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之苏轼:能文能武,书生也能戍边关


《苏东坡传》李一冰著

公元1092年(也即元祐七年)九月,苏轼以兵部尚书兼侍读,二次还朝。但朝廷中另生一股暗流,秘密酝酿成熟,由御史董敦逸出面,连续四状攻击苏轼;御史黄庆基连续三状弹劾苏轼。通过左相吕大防和苏辙的努力,在太皇太后劝说下,宋哲宗皇帝不得不罢除董敦逸和黄庆基的官职,这样一场政治风波虽然暂告平息,而支持“元祐更化”的后台高太后让权,一场政治斗争、人事变更的暴风雨骤然而起。苏轼意识到国事将变,自己必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但在苏轼多灾多难的生命历程中,另一沉重的打击,却又悄然袭来,那是谁都承受不了的老年丧偶的悲恸。果然,公元1093年(元祐八年)八月,苏轼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朝奉郎、定州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定州军事及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除知定州。此时是苏轼一生中最危难的时刻,官场失意,贤妻亡故,无疑给他以极大的打击。苏轼的心情是极度悲愤、沉重和孤独的,他在给弟弟的诗文中发出了“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的感慨。迫于无奈,无限惆怅的苏轼踏上了赶往定州的路途。

公元1093年(元祐八年)十月二十三日苏轼到定州赴任,此来定州向朝廷邀请了两个朋友同行,一是善于写诗的李之仪任签书判官厅公事,一是同乡孙敏行负责参赞幕僚业务。定州是韩琦的原来的军事治所,在大宋与西夏战争爆发后,韩琦与范仲淹一同率军防御,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苏轼兄弟初至京师,即得到韩琦的提携奖誉,这种知遇之感, 苏轼终身不忘。所以,苏轼一下车,就前往定州阅古堂祭告韩忠献公,很是感激。苏轼在定州的半年公务生活,虽然很繁重,但由于李之仪、孙敏行极为得力, 而定州的通判滕希靖和曾仲锡全力配合,苏轼即定下“整军经武,振兴经济,关注民生”的治州方略才得以顺利实施。

苏东坡雕像

公元937年(五代后晋天福二年),后晋高祖石敬瑭臣服契丹,割燕云十六州, 即今河北、山西北部及察哈尔南部一带地区。契丹得此十六州后,即建国辽国。从此,定州这个地方,便成了与敌国接境的边防重镇。在宋真宗时,在定州筑造定州塔,实系瞭望敌人动静的瞭望台,所以俗称“料敌塔”,塔高十三层,最底层也有五丈高,占地五亩,各层为六角型,每角塑有佛像,用以掩饰军用的目的。此塔现为定州保存完好的古迹之一。

在北宋时代采用佣兵制,兵分四种:第一类为禁兵,由皇帝亲掌的卫兵,数量最多,轮戍四方,是北宋主要作战部队;第二类为厢兵,为州镇的守卫部队,因为缺乏训练,兵种分类众多,但相当于杂役,几乎没有作战能力;第三类是乡兵,由本土选拨而来,或当地居民应征而成立的部,就地训练,保乡卫士,作战能力强悍;第四类为番兵,兵籍属州内治下各部落的士兵,团结以为藩篱之兵。皇帝亲掌禁军虽为国防的主要战力,由于避免刺激契丹的缘故,禁军不能公开训练,禁军不堪重用。所以,守边重任,不得不仰赖于沿边的乡兵和番兵,这也是多年来不争的事实。

一、整饬军纪,约法三章。苏轼首先着手整顿败坏到“不堪开眼”的军纪风纪。负定州军务实际统率责任是副总管王光祖,因是王光祖老将,倚老卖老,一向骄横。在王光祖的影响下,军中公开吃空额,公然克扣粮饷,导致了士兵食不果腹,妻子冻馁,于是,一些有义气的士兵就聚集占山为王做起了盗贼,而一些游惰成习的士兵,以欺凌百姓为能事,那么,定州的军队根本谈不到教练和风纪。军人盗用公家财物的长官不敢查;士兵家属公然斫伐禁山,犁为田地,再放租给老百姓,政府不敢问;城里还有一百多家赌场,公开招贴,兜揽军民赌博。因为军人公然饮博,所以禁军的官校还有另一个生财之道,就是放高利贷如此严重的糜烂,由来已久,已经积重难返。定州守军纪律涣散、赌博成风,军队上上下下缺少训练,酗酒、打架斗殴乃是家常便饭。苏轼既然已经掌兵定州,就决然要管,查到贪污情节重大者, 立即判令充军远恶地区。有个兵营指挥官叫孙贵,到营不过四个月,前后触犯敛财、 掠夺之罪,竟达十一次之多,得赃九十八贯余文。苏轼立断逮送司理院枷项彻查。于是,敛掠顿绝,饮博亦止。首先严惩贪污军饷的将领,并奖赏那些有操守的正派军官,提升他们的威望。然后在军中宣布了严禁赌博酗酒等一系列军规。并要求官兵们每天必须定时起床操练,违者将受到处罚。从而,浮动的军心渐渐的安定下来。

