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现在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6年)七月,宋辽两国在高粱河进行了一场规模不算很大,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战争,此役很大程度上导致终宋一朝都北伐无望,幽云十六州直到500年后才由天降猛人朱元璋派兵收复。

没有幽云十六州,让契丹人能够南下牧马,北宋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一直到末年才联合更加落后的女真人灭掉了这个“心腹之患”,然后就把自己给整的亡国了。

算上西辽,整个契丹政权足足持续了300年的时间,然而奇怪的是,西辽亡了之后,契丹人似乎就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出现过。

那么,当年的契丹族,现在成了哪一个少数民族了呢?

“突然蹦出来的民族”

对于很多不是很熟悉中国历史的人而言,契丹人就像是在五代十国突然蹦出来的一样,因为石敬瑭的一番操作,突然就很有“存在感”。

但事实上,契丹族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关于契丹族的记载,最早可见于《魏书》。但他们这个民族到底是哪里来的,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们是鲜卑人,有人说他们是乌桓人,还有人说他们是匈奴人、“炎黄后裔”。

按照《新唐书》的说法,

“契丹,本东胡种,其先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比能稍桀骜,为幽州刺史王雄所杀,众遂微,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至元魏,自号日契丹。”

按照契丹人自己的说法,在很久以前,一个骑白马的男人,和一个驾牛车的女子在木叶山相遇并结为夫妇,生下了八个儿子,各自找了一块地居住,后来发展成了8个部落。

根据这个故事可以推断,契丹人最早应该是两个部落,一个是青牛部落,一个是白马部落,然后慢慢的发展成了所谓的“古八部”。为了纪念祖先,他们祭祀的时候总会杀白马和灰牛,

直到北魏时期才开始自称为的“契丹”。

那时的契丹族和女真一样,主要靠渔猎为生,“古八部”跟北魏贡献名马、文皮,等发展起来后喜欢上了劫掠,结果被北齐高洋给狠狠修理了一顿,“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

开皇末年,4000多户契丹人给杨坚上表,请求脱离突厥内附,结果杨坚没要,这些人也不愿意继续给突厥当小弟,迁移到了托纥臣水(老哈河)“逐水草而居”,此后发展成了十部,成为了后来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国的主体。

唐朝时,契丹的力量逐渐壮大,太宗年间臣服于唐,跟着打过高句丽,此后逐年壮大,天祐四年(907),夷离堇(军事首领)耶律阿保机取代了遥辇氏最后一代可汗痕德堇,成为了新任首领。

此后不久唐王朝灭亡,中原内乱,没了压制的契丹人越发壮大,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契丹,9年后改国号为辽。

让北宋头疼的“兄弟”

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靠欺负孤儿寡母当上皇帝后,开始直接面对契丹人的威胁。必须决策是先取江南还是先攻北汉,收复幽云。

北汉“兵虽少而悍,加以北虏之援”,割据山西中部、北部,离开封很近。

幽云本为汉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政权的北部锁钥,直到出了个石敬瑭,为了获得耶律德光的支持认贼作父,割让幽云十六州:

“逐能控弦鸣镝,径入中原,斩馘华人肆其穷黩。卷京洛而无敌,控四海以成墟。”

最终,赵匡胤选择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面对辽人的入寇也只能采取守势。

公元979年,平定北汉之后,“好弟弟”赵光义不顾“军载薄籍,阻留在道”,迅速发动了收复幽云之战。战争初期很顺利,但在攻打战略要地幽州时却久攻不下。

也正在此时,辽国的援军耶律斜轸、耶律休哥赶到,对宋军进行了南北夹击,猝不及防的宋军只能匆忙迎战。幽州城内的守军趁机打开城门出城列阵,宋军全线崩盘,被追杀了30余里,斩首万余。

宋朝官方对这次大败忌讳莫深,大败写成了胜利转进:

“甲申,上以幽州城踰旬不下,士卒疲顿,转输回远,复恐契丹来救,遂诏班师。车驾夕发,命诸将整军徐还。”

后人写的《辽史》就很不客气了:“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

高粱河之败让赵光义将乃兄积攒下来的家底全部挥霍一空,丧失了收复幽云的最佳时机,此后虽然多次北伐,再也没能得到这么好的战果。

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出动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灭掉北宋,消除对幽云的威胁,一直打到了黄河以北重镇澶渊,威胁开封。

被逼着御驾亲征的真宗赵恒虽然打了胜仗,宋军还射死了辽军统帅萧挞凛。但他信奉消极防御,一门心思“息事宁人”。双方签署协议,约为兄弟之国,辽主尊宋主为兄,宋给辽纳贡。

