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佬:不爱江山,拒婚宋美龄,活成了政坛不倒翁和人生赢家

#夏季生活打卡季#

他生于清末,成年后又生活在军阀割据,天下动乱的民国时代,仅凭着一个“混”字,竟成了翰林将军,伴食宰相,药中甘草,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

他不要江山,也不爱美人,一生游刃有余地混迹于民国乱世,堪称晚清民国政坛的“不倒翁”。他更是孝顺的儿子,痴情的丈夫,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介绍人。他去世的时候,民国政府甚至为其举行了国葬。

他便是人称“混世魔王”的谭延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混”出圈的?

丫鬟所生的少年奇才

谭延闿,湖南茶陵县人。生于清光绪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1880年1月25日)。

在他快要降生之前,他的父亲谭钟麟突然梦见晚清名臣何文安来访,并携带一箱诗书相送。被梦惊醒的谭父,恰好听到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一问下人才知道:原来自己的通房大丫鬟刚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刚生下来的婴儿便是谭延闿,他也因此被父亲赐字祖安,号无畏,后来人们也叫他“畏公”。也正是因为他的出生,他的母亲才正式成为谭钟麟的小妾。

据说,谭延闿打小就十分聪明好学,5岁就开始进入私塾读书。他虽然是庶子,父亲却很看好他,对其要求相当严格:三天要他写一篇文章,五天写一首诗,每日还要练习几页大、小楷毛笔字。

当然,颇具天赋又勤奋用功的延闿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他11岁就开始学制义文学,被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称之为“奇才”,并预言:“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

13岁时,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一举考中秀才。22岁,高中举人。24岁时,他又中了会元(会试第一名),赐进士。要知道,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湖南出过状元、榜眼、探花,就差一名会元,谭延闿填补了此项空白,创下了记录,因此名满三湘。当地巨儒王闿运特意写文章叙述了此事:“看京报,文卿儿得会元,补湘人二百年缺憾,龚榜眼流辈也。”

谭延闿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参加殿试时,文章出色,书法更添光彩,令慈禧太后两眼放光,差点就要圈点其名,封为状元。但她又瞟了一眼谭延闿的名字,却不由自主地想起谭了嗣同,因此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再看他的籍贯又是湖南的,心中十分恼怒,便将之名次降为二甲第三十五名。虽然谭延闿因此没能成为状元,但足以证明其才华和学识之高。他还与陈三立、谭嗣同一起,被并称为:“湖湘三公子”。

官运亨通,书法精湛

谭延闿中了进士后,到翰林院做了几个月的编修,后来就告事假回湘办学校。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黄兴开始筹备长沙起义,因为事情泄露,他遭到追捕,情势非常危急。谭延闿知道黄兴的遭遇后,积极出手相助,帮黄兴疏通了关系,并送其东渡日本。

后来,慈禧太后施行“丁未新政”,谭延闿成了湖南立宪派首领,任省“谘议局”议长。

彼时,谭延闿的父亲谭继洵已经是陕甘和直隶总督,出生在这样的簪缨世家,谭延闿自幼受到熏陶,也拥有了超出常人的眼界和光环。

辛亥革命爆发时,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已在官场纵横多年,依靠着自身过硬的实力与原生家庭光环的加持,他在官场上游刃有余。1911年武昌起义后,谭延闿理所当然地被咨议局推举为湖南省都督,还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湖南都督,兼湖南省民政长。

再后来,经过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一系列云谲波诡的历史进程,谭延闿先后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他还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

谭延闿除了这些官衔之外,他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与吴稚晖、于右任、胡汉民并列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位居四大书家之首,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还被夸赞:"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黄埔军校大门上的校名,以及南京孙中山陵的题词都出自谭延闿之手。

有人曾向他请教学习书法的方法,谭延闿这么说:“凡作书,不可过矜持,过求肖,二者皆足减灵机”。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学古人的法帖,不要太保守,不可过分的去追求形似,应该着重去感悟古人的神韵,如果精气神达到了,那么写的像与不像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谭延闿的书法,以颜楷为主,他的字亦如其人,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大气磅礴。其书法作品兼有艺术和文物双重价值,国内民间所藏多集中于湖南。

谭延闿的书法作品

为母亲鸣不平,为亡妻不再娶

谭延闿虽然出生于大家,可是他的生母却是丫鬟出身,在谭家的地位非常低。

谭母每日除了做各种杂活之外,还要听从正牌夫人和其他主子的指使。吃饭时,她也只能侍立桌旁,为全家人添菜添饭。

自谭延闿懂事之日起,他就明白:只有自己有出息了,才能提高母亲在谭家的地位。果然,他中了进士之后,父亲就允许母亲和家人一块同桌吃饭了。

1916年,谭延闿的生母病故,当时时局动荡,他这一走就有可能下台,可是他却义无反顾地回家给母亲奔丧去了。

由于母亲的灵柩出殡必须经过族祠出门。按照族规,小妾死后不能从族祠大门出殡,只能走侧门。当时大门口还有人看管着,谭延闿见有人拦阻,怒不可遏,一气之下他就躺在了棺盖上,命扛夫起灵。灵柩抬到族祠大门口时,他大吼道:“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族人他这样坚持,虽然面面相觑,但也无计可施,毕竟他当时的职位很高,大家也不好不给他这个面子,只好让路妥协。走出去之后,他大喊一声:娘,我终于让您走了一回大门。

