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配得上仁宗称号吗?李时勉的一道奏折,揭露朱高炽真实面目

在阅读此文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历史开讲#

永乐二十二年年,永乐大帝—朱棣病逝于北伐途中,享年六十四岁,同年皇太子朱高炽登基为帝,为明仁宗。

与铁血无情征战四方的朱棣不同,朱高炽的性格可以用软弱来形容,甚至在早期时朱棣一度想要废掉他,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毕竟在朱棣心中,神勇无双的朱高煦才更像他。

而性格仁厚的朱高炽只是因为明朝立嫡立长的制度,才得以继承储君之位。这一点朱棣明白,朱高炽更加明白,为了不让父亲废掉他,朱高炽只得多处隐忍,哪怕弟弟朱高煦多次造反,多次借机欺压他,他也只能默默咽下苦楚,继续扮演那个人畜无害的太子。

天生肥胖、伴有腿疾、甚至因为呼吸道疾病连生活需要他人协助,这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真实写照,外表是光鲜亮丽的储君,实则内部处境还不如藩王。

作为储君,作为未来的掌权者,朱高炽的心思是敏感的,他既能感受到旁人对他的尊敬,又能感受到他们背地里的蔑视与嘲笑,但是相比于两位弟弟对他位置的虎视眈眈,朱高炽的心中只剩下忍受,只有当上帝皇才可以改写自己的命运,改变他人的看法。

在这长久的欺压下,朱高炽并没有爆发,甚至在登上皇位后,对父亲所宠爱的朱高煦依旧厚爱无比,那么他内心的压抑都埋葬在哪里?又或者说朱高炽真的认清现实,理解了世人对他的看法?

永乐二十二年,登基的朱高炽苦尽甘来,多年储君之位终于熬出头,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还没有过多久,在上位十个月后,朱高炽便暴毙身亡,皇位落在了朱瞻基头上。

比起他软弱无能的父亲,朱瞻基显然更有思想和手段,在汉王朱高煦多次造反后,终于忍无可忍的朱瞻基将其贬为庶民,囚禁于逍遥城内。然而尚且没从朱高炽身上缓过来的朱高煦,一厢情愿的认为朱瞻基不敢动他,于是恶从胆边生的朱高煦伸脚绊倒了当今天子,最终,朱高煦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还牵连一众族人,成为明朝历史被第一位被株连九族的皇室宗亲。

回到朱高炽本身,虽然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时间,但是朱高炽的功绩却不容小觑,为了扭转他父亲强硬的治国政策,朱高炽所采用的措施可以用激烈来形容。

朱棣的皇位可以说是不正当的,是篡取朱允炆江山,以藩王身份谋反而来的,在登上皇位后,为了改写皇位的正统性,朱棣特意选择用明太宗作为庙号,寓意为像李世民一样的第二位开国皇帝。可惜的是,后世不孝的嘉靖帝同样为了自我正统,以及将自己父亲放进太庙,选择把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成不伦不类的成祖。

在刚一造反起兵直逼皇宫后,朱棣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找到朱允炆位置,而后将其快速铲除扫平登位障碍。然而朱棣失算了,他所率领的将士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阻隔在宫墙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火烧尽才敢进入,而此刻朱允炆早就不知所踪,因此也成为朱棣的一块心头病。

在恍惚间,朱棣看见朱元璋对他的指责,还有蓬头垢面的朱允炆对他的质问,因此一日没找到朱允炆尸体,朱棣一日心头难安,这些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被朱棣发泄到建文时期的旧臣身上。

在这一点上,朱高炽与朱棣不同,宅心仁厚的朱高炽并不支持朱棣的做法,因此等到朱高炽真正掌权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赦免那些无辜的建文旧臣,缓和朝廷与他们的矛盾。

而且在早年时期,为了找到朱允炆到底在哪,在搜寻完国内无果后,不死心的朱棣又派遣太监郑和六次下西洋,表面是为了传播明朝文化,实则是为了打探朱允炆下落。

而对于这样一个兴师动众的做法,朱高炽在赦免完建文旧臣后,就立马终止郑和下西洋,收回命令,以及对朱允炆的追杀。除此之外,对于迁都政策,朱高炽也是保持不太认可的态度。

虽然在朱棣谋反时,为了防止朱允炆率领偷袭本营,长子朱高炽被朱棣特意留在北平,而这日后也被发展成为明朝的都城。但是朱高炽并不喜欢北平,因为他曾在南京做过监国太子,相比于朱棣为他选定的北平,朱高炽更喜欢曾经熟悉的南京,于是在朱高炽的着手准备下,计划重新将都城迁回南京。

并且,在朱高炽看来,朱棣的数次北伐更多的是穷兵黔武,在征服蒙古各部后的北征,已经失去讨伐的意义,只剩下朱棣大张旗鼓消耗国力宣扬大明王朝的表面动作,而非真正需要开疆拓土。

然而就在朱高炽打算推翻朱棣那一套政策,重新开创新法时,他的身体却率先一步病倒,使他彻底断绝这个希望。公元1425年,四十八岁的朱高炽病逝在皇宫内,在位时间仅仅只有十个月。