此后,宋辽之间维系了近百年的和平,随着宋朝开始积贫积弱,辽国也国力日衰,战略均势逐渐被打破。

在得知辽国和女真人闹翻了之后,昏德公赵佶抓住这个机遇联系上了女真人,达成海上之盟,共同灭辽。

这次战略从整体上而言还是成功的了,辽国的确在1125年灭亡,天祚帝还当了俘虏。但北宋也没捞到多少好处,反而被打的亡了国,二帝“北狩”。

在辽灭亡前一年,耶律大石带着一支部队跑去了巴拉沙衮(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后自称为“葛尔罕”,翻译过来就是“众汗之汗”。

此后耶律大石征中亚,大胜伊斯兰联军,收服花剌子模。又通过西征打下起尔漫(今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之间),并于1132年在此称帝,建国“辽”,定都虎思斡耳朵(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史称西辽。

建国后耶律大石还曾多次发起东征,甚至联合南宋进攻金朝。

耶律大石死后,西辽走上鼎盛,又逐渐衰落,还被屈出律篡了国,最终于1218年被哲别所灭。

契丹人去哪儿了?

西辽灭亡之后,契丹人就像是突然消失了一般,再也没有了任何踪迹。他们去哪儿了呢?

最主流的说法,是契丹人被“民族融合”了。

女真人对契丹人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契丹人不但让他们时时进贡,还会派人去搜刮他们的美女,双方的仇恨可以说不死不休。

在灭辽的过程中,女真人见一个契丹人杀一个,超过一个月的屠杀行动比比皆是。

女真人的部队中虽然也招了契丹人,但这些兵在连年征战中都死的差不多了。没能力润去西辽的契丹百姓为了活命,只得改名换姓,慢慢的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不过,还是有一些人坚信,曾经的契丹族,如今一定还有一部分生活在中国的某个地方,只是他们不再叫契丹这个名字了而已。

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凤翥,就是坚信契丹人仍然存在的人之一。

刘凤翥被誉为“契丹文字的首席学术权威”,对于契丹有着极深的研究,最大的愿望就是查清楚契丹人的下落。

很明显,这并不容易。

直到1996年,刘凤翥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内蒙古的信,那人在信中表示:“我们民族很可能就是当年的契丹人的后代。”

寄信人叫做熬拉·丘志德,时任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自治旗达斡尔协会秘书长,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在唐宋时肯定不叫这个名字的,最早准确记载该族名称的为康熙六年六月甲戍朔理藩院:

“查打虎儿有一千一百余口,未编佐领,应照例酌量编为十一佐领,设头目管辖。从之。”

历史上,达斡尔族除了被称为“打虎儿”外,还被称为“达胡尔”、“达呼尔”,建国后中央政府根据他们民族的意愿,最终将这个民族定为了“达斡尔族”。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就有人认为“达呼尔”是隋唐时期契丹贵族大贺家族的音译,乾隆皇帝本人也认同了这一说法。

当然,不能因为名字像就说达斡尔族是契丹人的后裔,毕竟达斡尔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甚至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而契丹人是有属于自己文字的。

这封信的到来,让正为找不到契丹人下落的刘凤翥指明了方向,迅速前往莫力达瓦自治旗见到了丘志德。

丘志德是一位老人,见到刘凤翥后十分的高兴,告诉他:“说我们是契丹人的后裔,是有证据的。”

这里的证据指的是在居住地不远的地方,有很多很久以前挖筑的壕沟和边堡。

在达斡尔语里面,这些边堡叫做“乌儿阔”,是源自契丹的单词。据说,之所以要修建这些边堡,是因为他们祖先用来阻挡女真人的,金朝末年,统治者又逼着他们修建边堡抵御蒙古人。

当然,不能你说这边堡是契丹祖先修的,就把你当成契丹人的后代,证据终究还是有些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刘凤翥决定先留下来观察一番,看看达斡尔人和契丹是不是真有关系。

达斡尔族聚居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房子修的很整齐,房屋一律朝东开,在天棚和四壁上装饰着鸡、凤凰等动物。该民族的民间医学很出色,在治疗人畜疾病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和汉人一样,达斡尔族人最大的节日也是春节,腊月三十要祭祖、扫墓,还要放烟花,守长夜。

刘凤翥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达斡尔族的民族习俗和古墓中出土发现的契丹人的习俗,颇有相似之处。

为了做最终的确认,他专门找专家对达斡尔人的DNA,和古墓中契丹人的DNA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双方的DNA十分的相似。

刘凤翥表示,双方的DNA之所以不是“完全相似”,是因为达斡尔人这千百年来也难免和其他民族进行了交流、融合,两者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刘凤翥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另有一批专家在对23个契丹人骨样进行研究后,认为契丹和外蒙的遗传关系最近,和达斡尔的关系只能说“较近”,而且,双方的序列在突变位点和突变率上有“较大差异”。

两个民族之间可能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不能直接说达斡尔人就是契丹人的直系后人。

契丹人消失已经接近千年,这么长的时间,想要保持“原汁原味”很明显不可能。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契丹人消失之谜,将会真正、彻底解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契丹   达斡尔族   达斡尔   吉尔吉斯斯坦   北宋   西辽   民族   幽州   头痛   真人   说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