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马伯庸久负盛名,但时至今日我才第一次读完他的《长安的荔枝》一书。该书是以基层办事员角度去审视历史事件。为了让贵妃吃上千里之外的岭南荔枝,书中的九品小吏李善德被迫接收这项烫手的“山芋”,但为了生存和家人,他也只能奋不顾身、经过多种方式,最终得到了一个将荔枝运往长安的最佳方法。最初李善德小瞧了官僚制度的惯性,仅凭他一个小小的“荔枝使”、他的一腔热血,只能在长安各衙门前四处碰壁,几近绝望。但最终在宰相杨国忠的安排之下,运输荔枝工程才得以顺利进展,杨国忠的一句“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不仅照古亦可观今。

然而在负责转运荔枝的过程中,李善德亦看到了转运荔枝的代价,“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代价是巨大的,极大地耗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沿线百姓的负担和徭役等。但统治者又有几人关心这天底下最底层的黎民众生呢?为此作者给李善德安排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结尾,即李善德在完成使命之后,怒斥杨国忠惹得杀身之祸,最后因为中枢机构的权力斗争,李善德才得以保命,后被流放岭南,成为岭南种荔枝的一老翁。我之所以说结尾较为理想化,就是感觉从人性出发李善德最后的抉择并不太符合现实,但这或许是作者内心的一丝期许吧!

同时作为一本较为畅销的历史书籍,我个人认为成功之处大概有三点原因吧:

一是虽然这本书以历史为背景,但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阅读李善德,不就是在阅读忙忙碌碌为房为车的我们吗?

二是情节跌宕起伏较为吸引人,并且能够引发读者好奇心,我们总会想着李善德会用什么方法,把远隔千里之外的荔枝运到长安呢?

三是作者具有扎实的史学和文学素养,对历史史料和细节孜孜以求,还原的历史较为真实,这本书既有基于历史的真实性又有作者个人的推理和想象。

我想历史何尝不需要真实和想象呢?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记载和史书上的文字,不正是一个个个体现实生活的高度凝结吗?所以历史需要基于人性的想象。最后,以杜工部的诗结尾吧。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长安   荔枝   徭役   岭南   结尾   红尘   人性   代价   百姓   作者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