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独一的“资阳人”“鲤鱼桥文化”

胜俊说“智人根脉纪 ”18

灿烂、独一的“资阳人”“鲤鱼桥文化”(1)



你知道吗!“资阳人”“鲤鱼桥文化”举世灿烂、全球独一。

说“鲤鱼桥文化”举世灿烂,是因为它文化历史悠久、文物辉煌世界。说“鲤鱼桥文化”全球独一,是因为它文物的范围广大、袤阔,全球独一无二。是的,考古专家们的定论是:沱江两岸100多公里远的地域都是它的范围,并波及到川边陕西、云南相邻地域。

一、“鲤鱼桥文化”的发掘

1973年后的几年中,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地理研究所、成都地质学院勘探教研室、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资阳县文化馆等权威部门和考研机构,对资阳四县进行了多次考察。又陆续发现、挖掘出了大批文物。在石虾子沙嘴挖掘出旧石器40件,在九曲河发现旧石器端刃砍伐器2件、多刃砍伐器1件、单刃砍伐器4件。这些重大发现,把远古人类生活的情景展现在眼前,把我们-次沃带到了几万年前的四川。

图片转引自四川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资阳等县石器时代文化》

1980年12月到1981年1月上旬,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四川省博物馆、资阳县文化馆的吕遵谔、黄蕴平、范桂杰、胡昌钰、曾国柱等专家联合考察,在资阳县小院区同心公社孙家坝鲤鱼桥挖掘出了63件石器,哺乳动物化石4种等,其中有大量的树叶、种子、果壳和树干标本,还有乌木,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有石核2件、石片6件、砍伐器1件、雕刻器1件、刮削器2件、尖状器8件和大批新石器时代文物。国家和四川省考古研究学者经过研究,将鲤鱼桥出土的文化遗存定为“鲤鱼桥文化”。

考古专家论点选摘:


刘胜俊总编第四次到重庆自然博物馆,又寻找到一批“资阳人”文物。

著名的老一代考古学家吕遵谔、黄蕴平、范桂杰、胡昌钰在《四川资阳鲤鱼桥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说:沱江中、上游和川中地区“这一带以及邻近地区,还发现了很多和它相关的石器地点。经考古专家们研究后认为,这些地点的石器都属于同一文化范畴。基于鲤鱼桥是首先正式发掘的地点,并且又和富林文化、铜梁文化有很大和差异。因此,我们建议把这一地区许多地点发现的打制石器可以鲤鱼桥为代表,称为鲤鱼桥文化。”

“鲤鱼桥文化”旧石器部分为距今40000年~12000年,新石器部分为距今18000年~1000年。


这是本书作者刘胜俊等第四次到重庆自然博物馆追寻到的“资阳人”B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

“鲤鱼桥旧石器地点的发掘,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是在这里生息劳动,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物。不但为我们了解当时人类生活情况,丰富旧石器的文化内容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今后在这一地区寻找更早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鲤鱼桥新石器地点发掘出的大批石器、骨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把新旧两个石器时期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将距今40000年~1000年文明延续发展的脉胳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沱江中、上游和川中部分地区出土文物中的玉器是“鲤鱼桥文化”新石器中的璀璨精品。

(一)“鲤鱼桥文化”的发掘与地理位置

鲤鱼桥 总编室摄

传说,4000多年前,蜀王鱼凫捕鱼到这儿,竞然捕到一条奇怪的鲤鱼,鱼儿叫声不断,他疑惑之中看到几个负重的老农过河艰难,就动员力量架了木桥,后来修起了现在这座桥,所以取名叫鲤鱼桥。我站在桥上望着眼前的濛溪河水,清澈碧绿,镜子一样的河面倒映着几个农家姑娘洗衣的倩影,回响着嘹亮的鸟儿嘻唱的歌声,横跨在这条河的鲤鱼桥下的淙淙水声伴着河水流向远方。

濛溪河属沱江中游左岸一级支流,由大、小濛溪河汇集而成。主干流大濛溪河发源于乐至县孔雀乡高龙庙,向南流经安岳县、资阳雁江区,在资中两河口与小濛溪河相汇后称濛溪河,于苏家湾镇濛溪口注入沱江,全长115.3 公里,濛溪河资中段约76公里,其中孟塘镇三江口至两河口长45公里,两河口至濛溪口长31公里。濛溪河主要支流小濛溪河发源于安岳县镇子,在资中县龙江镇月山乡入境,经龙江、马鞍两镇,在马鞍镇的两河口汇入大濛溪河,在资中县境内34.5公里。

