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古国-杞国,“杞人忧天”来自这里,杞姓来历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孔子说夏朝的礼仪他能懂会说,但没法找到证据,即使到了杞国也不足以证明了。虽然说得是随着年代久远,连杞国也没法证明夏朝的礼仪了,但从中透露出一个信息,春秋杞国是夏朝的延续,就像宋国是商朝的延续一样。关于杞国的起源,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司马迁说,杞国是夏后氏封国,殷商时或封或绝,直到周初武王克商后,找到一个叫东楼公的大禹后裔,将他封于杞国故地,用以祭祀先祖夏后氏。那么杞国的地理位置在哪?《太平寰宇记》记载:“雍邱故城,今县城是也,春秋时杞国城也。”雍邱,即现在的河南杞县,《史记·陈杞世家》索隐认为,周封杞国在雍丘,春秋时,杞国为宋所迫而东迁。说明春秋以前,杞国一直在河南杞县。

“杞”的甲骨文是由“木”和“己”组成的,虽然很难理解其造字本义,但通常认为这个“杞”字便是指杞树。杞树是一种多枝状茄科落叶小灌木,嫩叶可作蔬菜,结椭圆形红色小果实,我们都称它为“枸杞子”,有补肝肾明眼目之功效。杞树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较高,浑身是宝,果实不但可当水果吃,用以招待宾客,解渴或治病,还可以用来酿酒,据说至少在西周时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人工栽培杞树了。《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杞树,《诗经》里对杞树的歌咏更是不惜笔墨,甚至将枸杞比喻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可见古人对杞树的价值观的认同。远古杞地当是最早培植杞树盛产枸杞子并以此为业的部族,族人们祟拜杞树,并以此为图腾。

杞的甲骨文

杞国虽为夏后氏封国,但在商汤取代夏朝后,杞国仍然存在,虽然不清楚一开始是怎么样一种性质的存在,臣属或敌对?东汉《大戴礼》记载:“成汤既受天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是说成汤放逐夏桀后,散去他身边的臣子,然后将姒姓族人迁入杞地。看来成汤统一天下后,并未灭亡杞国,而是将夏朝王室姒姓全部集中在杞国,进行统一监视和管辖,其实这跟西周时武王处理殷商后裔的方式如出一辙。当时商汤的都城在(bó今河南商丘),距离杞国不远,方便管辖。但之后处于被监视中的杞国情况却不得而知了,殷墟卜辞中涉及到杞国事迹的为数不少,但是由于卜辞基本出现于商代后期,至于商代前期的杞国历史已不堪了了。

杞伯簋

司马迁在提到殷商时代的杞国时只用了四个字“或封或绝”,就是偶尔被封爵又突然被取消封爵的意思,这可能跟杞国对商王室或叛或服的政治性质有关。商代前期曾发生长达一百多年的“九世之乱”,这期间多有异族诸侯时服时叛,这也是商朝政治中心频频更换的直接原因。杞国原为夏朝封国,商代夏后,虽然侥幸得以继续存在,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商王终究对杞国缺乏信任,那么杞国对商王朝时叛时服也在情理之中,那么“或封或绝”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由此联想到那个著名的笑话: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是一则寓言,既是寓言,肯定是杜撰的,但相较单纯的古人一般不具备像现代人一样凭空杜撰的本领,也没有那个哗众取宠的必要,多半是一种有所依据的合理想象。那古人凭得什么依据呢?或许跟商朝前期的杞国“或封或绝”朝不保夕的尴尬处境有关,杞人担心灭族绝祀,对天意的不可预测,谨小慎微,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杞人对家国兴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亡族灭国意味着什么?当然意味着天蹋地陷,于是杞人将这种亡国之忧代代相传,被传成了后来的杞人忧天。

直到商朝后期,从商武丁开始,杞国应该正式臣服商朝,不过问题是,这个臣服了的杞国到底是原来的杞国还是被商朝重封了的?武丁时期卜辞:“癸巳卜,令登赉杞。”赉(lài),赏赐,这是商武丁命令一个叫“登”的人赏赐杞侯,既有赏赐,定为功劳,杞国已成商王忠诚的伙伴,为商王效忠,并与之关系密切。祖甲(武丁之子)时期卜辞:“王其田,亡灾,在杞。”意思是商王去了杞国田猎,没有遇到什么灾害,可以看出杞国作为商王的田猎场,扮演着替王室贵族狩猎的使命。到了帝乙、帝辛时期,卜辞:“庚寅卜在女香贞,王步于杞,亡灾;壬辰卜,在杞贞,王步于意,亡灾。”商王在一个叫“女香”的地方进行贞卜,商王要去杞地,可有灾祸?商王到了杞地后,又在杞地贞卜,王将去意地,可有灾祸?卜辞:“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商王在杞地巡察后贞问,今日王将返回商都,能否顺利?卜辞:“庚辰卜,行贞:王其步自杞,亡灾?”商王在巡行途中贞问,王将去往杞地,可有灾祸?以上卜辞可以看出,从武丁开始到商朝晚期,几乎每代商王都会前往杞地巡视或田猎,并在那里进行占卜。应该说,杞国至少到武丁时期已彻底臣服于商,并与商保持着密切关系,据说,商武丁还娶了杞国公主作妻子,卜辞中为“妇杞”。

山东潍坊杞国故城遗址

既然商朝后期的杞国没有被改姓重封,那么武王克商后为何还要寻找夏禹后裔来延续杞国国祚呢?原因只有一个,杞国在商末大板荡时期再次反叛或投靠了周国,因与殷商都城较近,故商王直接灭掉了杞国。杞国从夏朝立国,历经商代,到西周重封,一直延续到春秋,命运几经转折,数次都城更迁,从西到东,颠沛流离。关于杞国最后的去向,《太平寰宇记》中说:“(春秋)杞为宋灭。”杞国在东周初为邻近的宋国所迫,才彻底告别杞县,前往山东。春秋中期,杞国与鲁国联姻,并借助鲁国之力灭掉淳于国(前身为姜姓州国,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获得一席安身之地。但当时杞国国土小,加之四邻窥视,生存维艰,所以屡次迁都,今山东新泰、昌乐、安丘都有春秋杞国的踪迹,新泰一带还出土了不少杞国铜器。杞国最后的结局,《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惠王四十四年,楚灭杞。”杞国从夏朝立国,到公元前445年被楚所灭,大约延续了1500年左右。但是察看地图禁不住会有疑问,以上杞国活动地点均在山东以北地区,远在南方的楚国是如何通过鲁国和齐国灭掉杞国的?

文/堰风

殷商古国——先国,最早的先姓,先族的起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都城   史记   卜辞   杞县   夏朝   殷商   商朝   商代   杞人忧天   山东   来历   古国   春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