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闯关东,山东人为何不去江南富饶之地,反而直奔严寒的东北

自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出现了一场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迁徙活动闯关东,很多山东一带的关内百姓背井离乡,不远千里,北上来到关外东北谋求生路,不过,对此依然有人非常不解,为什么当初山东人口大迁移,不选择富庶的南方,反而跑去天寒地冻的东北另起炉灶,开荒种地呢?

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活动

闯关东中的关意指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河北东部边缘渤海一带,是关内关外的界限,也是明长城的东北重要关隘之一,而闯关东意思便是以山东,河南为首的关内百姓,来到山海关城东门一带谋生。

清朝时期,满族为了保护东北一带,于是下达禁关令,严禁汉人前往关外。由于关外长期与世隔绝,人口流动稀疏,导致东北地区始终无法得到发展,19世纪末,东北人口甚至不足300万。

随着清朝的衰败,西方列强开始踏上中原领土,瑷珲,北京两则不平等条约导致我国失去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此时的清朝开始幡然醒悟,于是在1860年解除了对东北的封禁,东北一带在封禁百年后,终于再一次活跃在大众视野中,而此时的关内中原一带由于过去流动范围受限,导致人口日趋饱和,黄河下游的关内地区又经常遭受连年天灾,粮食危机时有发生,所以在政策支持下人口开始向东北地区流入。

1877年,中原一带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重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山东,河南,山西一带近一千万人在饥荒中被活活饿死,于是华北一带大批难民翻山越岭逃到关外,闯关东狂潮开始爆发,这一人口迁移活动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直到1904年,日俄在东北以及朝鲜半岛一带开战,闯关东热潮这才有所消减,后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许多迁移至东北的山东人为了躲避战乱,才开始纷纷返乡,届时这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人口大迁移才终于基本结束,据说,闯关东的总计人数高达3000多万,其中山东人口近两千万,众所周知,东北的冬天寒冷而漫长,生存条件不如江南一带,可为何当初关内迁移却还是选择了东北呢?



山东人选择北迁东北的原因

其实这与山东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山东一带自古深受农耕文化影响,种地二字深入骨髓,关外地区黑土肥沃,非常适合耕种,所以,山东一带百姓来到东北可以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

而在古代北方中原一带才是文化中心,南方地区则属于位置偏远,社会动荡的蛮荒之地,无论是多变的文化,还是复杂的语言系统都与北方大相径庭,而北方人对南方的这认知也根深蒂固,所以他们更会选择与其文化相近的东北。

可以说,当初山东人来到关东,几乎就是将整个中原文化进行了复制粘贴,对他们来说更有归属感。

而且,当时的东北人口稀少,劳动力短缺,对于本就是逃荒而来的山东人来说,在这里生活可以从最基本的开垦荒地开始,然后实现逐步发展,但是南方人口聚集,竞争激烈,初来乍到的北方人民,一旦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南方的生存法则,还是要面临饿肚子的风险,所以保守起见,移民东北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曾经从山东一带闯关东的人群,奠定东北地区的人口基础,为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注入了新的活力,东北不仅耕地面积扩大,吉林黑龙江更是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中作为中华大粮仓的黑龙江,每年的粮食产量便能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

其次,很多工匠出身的迁移者将木工,采矿,冶炼,纺纱,等先进技术带入东北,加快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另外,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渔民,通过船运来到辽东半岛,促进了大连一带船舶和导航技术的发展,为后来突破东海发展海上航线奠定了一定基础。

由此来看,闯关东对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闯”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且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山东人   山海关   东北地区   中原   关内   关外   江南   富饶   山东   严寒   清朝   当初   人口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