著名的新旧石器共存的、绵延资阳人文化40000年从不间断的“鲤鱼桥文化”中心,就在鲤鱼桥一带。

1.“鲤鱼桥文化”的发掘

《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刊载的北京大学、四川省博物院的考古专家吕遵谔、黄蕴平、范桂杰、胡昌钰合作的《四川资阳鲤鱼桥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开头说:“为了在四川开展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并期望找到解决“资阳人”头骨化石问题的新线索,1973年夏天,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地理研究所和成都地质学院勘探教研室,以资阳县为中心,在资阳、资中、简阳、乐至、蓬溪、遂宁等县进行考古调查。在调查期间,于沱江流域获得不少实物资料,如在濛溪河及其支流鲤鱼桥河的干涸河床上采集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石料等。为了弄清出产动物化石和石器的原生层位,在鲤鱼桥河呈斜坡状的岸边清理了一个剖面,于底部发现打制石器、石料和哺乳动物物化石及乌木、树叶等。为了进一步确定鲤鱼桥石器地点地层的时代和堆积情况,并为探讨“资阳人”地层的时代提供对比资料,1980年12月至1981年1月上旬,四川省博物馆、资阳县文化馆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进行联合发掘。参加工作的人员有吕遵谔、黄蕴平、范桂杰、胡昌钰、曾国柱。这次工作在距1973年试掘点的东北约3米处开5米×5米探方两个(80ZTLT1、2)。方位为42度。地名称孙家坝,属同心公社四大队一小队。发掘工作于1980年12月13日开始,到1981年1月8日结束,历时26天,获得哺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大量乌木、树叶和种子标本,同时取得了完整的地层资料。”

《四川省志·文物志》中介绍的“鲤鱼桥文化”内容

2.“鲤鱼桥文化”的地理位置和地貌

《报告》说:“鲤鱼桥位于同心公社所在地东约2000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8,北纬29°59。这一地区属于起伏和缓的丘陵地带,海拔420~450米。岩层属上侏罗系,重庆统遂宁,由红色泥岩和青灰色、紫红色沙岩互层组成。泥岩中有钙质结核和灰绿色的斑点及条带,产状为NE20°~35°,倾角50°。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岩性软硬相间,在长期风化过程中,抗蚀能力较强的砂岩形成丘陵的顶盖,泥岩风化后形成斜坡,构成方山形的丘陵地貌,四周环境为一半封闭的丘陵谷地。从高度上看有两个剥蚀台地,远处的较高,向谷地中心的较低,相对高差不超过100米。现在村落一般位于低的小丘前缘。鲤鱼桥河就在这种起伏平缓的红色丘陵谷地间蜿蜒而流,于三江口处汇入濛溪河,然后在资中县银山镇以北处流入沱江。鲤鱼桥河水流不急,河面宽20~30米,河床呈u形。在发掘地点为紫红色沙岩构成河床的底部,较平缓,不见成层的砾石,水深为3.45米左右。河曲很发育,在向东流经葫芦坝处,因前面为北东一南西走向的丘陵所阻而折向南并转向西流,到葫芦坝西头和原河形成宽仅28.1米的曲流颈。只要河水上涨20厘米,即可沟通而取直。因此,河曲发育和地形及岩层有密切关系,并不能全视为老年期的表现。

“鲤鱼桥旧石器文化地点地层的剖面以第II层为界,分为上、下两组,代表两个不同的地质时代。上部代表全新世堆积,下部的时代属更新世晚期。第1层出土的石器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物,它是已发掘的四川旧石器时代的第三个地点。

“出土的树叶、种子经鉴定,证明当时资阳一带的植被和今天的植被有一定的差异,气候也有变化。水青冈纯林,夹生樟、榆等混交林代表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凉湿润。”