定州城

二、申请专款,修缮营房。苏轼派李之仪、孙敏行遍往各个兵营点检,但见士兵的营房年久失修,损坏严重不庇风雨,导致了兵士们没有办法,只有窃占民地,自盖小屋居住,这些屋子,不但椽柱腐烂,大半无瓦,狭小到除一床一灶之外,简直转动不得身体。宋朝准许军人携带家眷随营居住,而诸营军号中,妻子冻馁者,则十有五六。为此,苏轼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派遣将官李巽、钱春卿、刘世、孙将带领工匠,通往各营逐一检查应修之处对损坏房屋的数量和工价进行折算后,请求朝廷支赐空名度牒一百七十一道,希望拨款三万三千贯,在附近烧造砖瓦,雇佣军匠,改善士兵居住条件。同时建议贪污的军校和偷盗罪犯士兵按律治罪。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另外,军营中的赌徒、酒鬼也被批评教育。改革政策的推行,让百姓们拍手称快,缺钱少房的士兵们也颇受鼓舞。这让定州驻军的逃亡情况有所缓解。

三、重设“弓箭社”,增强军事力量。“弓箭社”这个源自本地乡兵的武力组织。弓箭社人户,都是当地的乡民,自幼与强虏为邻,熟悉地方动静,自力保卫身家骨肉、祖宗坟墓,日夜巡逻探问不息,因此,地方衙门的巡检县尉,皆依弓箭社人为耳目和臂肘。“弓箭社”的成员武艺精湛,起居不释弓马,出入守望,常带器械,不但平日保境安良需要他们,遇有寇警,人自为战,契丹人也很怕他们。在宋仁宗执政时,将军庞籍镇守定州时,将他们组织为弓箭社,置社长、社副加以统率,定赏罚条款,奏得旨准,遇有缓急需人的时候,便用他们自为守卫,甚是得用。但至熙宁年间,王安石行保甲法,便将弓箭手编进保甲里去,弓箭社这个地方组织也同时被废了,从此,这批弓箭手就都化为农民。虽然“弓箭社”属于非法组织,但作战效果显著。而大宋的正规军不足以与辽军抗衡。因此他上书朝廷说服皇帝解禁,让“弓箭社”重出江湖。在苏轼的多方努力下,“弓箭社”的草台班子,总算是搭建起来了。除了筹措物资外,苏轼还亲自上阵,操练这支农民武装。苏轼还饶有兴致地订立了相关的奖惩条例,督促民众们认真训练。此时的他,虽已两鬓斑白,但却豪情不减。弯弓搭箭处,依稀仍是那个雄姿英发的少年郎。为了加强边防建设,他在“弓箭社”的基础上,发展民兵,组织各村各庄青壮年人,边生产边守边,遇有敌情,击鼓相召,顷刻可招致千人赴前线自卫。当时定州所辖战兵分赴八路,只有二万五千九百余人,但是,如果恢复弓箭社的建制,估计可增民兵三万人。

苏东坡

四、实施大阅兵,再整军纪。苏轼决定于元祐九年春,举行军队大检阅。大检阅礼一切查考旧典,遵照礼制进行。苏轼是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常服坐帐中,将吏戎服奔走执事,严肃而又隆重。不料那位一向骄横惯了的副总管王光祖,自以为他是老将,不愿屈居人下, 端起架子,称病不出。苏轼不能听任王光祖一个人来破坏整个军纪,立刻叫书吏来,要出奏朝廷,专案弹劾。王光祖到底怕了,震恐而出,于是,阅兵大礼顺利进行,圆满完成,没有一人敢于怠慢。

五、开仓贷米,引进稻种。苏轼于治军外,在那“民以食为天”的时代里,做地方官,必须注意老百姓的食粮。在他到任以前,河北各路,都曾有过灾荒,定州一路,因为雨水太多,为害庄稼,收成不到一半。苏轼预料春夏之交,地方上一定缺粮,宋朝的法律,规定地方官有权发放贷款便可了事。他不愿这么做,宁愿上《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以低价出粜常平米数万石来压平粮价,奉旨准办。苏轼发现仍有部分穷苦的佃农,虽有廉价官米,还是无钱去买,而仓中陈米,却因存储过久,即将腐烂,所以他又上章请求朝廷,将现在仓存陈米二万余石,交由上户保借,转贷佃农,等丰熟年岁,可以收回新米入官。这样一举三得的建议得到了朝廷批准。用此法使定州五万饥民度过了荒年。与此同时,他还开发城北的两千多亩水地引进稻种,授百姓以技术,这年此地千顷碧绿,产米颇丰。

尽管苏轼在定州任上忠于职守,一振颓风,取得令人瞩目的政绩。苏轼在定州这段时间,中枢政变这一股强烈的气流弥漫六合,使任何人都能感到闪电已亮,轰雷即至。朝廷内外,阴霾密布,气压低得使人喘不过气。皇帝要报复被太皇太后压制,被大臣漠视的仇恨;卷土重来的新政派官僚们,则要报复多年来被排挤在外,投闲置散的怨愤。时势如此,没有人能挡得了这一股滔天的逆流,苏轼已将一片用世的热肠勇决放下,而今而后,天悠地阔,何处不可去得,他已看透人生,不再希冀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契丹   定州   能文能武   禁军   军纪   总管   弓箭   朝廷   书生   士兵   皇帝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