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护士不顾劝阻嫁没手脚没眼志愿军,离世后志愿军为她披麻戴孝

在阅读本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旁边的“关注”,能供您随时进行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山东省东里医院,来了一位令很多年轻护士们害怕的病人。

他没有四肢,左眼失明,走路的样子很奇怪,而且走得极为缓慢艰难。当时,还有人给他起外号叫“肉轱辘”。

可是这个“肉轱辘”不是简单的病人,他可是保家卫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模范人物——朱彦夫。

生活虽劳苦,却遇命中知己

朱彦夫为保家卫国,在14岁时就参军入伍。1950年12月,朱彦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不幸受伤,不仅失去四肢,视力也严重受损。

回到家乡后,很难适应没有四肢和视力模糊的生活。他仅仅是练习利用手臂捧起饭碗这个如此简单的动作,就砸碎了不知道有多少个碗,每次吃饭都毫无食欲。

为了能够正常行走,穿戴上十几斤的假肢,每次抬腿都苦不堪言。这一切对于朱彦夫来说都是莫大的挑战。还好,他遇见了愿意陪伴自己一生的人——陈希永。

1953年,姑姑因为刚生完孩子需要人看护,陈希永就前来照顾。在病房的走廊上,她看到了一个人,这个人与其他人好像有点不一样。

陈希永走近瞧了瞧,这位病人缺少四肢,穿戴着义肢,看上去视力也相对较差。他身处于这种困境,但仍然昂首挺胸,尽管艰难但努力依靠义肢一步一步往前走。他身边无人跟随,总是让人担心会不会随时摔倒。

看到此情此景,好像有千万只蚂蚁在心头上爬来爬去,让陈希永难受极了。从这以后,这个坚强的背影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这位不同寻常的病人,让陈希永非常好奇。他四处打听,终于知道这位病人是一名来自张家泉村的退伍军人,名叫朱彦夫。

陈希永又想进一步了解朱彦夫的事情,便去找自己的姑父打听这个有着震撼人心背景的朱彦夫。因为此时姑父武宪德在政府机关工作,想必对此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陈希永听姑父武宪德讲了许多朱彦夫的故事,他参加了多少场战役,又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心里早已对他肃然起敬,并让姑父介绍他俩相识。

时间转瞬即逝,两个人经常一起聊天,互相了解也更深了。随着朱彦夫年龄的增长,到了适合结婚娶妻的时候了。组织安排武宪德为他寻求一个适合结婚的对象,这让武宪德没了思绪。

思量许久,武宪德想到自己的侄女陈希永和朱彦夫话很投机,便去寻求她的意见。

陈希永听到姑父想要为她和朱彦夫安排这门亲事,她表示强烈支持,因为此时的她对朱彦夫的感情不再是朋友之间的感情。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在自己心中埋下了爱情的种子,并且生根发芽。

听说这件事之后,朱彦夫没有思考直接拒绝,他向武宪德表示自己不会和陈希永结婚。自己这样的身体条件,和人家女孩结婚,不就是拖累人家吗。虽然他的心里早已对陈希永有了感情,但是这么好的女孩,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耽误人家。

陈希永知道朱彦夫心里在想什么,害怕自己行动不便耽误了她。她自己都不怕,于是,她就去找朱彦夫说明自己真正的想法。

她眼神坚定的对朱彦夫说:

“我自己也是劳动人民,不怕受苦,你没有眼睛和脚有什么关系,从今以后,我便做你的眼睛和手脚 ”

听到陈希永说的这些话,朱彦夫感动极了。他也想勇敢一回,答应了这门亲事,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对眼前的女孩。

环境虽艰苦,依旧其乐融融

还没结婚的时候,陈希永就听说张家泉村相当穷困,丈夫从从小生活条件也不好。

结婚后,丈夫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有一番作为。陈希永便跟随丈夫来到这个他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通往这个村里的路崎岖不平,村里的小路也坑坑洼洼。

村子里没有多少户人家,很多房子都是又小又破。但是最让她震惊的是,这个村子里居然不通水电,她难以想象张家泉村的村民如何生活。

虽然眼前的一切是陈希永没有想到的,但是她的内心不是对这个村子破败不堪的厌恶,而是更加心疼自己的丈夫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成长,在战争中还失去四肢和左眼。看到命途多舛的丈夫,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照顾他,要经营好他们的小家。

从此以后,陈希永辛勤劳作,一直承担着照顾整个家庭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她负责照顾朱彦夫的起居和吃饭问题。与此同时,因为丈夫失去了劳动力,她还要推着小推车下田耕种干活,以维持日常生计。

