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中榜为“天子门生”

原标题:殿试中榜为“天子门生”

在北宋之前,举子只要通过会试,即可金榜题名,拿到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到了宋代,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鉴于唐末“牛李党争”教训,宋太祖在原来两级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科举三级考试制度正式形成,即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由此,新科进士正式成为“天子门生”。

通常情况下,皇帝在殿试上根据考生的学识才华和好恶印象排列名次,将进士划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次为一甲,仅前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可直接授予官职。其中,状元可授予翰林院编纂(从六品),榜眼、探花可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翰林院是专门起草机密诏制、参赞军机大事的重要机构,是成为阁老重臣、地方大员的重要基石,集中了一大批精英人才。比如,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或诗文流芳千古,或成为朝廷股肱大臣。

第二档次为二甲,赐进士出身。二甲的头名可授予翰林院官职,其余才华出众者再经考试考核可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等,就是庶吉士出身。

第三档次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类似于今天的“享受同等学力待遇”。这群人没法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大多前往地方任职。

当然,殿试进士只是一个起点。历史上,一甲线上的佼佼者默默无闻者甚众,反倒不少二甲、三甲线上的人乃至名落孙山者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最终作出了一番大事业。(郑学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殿试   门生   翰林院   明朝   会试   榜眼   探花   进士   天子   档次   出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