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振林45年后重返狼牙山,当年的救命恩人见他问:你可还记得我?

文丨异文录

编辑丨异文录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曾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在这段斗争史中,一批批为国浴血奋战的中华儿女不断涌现出来。

他们为了民族大义,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血和肉铸就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新中国历史上写下一篇篇属于自己的英雄诗篇。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狼牙山五壮士,在战场上,他们舍生忘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直到打光了身上最后一颗子弹,用尽最后一颗手榴弹也不愿投降,最终在敌人的步步紧逼下纵身一跃跳下身后的悬崖。

他们的英雄事迹也因此流传开来,在狼牙山战役大获全胜后,为了纪念他们,国家特地在狼牙山修建了五人的雕像,并邀请了还尚在人世的五壮士之一——葛振林葛老先生前来参加开幕仪式。

在开幕式当中,葛建林不仅仅见到了曾经生死与共的战友,还意外见到了一个时隔多年的老友,他心中又惊又喜,不禁感到热泪盈眶,对着台下的友人就问:恩人,你可还记得我?

此言一出,台下一片哗然,都十分好奇此人是谁?两人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跳入悬崖,恩人相救

其实这位老友余药夫是当地一个普通的青年干部,很多人都知道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故事,但却不知他们跳入悬崖后,幸存下来的葛建林和宋学义是被余药夫所救。

当时日军对狼牙山进行大规模扫荡,为了保障村民们的生命安全,必须要转移村民们,余药夫作为干部中的一员,就担负起了疏散转移村民的责任。

在转移村民的过程中,不知何处一直传来激烈枪响,听得人胆战心惊,为了避免在转移的途中不小心碰到日军,余药夫在和其他干部商量后,决定一个人探路,一个人垫后。

余药夫选择垫后,在此途中,他一直与村民大部队保持着一段距离,时刻关注着后方,以免到时候被日军打个措手不及

而此时,在另外一边的山下,刚刚结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两名身着我军军装的战士正拄着拐杖互相搀扶着一瘸一拐的向前走去,他们衣着破烂,身上有多处擦伤,脸上布满灰尘,又挂着些许血迹,看不清容貌。

很快,眼尖的余药夫就在勘察敌情的时候发现了他们,两人虽然身着我军战士军装,但却没和大部队走在一起,他现在手无寸铁的,也不敢贸然行动,万一这是敌人的一诱饵,自己上当了那就罪过了。

所以余药夫没有轻举妄动,而是躲在暗处,悄悄的观察他们,如果他们有什么异常举动,自己瞅准时机应该能一招制敌,即使没有制服两人,也能为村民们争取到更多转移的时间。

说干就干,余药夫不动声色的跟了他们一路,经过这一路上的观察,发现两人似乎不是什么坏人,而是是我军战士,两人好像与大部队走散了,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

但是余药夫没有因此放松警惕,而是假装一个路过的普通村民等寻找适当的时机再与他们相遇,很快,余药夫就找到了这个时机。

夜色降临,烈日当下,赶了一下午的路程,嘴里没有进过一滴水和一粒米,其中一个受伤最严重的战士身体扛不住突然倒下了,两人因此不得不停下步伐。

余药夫这个时候才假装现身,装作意外发现两人并快步上前询问,这不问不知道,一问才知道原来两人确实是我军战士,一个叫葛建林,另一个叫宋学义。

他们想去古庙寻找大部队,但是奈何受伤严重又不知晓地形,走了一下午还没走到。

余药夫听此情况,心里感到十分惭愧,都怪自己太过谨慎,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这两名小战士的大事,那自己真是罪该万死。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余药夫决定亲自带领两人前去古庙,见两人受伤严重,他一只手拖着一个,硬生生地将两人拖到了古庙。

而此时的古庙已人去楼空,所有的物资都被扫荡过,显然,日军的大部队曾经来过这里。

看着两位战士情况不是太好,想着他们也一天都没吃饭了,余药夫四处寻找,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点点可以充饥的东西。

原本以为经过日军的扫荡应该什么都不剩,结果没想到借着微弱的月光,居然在一堆残垣断壁中找到了一点大米。

这让余药夫十分高兴,他趁着夜色,迅速找来一些干柴和一口小铁锅,然后又寻来一点水,搭好火堆之后给葛建林和宋学义煮点粥垫垫肚子。

粥煮好后,余药夫赶紧盛了两碗米粥出来,一碗给葛建林一碗给宋学义,自己则是喝锅里剩下的一点米汤,三人正在喝粥的间隙,一个黑影闯了进来,来者正是同样因为作战与大部队失联的司令员李文奎。

在见到葛建林和宋学义的时候,李文奎心里十分惊喜,眼睛不自觉地定格在葛建林和宋学义那双血肉模糊的腿上,他不禁眼眶一热,立刻询问两人的伤势,在得知两个伤势之后才安下心来。

吸引火力,舍生忘死

后来在相谈中才得知,原来他们的伤是在打仗的时候不愿投降敌人,别无他法选择跳下悬崖才造才成的,而当时跳下悬崖的人一共有五个,但却只有他们两个侥幸挂在树枝上,捡回来一条命。

据他们所说,当时情况紧急,日军来势汹汹,大肆扫荡,我军身处的地势虽然非常有利于作战,但是那一片区除了我军战士,还有许多当地老百姓,这些百姓手无寸铁之力,没有一枪一弹。

而且我军的军需物资也不充足,与日军的武器弹药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如果没有这些老百姓还好说,易守难攻的地势可以放手一搏,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

