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距今两千多年,为何从不倒塌?原来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方法

万里长城,固若金汤,千年屹立,从未倒塌。原来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方法,今日,我们一起揭秘这一“神作”的不倒之谜!一起走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传奇建筑——长城!

长城,这个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作奇迹的建筑,一直备受世人瞩目。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舞台之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象征中华民族的一个符号,是展现民族勇气与力量的标志。

气魄雄伟、雄关万里、孤城绝塞......无数壮丽的辞藻,道不尽它的波澜壮阔。从古至今,引无数大家亲临,作诗词歌赋无数,仍赞不尽它的气势磅礴。

它是绵延万里的东方巨龙,横卧在华夏大地之上,每一寸都彰显着中华名族的智慧与力量;它似一个坚守的苍颜老者,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中华文明的兴衰更替。

长城,非但没有被流逝的历史长河所淹没,反因其屹立千年不倒而越发独具魅力,在它古老而博大的外貌背后,有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源何而起?

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三部分组成,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总长超2.1万千米。绵长且坚固,主要用于抵御外敌入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公元前214年,大兴土木修建长城。意欲何为?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抵御匈奴入侵,保卫边疆安全。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匈奴成了秦始皇的一个心头病,如鲠在喉,坐卧不宁。

他下令,任命蒙恬将军和皇长子扶苏亲自率军,三十万秦军长驱直入、直逼边境,讨伐匈奴,刻不容缓。经过一年多的恶战,秦军终于将匈奴驱赶至漠北,暂解忧患。

然而,匈奴之患犹在,他日积蓄力量再卷土重来,也未可知。秦始皇号召群臣出谋献策,如何才能做到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匈奴之隐患,确保边境安宁。

蒙恬将军凭借作战经验,拿出随身地图,称秦国与匈奴接壤的边境线漫长,只是派兵驻守,实在耗费兵力,并不是长久之计。

他建议秦始皇效仿燕、赵、魏等国之前的经验,广筑长城,这条横贯大秦北部的长城,一定可以成为天然屏障,抵御外敌。且匈奴之军队善骑,长城是抵御骑兵的最佳壁垒。

蒙恬的建议深得秦始皇之心,故秦始皇下令先后征集百姓数百万人,共筑长城。无数人倒在长城脚下,所以长城也算是一种悲壮的伟大。

另一种说法源自民间传说:为破谶言

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大一统多民族的帝王,开创“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文明,被誉为“千古一帝”。在几千年前,这位千古帝王究竟得遇何言?以致不惜倾全国之力修筑长城?

这样一位帝王,在成就大业之后,渴求“长生不老”。外派无数人寻找长生不老之法,据说,下令修建长城也因此而起。秦始皇外派寻找长生不老之法的人当中,有一个叫卢生的方士。

这日,到了卢生进献长生不老药了,可卢生并未获得长生之法,反而进献了一本所谓的“仙册”,册中一言,竟成了修筑万里长城这一雄伟景观的导火索。

册中赫然写着五个大字:“亡秦者胡也”。秦始皇思虑良久,他判定此胡一定指“匈奴”,因为匈奴人又被称为胡人。

自此,匈奴成了秦始皇心尖上的一根刺,除之而后快方可。秦始皇立马派兵攻打匈奴,修筑长城,以绝外患。

无论秦始皇修筑长城源起何处,匈奴趁秦统一六国混战之际,挥师南下,对秦虎视眈眈是真,所以筑长城,御外敌,自是本因。

原何不倒?

长城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历经风雨、地震、战乱,至今屹立不倒,是迷!也是谜!秦始皇到底用了一个怎样残忍的方法,才造就了今日的“世界奇迹”?

严苛的《秦律》是修筑长城的根本保障

古今中外,任何组织想要长治久安,有序发展,都需要统一的律法来治理。同理,任何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强制性文件的保障,从几千年前的秦朝开始,统治者们就已经深谙用法律约束人行为的道理。

《秦律》即中国秦代法律的总称。利用商鞅变法所依蓝本《法经》,结合后续各国法律,修订编撰而成。是统治者统治百姓的有力武器,也确实为秦初的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秦律》中有很多项严苛的规定,凡违背者,受到的惩罚不止是今天坐牢这么简单,车裂、连坐等极刑威逼着子民服从大秦帝国的统治。