夫妻俩的生活虽然很穷苦,但过得很幸福,陈希永还为朱彦夫生育了几个儿女,一家人其乐融融。

有了孩子后,夫妻俩的压力陡然上升,因为生活贫困,没有多余的口粮来喂养孩子。有时候他俩吃树叶充饥,为的就是让孩子吃饱饭,能够健康成长。

陈希永平日里干活干的多,又吃不饱饭,晚上还要帮朱彦夫翻身,身体处于极度虚弱状态。本来就吃不饱,整天饿的不行,却为了半夜照顾丈夫翻身,喝白酒充力气。虽然陈希永的胃里火辣辣的,但是对生活的劲头也是火辣辣的。

在那时候,朱彦夫每月可以领到36元的抚恤金,但是夫妻俩并没有用此钱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而是拿来帮助其他人。

后来,朱彦夫成为了张家泉村的村支书。因为张家泉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极为简陋,朱彦夫作为村支书,主动提出拿自己抚恤金补贴,并表示会尽自己全力把村子搞得像样。

朱彦夫又拿出了组织为自己发放的补偿金,购买了二百多本书籍。他知道村子里的村民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没怎么看过书。于是,他把家里其中一间屋子,改建为图书馆,并且盛情邀请村民免费来看书借书。

朱彦夫因为不停的奔波劳碌,每天都走不少路,导致残肢和假肢的连接处,经常被磨的血肉模糊。即使每次都很疼,但是他从未放弃,依旧努力前行。

夫妻俩为了张家泉村和村民付出了不少心血,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这个贫困的小村庄里,只有朱彦夫和妻子两个人识字。为了张家泉村村民的教育建设,朱彦夫创建一所夜校。

由于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欠缺,由他来做校长和老师,用残臂夹着粉笔上课。他呼吁大家下地干完活,可以来这学习认字,提高自身能力。同时,也希望村民们和自己的后代能够学习知识,阅读书籍,开阔视野,改变自己的命运。

英勇赴战场,危险中幸存

朱彦夫,1933年出生于沂蒙山腹地的张家泉村,从小就是吃不饱穿不暖,极度贫困。年纪轻轻的他,14岁就报名参军,并参加了数场战斗。

如今14岁的青少年,还依然在父母的庇护下,如温室花朵一般健康快乐的成长。14岁的朱彦夫却奔赴战场,与敌人殊死搏斗,“能吃苦不怕死”是队里的很多人对他的印象。

1950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朱彦夫毅然跟随所在的志愿军26军前往前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是此时,因为战争紧急,刻不容缓,部队到达鸭绿江边时,北国已经开始鹅毛大雪,抵御风寒的衣物却还未到达。战士们只能凭借单薄的衣服在这严寒中,同敌人们博一死斗。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在长津湖战役中,子弹击中了朱彦夫的左眼和腹部,顷刻之间,他就倒在了血泊之中。朱彦夫因为失血过多,身体失去意识。两名志愿军战士前来收拾战友们的身体残骸。当他们移动朱彦夫时,发现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呼吸。

不幸中的万幸,虽然朱彦夫被子弹击中了,但是他奇迹般地生还了。因为战争条件极度恶劣,天气又非常寒冷,朱彦夫的身体受到了严重失温和冻伤。

医务人员为他诊断得出,他的四肢很多地方的肉已经腐烂,根本没有医治的希望。

医务人员们为了确保朱彦夫能够生存下来,含泪只好为朱彦夫进行截肢手术。与此同时,朱彦夫的左眼因被子弹击飞,无法治愈。因为子弹的威力极大,右眼也没有逃过子弹的伤害,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视力仅达0.3,拥有这样的双眼和双目失明几乎没有区别。

由此可以看出,朱彦夫是医务人员们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

朱彦夫被鉴定为特级伤残军人,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对于其他人来说,十七八岁本就是最美好的年华。但是对于朱彦夫来说,他却陷入了无法挽回的人生绝境。最美的年华,身体却已破败不堪,对谁来说都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打击。

身体在处于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能够生存下来,已经是非常幸运了。但是当朱彦夫醒来时,看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彻底对生存失去了希望,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

晚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眼泪不知何时又流了下来,他想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场战役中只有朱彦夫生存了下来,昔日陪伴的战友,都彻底倒在了血泊中。经过几番的思想斗争,朱彦夫终于想明白了,此时的身体不是属于他自己的身体,而是属于那些牺牲的战友共同的身体。

又想到医务人员为了救活自己,不停的奔波劳碌,夜以继日的努力,自己又凭什么辜负他们的心呢?

