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界的“咕咚来了”

有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身边的一位幼师提起最近幼儿园有一个沪语童谣的活动,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在尝试,这包括了上海本地的孩子以及新上海人,无一不都在积极地上传视频反馈表现。

在这个沪语慢慢失传的年代,这个现象倒是有几分意思。平时在普通话环境的幼儿园里成长的孩子,却可以一字不落并且字正腔圆的把整首沪语童谣给念下来,真的令人称奇。

又想起过去和孩子一起读过一本北方的童谣绘本,孩子有段时间反复让我读给她听,有几个桥段她不停让我重复,每次读她都会捧腹大笑。可见童谣和绘本的结合,孩子是很“吃这一套”的。

可见童谣是一种儿童文学形式,以其简单易懂、节奏明快、易于记忆等特点,深受幼儿喜爱。童谣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还对家庭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炜然老师和侯开元老师一起共同创作的《一只鹰鹞》就是那么一本童谣和绘本结合的有趣作品。这本绘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炜然老师的奶奶的回忆,奶奶小时候在城墙边放风筝,不幸被拐走,这是唯一她记得的童谣。炜然老师也是听着奶奶乡音念童谣长大的,他也给自己的孩子念起这个童谣,就像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是听着“从前有座山”长大,童谣被很好的口头传承下去。但这次,两位老师用绘本的形式记录下了《一只鹰鹞》,对于时代而言,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动作。

《一只鹰鹞》从封面上可以看出是一部很“国潮”的绘本,将绘本封面展开后,可以清晰看到封面是五彩缤纷的风筝鹰鹞;封底是真正的老鹰。这种组合比起封底是另半个鹰鹞更有画面感。这本的主基调是水墨风格,其中有三页用了栅格动画的手法来表现,螳螂耍大刀;黄蜂亮个枪;蟋蟀张大牙。这种栅格动画的手法让人想到童年时用过的尺子,变换不同角度可以呈现动态效果。能预见孩子们拿着书,不停把玩的场景,幸亏是纸板,硬一些,不易损坏。


前后环衬上小插图告诉了读者们这个故事的时间线:从夕阳西下到傍晚时分。

绘本中有几个大跨页:

“蜻蜓架起小飞机,飞来飞去没处逃。”蜻蜓害怕的小眼神,搭配跨页的风筝鹰鹞的大阴影。




“萤火虫提灯当空照,大家齐把老鹰找。”萤火虫举着一支手电筒,手电筒的黄光穿透整个暗夜,又是一个大跨页,把整个黑夜都点亮,真相也即将大白!

继续大跨页!真相只有一个!原来是一只颜色非常鲜艳的风筝鹰鹞!



这几个大跨页用得很到位,寻找真相以及真相大白的戏剧感在大跨页中显露无疑!

会让人联想到稻田里的稻草人,如果鸟儿们发现其实这不是人类,事情又将会如何发展?

这本是把炜然老师的兴趣点结合得非常好的一本绘本。他提倡孩子应该多啃童谣;他喜欢带着孩子去看昆虫世界。他把这些点都融入到这本绘本故事中,拍案叫好!这是一本值得让更多孩子拿在手上细细品味的好书,也有它独有的收藏价值。开元老师利用图画的形式很好的诠释了这个来自昆虫界“咕咚来了”的故事,每一幅都很有童趣,让人想到即将到来的夏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栅格   封底   童谣   昆虫   风筝   奶奶   真相   幼儿   形式   老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