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爱那池莲 -周敦颐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人,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抱病辞官终身未离开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都说三岁看小孩,公元1021年,周敦颐时年四岁,重阳节时,父亲周辅成和几位好友喝酒聊天,秋高气爽气候宜人,酒过三巡,一起在村子里赏景,村里的五个土墩子引起了周辅成和朋友的们的兴趣,他们商量要给这五个土墩子分别起个有趣的名字,一时这个问题难住大家,个个面面相觑。久久冷场后一旁玩耍的小周敦颐沉思后脱口而出,金木水火土,东边的土墩叫木星,南边的土墩叫火星,西边的土墩叫水星,北边的土墩叫金星,中间的土墩叫木星,合在一起起名为五星堆。话音落地,周围的人个个叫绝,认为小小少年说的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五星堆也成为当地著名的风景地。

周敦颐是儒家思想先行者,著名的理学家,生于1017年天禧年。从小勤奋好学,遇到问题一定要弄懂,并研究其本质,他打小才华过人,聪明伶俐,仁义有孝心。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特别爱好读书,广泛地阅读,使他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后来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和母亲一起上到京城,投奔舅父当时任任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郑向。舅父对周敦颐子十分眷顾。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得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他提出了一个宇宙生存论的体系。

成人后周敦颐是个好官,这话要从一宗判案说起。据说,当年有一案子拖了好久也没有判决,周敦颐明察秋毫只审讯了一次就理清了来龙去脉,按照民法规定是不该判处死刑的。他的求实态度令县里的官员和百姓十分惊叹,好多年了没有见过清官了,所以部使者向上推荐他,把他调到南安任职。他的上司王逵是个为人残酷的官吏,一意孤行却想判罪犯死刑。别的官员因为惧惮王逵的黑恶势力敢怒不敢言。周敦颐就为这位犯人据理力争,但是王逵根本不听周敦颐的道理,固执己见。周敦颐毫不犹豫扔下手中的笏板打算辞官回乡,他说官员用草菅人命的方法来取悦权贵,那么他宁愿不做官。王逵听出了他话中的份量,吓得一身冷汗,改变了主意,这位罪犯最终得以幸免。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不畏强权的招揽报复,只一心为民做事,在百姓中留下了上好的口碑。最后他的名声甚至传到皇帝面前,皇帝非常赞赏他为人为官的做法,周敦颐死后的谥号“元公”,其中的元字就是皇帝亲赐的。大家所熟悉的《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一篇杰作,很多人潜意识里理解为一篇诗词,实际上是一篇散文,全篇表达的是他对莲花的敬仰和热爱之情。这篇文章主要分两部分,上部分是描写了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以及环境的描述和莲花外形上的叙述,下部分则主要叙述了作者想要通过莲花气质来托物言志。其中分别评论了牡丹花和莲花,就是希望由此来烘托出莲花中通外直香远益清,花花世界独善其身的高贵品质。在所有的植物中唯有莲花在开花时同时结果,等到莲花开了莲子就成熟了。莲花还象征着化烦恼为菩提,如果没有污泥,莲花就无法扎根,只有从烦恼中觉醒,才能绽放智慧之花。

周敦颐现在被老百姓拿来描述那些为官清廉的为人民服务的清官,他做官的时候非常正直,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为冤假错案翻案。到了晚年开始住在庐山上颐养天年,这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淡泊名利,周敦颐将《爱莲说》所写的精髓贯穿始终了。周敦颐和镇江有着源远流长的渊源,你不妨去到南山鹤林寺探访爱莲池的莲花,穿越北宋的时光隧道和周敦颐最爱的莲花对话。周敦颐与寺中僧人寿崖交善,读书于寺旁,因为爱莲至深,于是凿莲池种植莲花。在此偶遇范仲淹,成为忘年之交。为了纪念这位大哲学家,后人不断整修它。称它为爱莲池,茂叔莲池,濂溪池。


《爱莲说》浸透着周敦颐在谋生中困顿,难以达到陶渊明纯粹的隐的境界,而只能在污浊中保持高洁的清醒。《爱莲说》短短119个字,字字珠玑。或许我们会将他遗忘,但那池莲花依然在污泥中脱颖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周敦颐   庐山   土墩   谥号   舅父   清官   木星   污泥   官员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