国家为了给予朱彦夫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便让他去荣军院修养。但是他拒绝了,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两袖清风,以身作则

朱彦夫夫妻俩为村民出了不少力,有的村民非常感谢他,给他点东西,他都不要。

据回忆,朱彦夫的女儿在田里干活时偶遇了自己表姑,被表姑硬塞了几个玉米,让朱彦夫的女儿拿回家。

但是当朱彦夫得知女儿怀里的几根玉米是人家送的时候,他强烈要求女儿归还回去。朱彦夫千叮咛万嘱咐自己的孩子们,不能随便收村民给的东西,因为大家都过得很不容易。

女儿十分不理解,但看到父亲态度坚硬,还是归还回去。后来,女儿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因为此时自己的父亲是张家泉村的村支部,身份较为特殊,不能利用职务之便来收取村民的东西,并且也要向父亲学习,约束自己的行为。

朱彦夫虽然自己过得清苦,但是看到村民们身处困境时,他都会主动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有一个村民家里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儿子又生了肺炎,没钱治病。朱彦夫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从家里拿了十块钱给这个村民送去,让他赶紧带孩子去医院看病,还嘱咐说钱不着急还。

陈希永对丈夫的一举一动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平日里,她还经常和张家泉村的村民聊天。通过聊天,她也对村民的家庭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会告诉丈夫相关情况。

看到村民有困难时,夫妻俩就不遗余力的帮助人家;看到村民吃不上饭时,他们也会主动招待人家,纵然自己吃的不好,也会好好招待人家。陈希永如果知道谁家困难或者有家人生病,她都会及时告诉丈夫,好前去给予帮助。

共同努力,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要知道,张家泉村的环境条件极为简陋,这里没有水电,耕地也是少的可怜。物资匮乏的村子,怎样才能提高村民的的生活质量,带领村民致富呢?

朱彦夫首先在耕地方面做出表率,他呼吁村民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村民共同努力下,耕地面积增加了200多亩。这放到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仅仅提高耕地,缺少水源,粮食根本种不起来。于是,朱彦夫专门到城里去请了水利设计方面的专家,专门为张家泉村设计和规划如何建造灌溉用渠。

此外,朱彦夫还带领村民寻找水源打井。从此以后村民的用水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问题。看到潺潺流动的清水,村民心里都乐开了花。

当地政府看到朱彦夫为村子所做出的努力,也帮助村庄架起了电网。看到家中被一盏电灯点亮,许多村民热泪盈眶,都感觉幸福来之不易,打心底里感谢朱彦夫。

一年又一年的过去,朱彦夫在小小村庄上却大展宏图。看到自己昔日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他也越来越骄傲与自豪。25年的艰苦岁月中,在朱彦夫的带领下,村民齐心协力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朱彦夫勇敢前行的背后,有一位全力支持他的妻子。陈希永帮助丈夫打理家中杂事,照顾好朱彦夫年迈的母亲,不让他操一点心。

朱彦夫也曾说过:“正是因为有了妻子的帮助,自己才可以做到这么多事,功劳的百分之九十都属于自己的妻子。”

年近花甲的朱彦夫,又开启了自己的写书之路。他用嘴衔笔,用残臂夹着笔,一笔一画的书写。最终,耗时七年,他完成了字数高达30万字的《极限人生》。朱彦夫用他的极限人生,诠释了什么叫顽强勇敢,什么叫无私奉献。

但是好日子并不长久,陈希永因为过度操劳,于2010年身体素质急剧下降,最终辞世。

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最挂念的还是自己的丈夫。离开的前一晚,她依旧半夜起身为丈夫盖上被子,怕他着凉。但是就在这一晚,她却再也没有醒过来,永远的睡了过去。

多年相依为命的妻子离开人世,让朱彦夫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他不吃不喝的守在妻子床前,期盼着妻子能够醒过来。但是这一切,他知道都是徒劳。

为了让妻子安心的离开,朱彦夫努力振作,并选择自己为妻子披麻戴孝。虽然有很多人劝说朱彦夫,丈夫为自己的妻子披麻戴孝不合礼数,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如果没有陈希永就没有现在的朱彦夫。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给朱彦夫的颁奖辞里这样写道“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止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这一生,朱彦夫从来没有被残缺的躯壳所限制,他在困境中崛起,带领村民在贫穷中突围。他顽强拼搏的精神就如海上灯塔一般,指引着更多人勇敢前行。

生命只有一次,而朱彦夫却把自己生命活的精彩万分。面对残缺的四肢,面对失明的左眼和模糊的右眼,他依旧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并且在自己家乡中绘出美丽的画卷。

文章就此结束,麻烦您点一下旁边的“关注”,您可以随时讨论,提出意见,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披麻戴孝   姑父   志愿军   医务人员   左眼   手脚   村民   护士   丈夫   妻子   女儿   身体   条件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