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的时代快要过去

大家好,我是时运命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虽然我决定不了国家的政策制度,但我也要发出对国家现状问题的思考。以一个底层百姓的视角看待国家的政策、制度、现状。给大家看看草民的视角。

包产到户好,还是人民公社好。最近总有这样的争论。其实每一个政策的实行都有其历史背景。政策也是因时而变,因地而变的。没有一个政策或者制度是可以一成不变的。一个合格的政策制定者总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调整政策方向。

包产到户不是创新

包产到户其实是历朝历代土地私有制的延伸。只是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国家可以根据情况再次分配土地,防止土地兼并,让耕者有其田。包产到户是土地公有制大前提下的私有制。

包产到户和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的耕者有其地的状态没有本质区别。实际上,这种包产方式,早在1956年就出现过。到1978年正式开始包产到户,这中间的尝试和批判一直反复进行着。

总体而言,包产到户和几千年的小农经济除了土地国家共有外并无区别。

包产到户是时代的选择

1978年夏天,安徽省遭受大旱,全省七十多个县(市)先后受旱,近四百万人和二十万头牲畜吃水困难,成灾面积为2580万亩。入秋以后,秋种无法进行。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拍板: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油菜,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这一借,借出了包产到户。

当时实行包产到户有其实际意义。

一是的确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有了劳动成果的分配权,激发了其劳动积极性。当时的背景下,做到了让农民吃上饱饭。农业产值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是激活了农村市场经济,为改革开放做了准备。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市场经济还没有激活。在1979-1984年,是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准备和建设阶段。这是国家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改变的一个准备。

三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国家再次工业化做了准备。在改革开放前,过去三十年自苏联引进的工业体系已经显落后,需要调整、优化和升级。这就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素质的廉价劳动力。而之前被公社体制困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正好满足这一需要。

所以包产到户为国家开放做了准备,解决了当时的问题。

包产到户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包产到户就是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生产力水平了。

一是包产到户不能做到共同富裕。包产到户是个人负责个人田地。个人能力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导致的是个人的自私自利,贫富差距扩大。原来由人民公社提供的教育、医疗、婴幼儿托管服务至住房,社员领工分,贫富差距没有那么大。社员面临的生活压力并不大,社员幸福感反而更高。

二是包产到户效率低。包产到户的田地分块,农户自行购买农机。农民自己的土地又十分有限,成本是很高的。现在机械化水平高,更加适用的是大农场机械化生产,这样生产效率高很多。个体农民成本高,收益低。农民要么把田地抛荒去打工,要么转租田地,要么转种高经济效益作物不种粮食。实际上已经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了。但个体农户种粮食收益实在太低了,要解决这点只有土地集中种植管理。就是要收集农民土地,集中种植。

三是包产到户农产品竞争力太低。包产到户的话一个农户就是一个市场主体。市场竞争者太多,农民不得不降低价格,基本没有议价权。个人的市场竞争力,话语权是很低的。远远比不上集体经济。丰产不丰收,农民泪两行。就是方方面面竞争力太弱的原因。

总体而言,到现在包产到户的小农经济整体上国家不受益,农民不受益。导致的后果就是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种田不如打工。对国家而言,大量土地抛荒,粮食安全出现问题,不得不用各种方法提高粮食产量。所以就有了农管、退林还耕、转基因作物这类事情。

今后,农村的土地一定会集中。这由生产力决定。但不知道是集体化的人民公社模式还是市场化的公司管理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包产到户   小农经济   人民公社   社员   农户   田地   土地   农民   政策   国家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