但是有了这些无辜百姓,那势必得保证他们的安全,这一仗不好打也不能打,所以最终只能留下一部分人掩护撤离。

接到掩护大部队撤退任务的连队是七连,七连所有战士没有一个孬种,纷纷抱着视死如归的信念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但是奈何两者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即使有地形的优势,也经不住日军的狂轰乱炸,不到短短半天时间,七连就损失了一半的人。

按照目前这种情况下去实在不行,日军很快就会攻破防线,那么七连的任务也就只能宣告失败,那些无辜的百姓将会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七连死去的那些战士们也将会白白牺牲。

七连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的,他们所有的付出和牺牲不能付诸东流,于是,他们改变了战略,他们不再和日军硬拼,而是派人吸引火力。

但是在派人的时候却出现了为难,如果派出去的人对地形不熟把控不了时机,那么他们都会白白死在日军抢下,所以派出的人对这场战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

时间紧急,根本来不及好好思考和规划,所有人都看出了连长的犹豫,他们深知自己站出来将会意味着什么,他们自己可以不怕死,但不能拿大部队冒险,心里都憋着一口气不知道怎么办。

就在这时,六班仅剩的五个人站了出来,纷纷向连长请命,让他们去完成这个任务,在七连仅剩的人中,也只有六班能更好的完成这个任务,即使最后回不来了也算是为国捐躯了。

他们的举动让在场的人无一不红了眼眶,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六班每个人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

连长虽然很舍不得这五个年轻战士的生命就此陨落,但是危急关头,他不得不这么做,还有这么多百姓的生命需要守护,军人的天职就是一切以国家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他只能点头答应。

在得到连长点头后,六班五名战士迅速拿了一些装备,在他们拿装备的时候,每个人都默契的拿了一杆枪、一个手榴弹和十几发子弹。

他们都知道这次的任务回不来了,与其到时候便宜了日本人还不如多给有机会活下来的战友多一点保障。

和部队拉开了一段距离后,他们开始放空枪去吸引日军的注意力,一路跑一路发出故意制造巨大动静引得日军跟着他们从反方向跑,采用边打边撤退的方式将日军大部队引到了狼牙山。

经过半天时间,他们用身上一点点弹药打死了日军几十余人,最后到一处悬崖边上,他们终于弹尽粮绝,只能搬山上的石头往下砸,企图阻挡日军的步伐。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举动,日军知晓他们没有弹药,心里一阵得意,现在的他们就如同砧板上的鱼任人宰割。

一个日军将领当即下令抓活口,他要把人押送到日军大本营,一点儿一点儿折磨他们,摧残他们的意志,磨灭他们的气焰。

但日本人的计谋没有得逞,五位战士目的已然达到,是生是死早就不在他们考虑的范畴,他们不约而同的看了一眼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眼神相互一示意,立马明白了彼此的意思。

等到日军靠近的时候五人齐声大喊着“打倒日本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新中国万岁……”,然后毫不犹豫的就跳入悬崖之中。

五位战士的纵身一跃是日本人想象不到的,他们都严重低估了中华儿女的大无畏精神,当他们看到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时,除了满眼震惊就只剩下一句“八嘎”。

这五位战士分别是马宝山、胡德林、胡福、葛振林和宋学义,幸得上天保佑,其中有两位战士死里逃生,分别被挂在山间大树的腰肢上才幸免于难。

这两个人就是葛振林和宋学义,但其他三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不知掉落在何方,永远的留在了这片山林之中。

重回狼牙山,再度遇恩人

他们三人虽然因此与世长眠,没有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但作为曾经的战友——葛建林替他们看遍了这太平盛世,山河无恙,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也被流传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为此设立了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

1986年9月25日,为了纪念狼牙山作战45周年,特别邀请了五壮士中唯一尚在人世的葛建林前来参加重新修建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落成仪式。

葛建林如约而来,看着伫立在广场中央的五壮士雕像,心中感慨万分,一想到曾经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战友如今只能隔着雕像和照片两两相望,眼里不禁蓄满了热泪。

他不知在想些什么,仿佛定住一般,在雕像面前站着一动不动好几分钟,久久回不过神来。

工作人员见此情景,嘴巴张了张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还是葛建林开口让他们带自己去开幕式上才打破了此时的沉默。

开幕式上,由于葛建林的到来,来参观的群众非常的多,他们都想亲眼见见这位还尚在人世的大英雄,亲耳听他说说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所以轮到葛建林发言的时候,台下立刻爆发出如雷的掌声。

葛建林先是和大家说了在狼牙山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被迫跳入悬崖的事情,之后又讲到跳入悬崖的一共五名战士,除了他还有一个名为宋学义战士侥幸活了下来。

他们都是被余药夫所救,但如今也只剩他一个了,宋学义早在十几年前就去世了。

而他收到消息,他的救命恩人如今也来到了现场,只是不知道现在是否还记得他,他来这里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看曾经的战友,还为了和恩人重逢。

此言一出,引得台下一片轰动,纷纷猜测哪位是他的救命恩人。

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葛建林亲自走下台来,他缓缓来到一位老人的面前,激动的拉住他的手,出声询问道:“恩人,时隔多年,你可还记得我?”

被他拉住手的老人反握住他的手,激动的说道:“记得,记得,怎么可能会忘记我们的大英雄。”

听着两人的对话,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恩人   古庙   连长   我军   日军   新中国   战友   悬崖   战士   部队   年后   当年   葛振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