五代皇帝诞节贺寿礼仪内容较广,既有休假、赐宴、上寿、内外朝臣进奉等世俗活动,也有上香、斋戒、僧道贺寿、三教讲论、赐僧道紫服、赐僧道德号和师号、剃度僧尼道士等宗教活动,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着庆生活动的逐步发扬,普通百姓便也慢慢开始有了过生日的意识,会通过简单的方式庆祝自己或家人和朋友的生日。

戏彩捧觞真乐事,蟠桃献寿千春

与庆生礼仪相伴随的是各种美食佳肴。现在我们过生日的时候通常会吃生日蛋糕,那唐朝人又吃什么呢?

《食经》《饮膳正要》其中就详细记载了唐代人们在庆祝生日时所食用的特色美食和饮品。

例如,《食经》中记载了寿桃、寿面、吉饼等寿礼食品,而《饮膳正要》则介绍了琼浆玉液、菊花酒等高档饮品。这些美食佳肴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口味,也彰显了唐代人们对生命、健康和幸福的追求。

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这些祝寿美食。

寿桃

寿桃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即使是现在给长辈祝寿时也经常看到寿桃的身影,寿星公形象也是手托桃子的仙人,其实这种意向源自道教和民间传说。

在传说中,寿桃生长在天宫中,是3000年结实而熟的长寿之物,只有仙女和仙人才能享用,人间是无法食用的。但是据说在某些节庆场合,天宫会派遣神仙将寿桃带到人间,与众人分享,这样就寓意着长寿幸福之福泽显现于人间。

一般认为,寿桃是一种能够延年益寿的仙果,能够让人长寿不老,所以寿桃就成了人们祝福长寿的象征。相传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在母亲八十岁生日时,就送了桃子,可见寿桃的历史传统十分悠久。

寿桃既可以直接用鲜桃,如遇无桃季节,则用白面蒸面桃代替,是指用面粉、糖及食用色素混合蒸制成桃形,成为一种独特精致的面点。

寿面

唐人笔记里有这么个故事:唐玄宗当上皇帝后,渐渐冷落了自己的患难之妻王皇后。有一天,王皇后用一件过去的事情来提醒唐玄宗。

《新唐书·后妃传》记载:“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意思是:“三郎你忘了当后我脱下新做的紫色背心换了一斗面,为你做汤饼过生日的事吗?”

在面条的发展史上,它经历过很多名字。在东汉时称为“煮饼、汤饼、索饼、水溲饼”,至南北朝曰“水引”、“馎饦”。而唐代有时候还称不托,但又有其他名字,“冷淘”、“温淘”,一个是凉面,一个指代水面。汤饼兼有今日的热汤面之意,上述记载中的的汤饼便是指面条。

面条形状绵长,因此寿日吃面,有延年益寿的美好寓意。

作寿一定要吃寿面,寿面要求三尺,每束须百根以上,盘成塔形,顶上插上寿字,用红绿镂纸拉花罩上面作为寿礼,敬献寿星,必备双份,祝寿时置于寿案之上。吃寿面是过生时最要紧的饮食,隐喻寿者福星高照,寿运绵长。

而生日吃面的传统还来自于民间流传的一则故事:汉武帝与大臣们在一天的聚会上谈论人的寿命。汉武帝提到了相书中的说法,认为人的人中越长,寿命就越长。如果人中长达一寸,那么就可以活到100岁。

大臣东方朔听后不禁大笑,并补充说道:“据说彭祖活了800多岁,他的人中就要长达8寸,那他的脸得有多长啊。”听到这番话,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

故事经过长期的流传以后,人们以为人中长,脸长的人,寿命就会长。“脸即是面”脸长那不就是面长吗,于是,后来人们便普遍以为吃面条就会使人长寿,所以有了做寿之日吃面条的习俗,借此表达美好的祝愿,一直流传到现在,寿面已成了过生日必不可少的一项美食。

结语

唐人的庆生方式不仅体现了其对生命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体现了其独特的风俗和民族特色。这些传统活动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更为后人留下了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财富。

纵观生日的发展历程,无论历史的烟云怎样变迁,形式如何变化,但生日快乐的祝福主题却一直没有变,人们对快乐的追求也始终如一。

如今,过生日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的表达方式,人们欢聚一堂,庆贺生日,生日蛋糕、生日蜡烛等西方生日文化也与传统生日相结合,成为中国人过生日不可或缺的内容。

希望我们在吸收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注重保护与传承起自己国家的贺寿之礼,用我们的力量使传统文化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戴圣.《礼记》.先秦

张祜.《千秋乐》.唐

《诗经》

赵莹.《旧唐书》.后晋

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北宋

刘林魁.《唐代皇帝诞节的贺寿礼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寿面   寿礼   寿桃   长寿   喜气   唐人   千秋   唐代   唐朝   古人   皇帝   传统   生日   方式   今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