由于母亲的遭遇,谭延闿对封建陋习颇为不满,他在心中暗誓:这辈子绝不纳妾。

谭妻方榕卿

成年后的谭延闿,娶了父亲的世交“江西布政使”石清朝家的千金小姐——方榕卿,这是一段门当户对的姻缘。婚后,两人相敬如宾,过着美满的婚姻生活,还妻子为他生下一子三女。只可惜方榕卿积劳成疾,年纪不大就去世了。妻子临终前,希望他:别再续弦,照顾好四个孩子。

由于谭延闿早年曾跟随孙中山先生,做了许多重要工作。在孙中山落难之际,他更是全力扶救,还曾拿出5万光洋给孙中山作军饷。这些都使得孙先生大为感激,他们的关系也就变得格外亲密。

后来,孙中山还打算将留美归国的宋美龄介绍给他。没想到谭居然为了遵从亡妻的遗愿,就拒绝了这段世人眼中的好姻缘。

宋美龄

谭延闿虽然没娶宋美龄,但是他认了宋美龄的母亲为干娘,后来他和宋家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因此他也得到了宋家人的尊重与爱戴。

把江山和宋美龄都让给了蒋介石

谭延闿不仅拒绝了孙中山给他做媒的提议,后来还撮合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做了他们的介绍人。

由于他之前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孙中山起初是想让谭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之职的,没想到他却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蒋介石。

孙中山去世后,谭延闿和蒋介石的关系日渐密切。北伐胜利后,蒋介石登上最高权力宝座,谭延闿很知趣,让出了国民政府主席的职务,让蒋介石军政大权集一身,自己则退居行政院长之位。

可以说,谭延闿是蒋介石的贵人,对蒋介石有再造之功,把江山和美人都让给了他,还经常助他一臂之力。

所以,1930年9月21日谭延闿猝患脑溢血病逝时,蒋介石不仅亲自到场,还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国葬仪式,并下令南京各机关公署放假,全市停止娱乐宴会,各街道、商店、住宅均挂半旗致哀。蒋介石亲自为他执绋,规格仅次于孙中山,其墓就建在孙中山先生陵墓的东面数公里处。

混世魔王的混世妙法

谭延闿号称“谭三法”,他的诗法、书法、枪法都是一流的。不仅如此,他宦海沉浮也颇有妙法,不仅和孙中山、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关系都很好,朋友也非常多。

谭和朋友们的合影

过50岁生日时,他居然邀请了写诗骂他“任人唯亲”的张冥飞前来参加,还送了“参议”的聘书给他。面对张的嘲讽,他不仅不生气,还反过来跟对方道歉:“你是我的好朋友,当今没有人不恭维我,足下独敢骂我,实在难得……湖南有足下这样的文才,延闿不知,深为抱歉!”有句话说得好:“批评的限度就是民主的尺度”,张冥飞批评谭延闿的尺度,也探测到了谭延闿的大度。

有人把他处世总结为一个“混”字,他对此也公开承认,并声称“混之用大矣哉”。大家送给谭延闿“混世魔王”和“水晶球”的诨号,但是他的“混”绝不是“昏”,他在大事上却从不糊涂。

面对蒋介石的独裁,谭延闿有一整套对付之策,即抱定了“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每次开会,他都闭目养神,抱着闷葫芦不开瓢,往往“急死皇帝,太监却不着急”,成了一枚橡皮图章,只是伴食画诺,混混而已,反正社稷江山与己无关。他深知在蒋介石手下办事不易,情愿无所事事,乐得自在,做一个伴食宰相。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馆子。南京所有有名的饭店都让他吃遍了。他吃得异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却“混”成了著名的美食家。

对于人们赐给他的“药中甘草”的美誉,也不难理解,甘草虽然不名贵,但素有“百药之王”之誉,有调和百药的功能。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和方方面面都搞好关系,成为乱世政坛上的不倒翁。

世人对他的评价

谭延闿死后,上海某小报刊登“解组”对联,一为解析谭组庵,一为暗示谭已死去之双重意思,准确勾画其一生之特点: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这副对联,将谭的外号“混世魔王”和“水晶球”嵌入联中,堪称妙绝。

人们对谭延闿的评价褒贬不一:

孙中山称他为“一时人望”;蒋介石称颂他“文武兼资”、“党国英奇”;胡汉民赞赏他“休休有容”、“和气中正”,誉以“药中甘草”。而他说:自己只是一枚吃货。

纵观谭延闿一生,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没有做出什么利国利民的政绩。但反过来想想,生活在盛世的我们当然不能混,但是在乱世求生存的人,或许只有像他这样“混”得好,才能保全性命吧。从个人角度来讲,他为子对父母始终孝顺,为夫更是痴情又忠诚,他的人生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进可得高官厚禄,退可保荣华富贵。

总体来说,他大节无亏,小节有德,在当时可谓是人生赢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江山   民国   大佬   会元   混世魔王   不倒翁   甘草   政坛   湖南   蒋介石   赢家   书法   父亲   母亲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