在这样的高压手段之下,万民同心修筑长城。各地官员纷纷出钱出力;百姓经过最严谨的方法烧制砖块;检察官丝毫不敢懈怠,时刻检查砖块质量问题。

据说,但凡经过敲打出现裂缝的砖,就代表是不合格品。制造不合格砖的人会受到挖鼻子、脸刻字,甚至死刑的惩罚,不得不说,这残暴方法真是不寒而栗,骇人听闻。

经过严苛的质量筛选,合格的砖块被认定为精品,方可被砌到长城上。严苛的《秦律》是长城可以修筑成功的有力保障。《秦律》强制性督促长城施工,从根本上保障了长城施工的进度及质量。

修筑长城,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前后征集百万民众参与其中,可以想象,这期间一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果没有统一的管束,没有特殊的强制手段,长城修建未果,暴乱很可能已经四起。

后世所叹长城之伟大,除了其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外,更是因为构成它的每一砖一墙里都蕴藏着无数先辈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展现了勇敢、勤劳、智慧、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

修筑长城,过程注定是一首悲壮之歌,然而筑成长城,结果则演奏着一首民族骄傲之曲。《秦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成了万众一心,坚韧不拔的民族形象。

神奇的糯米砂浆是修筑长城的“黑科技”

万里长城,屹立千年不倒,专家们说:这份功劳当属这个神奇的糯米砂浆。

糯米,就是北方俗称的“江米”。大家最熟悉不过的端午美食,当属粽子,主要食材就是糯米。自古“民以食为天”,在古代,那个粮食并不高产的年代,糯米自然是十分珍贵的。

将糯米引入建筑业,作为“粘合剂中的粘合剂”,与三合土融合,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修筑长城,这足以看出秦王朝的决心。

“粒粒皆辛苦”、“农夫犹饿死”的场景不禁呈现眼前,当时的怨声载道可想而知。然而除去这点,后世还是要为古人们的智慧大大点赞的。

待糯米浆与三合土融合,形成灰浆,干燥后,不仅强度大、韧性好,防水效果也极佳。糯米砂浆堪称那个年代的“黑科技”,使得这一“庞然大物”历经两千余年,依旧可以傲然矗立,碾压大江南北的现代建筑。

不管是《秦律》还是糯米砂浆,秦始皇的举措在修筑长城这件事上确实奏效,但正因修筑长城方法过于残忍,导致整整13万百姓长眠长城脚下,致使他失去了民心。

万里长城有效抵御了外敌,却恰恰没能防住内部的坍塌。这似乎早已注定了大秦帝国的国运,于是,秦国的进程在秦二世就结束了。

秦始皇不是第一个修筑长城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人。然而,每每提及长城,都离不开谈及这位帝王。大概是因为,在诸多修筑长城的君王之中,他的方法残忍极致。

有人这样说:此举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千古帝王,功与过、得与失,只得留给后世评说。

除此之外,后世的维护和维修也是长城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当然,长城的屹立不倒,除了秦始皇在最初建造时,特别严苛的质量把关外,后世对其的维护与维修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毕竟秦始皇残忍的修筑手段获得阶段性的成果,可长久稳固,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历代君王均知晓长城守关之重要性,故从未敢忽视它,而是反复修葺、加固它。

长城永固,是历朝历代的功勋。后世不断地维修与巩固,才成就了这个建筑的“不朽传奇”。汉、明、清三代都曾对长城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

战争年代,长城是阻隔外部势力的“防火墙”,防御外侵,利于战事;和平年代,长城为“北边”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关市”贸易,促进发展。

再观长城

作为曾经戍守边关,保一方安宁的传奇建筑。今日再观长城,傲然矗立世间两千年,日升日落,几乎见证了半个华夏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今日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和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坚韧、团结美德的体现。

再观秦始皇

秦始皇创造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笔。他统一六国,实现天下大统,他在封建王朝建立的那些制度,至今依然有着闪光点,

故其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但他“焚书坑儒”、“以残忍方法修筑长城”等行为,很多人也认为其残暴不仁。不得不说,秦始皇贡献巨大,骂名同样也不少。

然而作为后世子孙,我们不能单从一个故事去评价历史人物,而应从多角度去思考,从他整个人生去思考,他对于社会发展所做出功与过。

再观历史

历史如同一面镜子,它照古映今。在过去的痕迹里,寻觅中华源远流长的根本,在兴衰更替间,学会把握当下,推演未来。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客观,去深刻领悟历史所给予我们的经验与教训,汲取历史的力量,创造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长城   万里长城   秦律   方法   外敌   严苛   砂浆   匈奴   糯米   后世   残忍   多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