3.晚更新世鲤鱼桥一带的自然景观

气候《报告》中指出:在鲤鱼桥发现的树叶、果壳和种子标本有榆科、胡桃科、樟科的壳斗科,都是阔叶林种。其中以壳斗科数量最多,占全部标本的81%(水青冈属71%,栎属10%),榆科占16%,樟科和胡桃科占3%。根据四川现生的野生植物生态环境看,这些植物需要的生长条件有两个方面:一是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丘陵山坡河谷地带;二是需要气温较高的潮湿环境。如樟属中的川桂皮(又称桂皮或银叶樟)喜生于海拔1500~2500米气温较高而湿润的山谷;木姜子属多生于海拔1200~1800米的山地阳坡、河谷的两岸及阴湿和疏林中,在海拔2450~2700米的山地长势也很茂盛;青周(又名槠栎、苦槠、青栲、细叶青栎)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阳光充足的山地;水青冈喜生于海拔1000~2100米的山地。榆属和胡桃属除人工栽培于丘陵、平原以外,前者的野生种如蜀属榆多生于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地;后者的野胡桃喜生于400~1600米的丘陵。

水青冈是这次发掘所得数量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标本。该属在我国有八个种和一个变种。在四川有四个种。值得注意的是在鲤鱼桥发现的水青冈种壳上具有多而密集的细刺,而现在水青冈的种壳上细刺很不明显。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同志初步研究,认为可能是新种,也可能是现代亮叶水青冈的祖先。要进一步确定,需要详细研究。

综上所述,可知在鲤鱼桥发现的各种植物都是喜潮湿温暖气候的,并生于海拔1000~2500米的丘陵山地。但是,今天四川盆地除成都平原以外,盆地边缘高丘陵海拔变化于500~600米到700~800米;其下面的低丘陵变化于300~400米到500~600米。鲤鱼桥一带的低丘陵为海拔420~450米。从地史上看,更新世晚期的地貌和现在基本相同,变化不会很大。这样,鲤鱼桥的植物标本和现生同属植物在垂直带分布上所表现的差异,只能归因于气候的变化。”

环境《报告》介绍说:1973年试掘时发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1980年发掘时,在底部的黑灰色粉沙黏土层即第1层又发现大量乌木、树叶、果壳和种子标本。这些动植物化石的沉积情况是,它们在最底部,直接覆盖于基岩之上。树干径30~35厘米,在探方内出露的长度为2.8~3.4米,呈东—西或东南—西北方向排列;乌木层之上为树枝、树皮渣、乌木碎块,它们杂乱的堆积在一起;树渣之上是平铺叠压的树叶层。树叶保存较完好,其间有淤泥充填,微层理明显。全层厚1米,内夹有扁薄的凸镜体,凸镜体纯净,不含树叶、树渣等杂物。

第II层为灰绿色沙质黏土,上部有一个侵蚀面。其上的第Ⅲ层为棕红色黏土。这两层质地上倒塌的树木被河水冲到这里而沉积在基岩上。红色砂岩上的一薄层棕红色沙质黏土层就是这时缓流的沉积。由于地形的原因,河曲越来越发育,经过切割,曲流颈被裁弯取直,而形成生轭湖。树枝、树渣或乌木碎块以及树叶就是这时的沉积。大量的树叶在浅的静水中沉积下来为黏土填充和覆盖,保存于地层内。这就是第I层形成的过程。

后来可能是气候变化,雨量增多,河涌又漫进这里,重新形成湖泊,灰绿色粉砂质黏土即剖面第Ⅱ层就是深水沉积的产物。到更新世晚期的后一阶段,可能是由于某处出现缺口,或其它原因,湖水流尽,灰绿色粉沙质黏土受到侵蚀出现了第Ⅱ层上部的蚀面。到全新世时在侵蚀面之上又堆积了棕红色黏土和棕黄色亚黏土,即剖面的第Ⅲ层和第Ⅳ层。至于第V层则是周围红色丘陵风化后的近代堆积。

丘陵谷地中,河水蜿蜒而流,山间沟谷细水涓涓。河流边缘丘陵凹地则湖泊罗列,有的地方尚有小片沼泽。各种动物出没于林间岸边。当时人类就生活在这气候适宜的环境中,用简单的石制工具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资阳   沱江   鲤鱼   旧石器   青冈   旧石器时代   乌木   黏土   文化   丘陵   石器   化石   海拔   树叶   灿烂   地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