回望中国历代皇帝,皇帝的死法各不相同,有的寿终正寝,有的操劳过度,有的自缢身亡,还有有的皇帝高估自我,活生生被大鼎砸死,又或是淹死茅坑等各种另类死法。

而关于朱高炽的死,不管是《明仁宗实录》又或者是《明史》,竟然都对其只字不提,只知道朱高炽的死并非是正常死亡,而是暴毙,这令人十分疑惑。

不过在这些历史记载中,却有一条关于朱高炽的奏折,让人不禁联想万分。在朱高炽上位后,李时勉曾经对朱高炽上过一封奏折,大致意思为让朱高炽保重身体,切莫沉迷美色。

在被当众宣读奏折后,性格仁厚的朱高炽一反常态,暴怒的朱高炽当即下令鞭打李时勉,活生生打断他三根肋骨才肯罢休。

那么这其中又是为何?难道说李时勉的奏折戳到朱高炽痛点?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毕竟李时勉的奏折表面为保重身体,实则嘲讽朱高炽那方面的问题,应当节制身体,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朱高炽的震怒确实合情合理。

而且对于李时勉的当众宣读,朱高炽一直记到临终前,都还在念叨此事,可见李时勉所说的确实可能是真事。

历史上的明仁宗是明君,是不可多得的宅心仁厚的君主,但是仅仅十个月的时间,又能看出些什么不一样的?朱高炽的大部分监国或者执政生活,几乎都在他的太子时期,是朱棣尚且在世的永乐时期,哪怕朱高炽心中有什么想法,也只能遵从朱棣的意见,当大家心中的仁厚太子。

朱棣的政策是残酷的,他的残酷不止针对敌人,更针对朱高炽以及他的两个弟弟,而继承朱棣个性的朱高煦与朱高燧在一定程度上,对朱高炽的伤害并不比朱棣少。长久处在压抑下的朱高炽,为了储君的位置只得被迫隐忍,一直隐忍到朱棣去世,掌权的朱高炽才渐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付之行动。

而在接触到享乐时,被长期压迫的朱高炽仿佛无人束缚与约制的弹簧一般,开始追求醉生梦死的生活。不过此时的朱高炽并没有忘记他的理念,他的心中一直存在仁政,一边是沉浸情色,一边是勤政为民,朱高炽处在了平衡的中央。

在长久以往下,朱高炽的身体出现崩溃,最终横死在宫内。

而除了这一点原因外,还有一点关于朱瞻基的也不得不让人思考。公元1425年三月,朱瞻基被朱高炽派遣到皇陵,然而一直到四月十四日,延误时间的朱瞻基不仅没有前往凤阳,反而脱离路线直奔南京。

同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病逝,而可疑的是,在五月十三日,此时朱高炽虽然身体不适但是尚且没有驾崩时,朱瞻基所在的南京城却传出朱高炽病逝的消息,这该归功于朱瞻基的未卜先知,还是说朱高炽的去世是由朱瞻基一手主导而成,只为了早日登上皇位。

毕竟身在帝王家,骨头亲情早已被抛之脑后,剩下的只有对权势的渴望,杀父杀兄的例子比比皆是,纵使如明君李世民,也逃不过对权势的渴望。明朝的朱棣更是生动的例子,明君不等于他们不渴望权利,一个开创贞观之治,一个开创永乐盛世,历代帝皇中能与他们比肩的屈指可数,但是不能否认他们的皇位均是通过兵变而得。

那么朱瞻基是否也是如此?公然忤逆圣旨在北京城内出谋划策,而后等朱高炽驾崩后,远在南京的朱瞻基恰好摆脱嫌疑,名正言顺登基为帝。

不过这仅仅是猜测,首先朱瞻基一旦动手,必然会有传言,并且朱瞻基储君之位时间不长,按照朱高炽的身体,没有理由对他动手落人口舌。

不管如何,朱高炽的去世是可惜的,可能真的如果李时勉所说那样,沉迷酒色掏空身体而亡,但是朱高炽在位期间所做的功绩是不可否定的,朱棣能成功上位,朱高炽功不可没。

在建文元年,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对朱允炆发动靖难之役,骁勇善战的朱高煦跟随他南征北战,而腿脚不便的朱高炽则留守北平。而不出朱棣所料,朱允炆军队果然绕开朱棣大军,直逼北平。

而此刻镇守北平的朱高炽手中没有精兵,没有良将,只有朱棣留给他的老弱病残。但是朱高炽知道,他不能慌,他的身后是数万信任他的将士与大臣。在朱高炽的引领下,城内情绪慢慢缓和下来,并且扭转战局凭借自身守住北平,解决朱棣的后顾之忧。

也正是这场战役,让朱高炽在朝中有了支持他的声音,尽管他不如朱高煦一般神勇无双,甚至因为脚疾多次受人蔑视,但是朱高炽的临危不乱,他的冷静处理,彻底改写众人对他的印象。

不过不管结局如何,谁都逃不过白骨的命运,明君也好,昏君也罢,朱高炽在历史遗留的政绩,足以盖过他的不足,尽管在位仅仅十月,却称得上一声明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奏折   帝皇   北平   明朝   仁厚   皇位   南京   永乐   太子   面目   称号   身体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