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为啥一定要除去吴广?司马迁《史记》说出原因,年轻人要牢记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陈胜、吴广“首起义师”,发起反秦暴动。

《史记》中则记载了起义之起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之后,各地武装民众纷纷响应,终推翻秦朝统治。

从大泽乡起义到“自立为王,号为张楚”,陈胜成功了。

陈涉世家》中言:“为王后,客曰:涉之为王沉沉者!”

称王后,陈胜没有了少年时的心气和志向,整日沉迷享乐之中。

谁也没有想到,意气风发的陈胜从起义、称王、建国到兵败,仅用了半年时间。

在这期间,素来在军中深受拥护的吴广,被部将田臧以一道假令诛杀。

之后,吴广首级被献给陈胜。

那么,陈胜真的想杀李广吗?

自强不息志向高远 陈胜韬光养晦终起义

《史记·陈涉世家》有云:“陈涉年少,尝与人拥耕。曾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耕者听见陈胜的言论,纷纷取笑他:“你不过是个佣耕,哪里来的富贵荣华?”

陈胜则说出了燕雀与鸿鹄之志相对比的传世名言。

陈胜从小到大就是放牛娃,长大后又靠佣耕为生。

虽然一直处于社会底层,但陈胜并未怨天尤人,从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对其描写就能看出。

后来,渔阳九百人被屯大泽乡。

会天大雨,若未及时赶到,按照秦法当斩。

后有史学家分析,虽然秦法十分严苛,但并不会对所有失期的人皆以“斩”处置。

所以,陈胜此举更可能视作发动起义的一种策略。

陈胜凭借对当前局势的分析,成功说服了吴广,并得到了吴广的支持。

基于此,陈胜与吴广谋曰:“既然横竖都要死,倒不如奋起反抗拼一把!”

当大多数人或消极应对,或随波逐流,或准备亡命天涯之时,陈胜突然发现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时机居然来了!

于是,陈胜和吴广以失期作为契机,谎称是项燕、公子扶苏领导的队伍,争取更多人支持。

为了迎合贫苦百姓的心理,陈胜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尉果笞广,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最后,陈胜和吴广用激将法杀死两名军官。

此举可谓一箭双雕,既激发了士卒对大秦的仇恨,又扫清了眼前障碍。

随后,陈胜将自己封为陈将军,吴广则被命为都尉。

起义军先攻大泽乡,然后攻蕲。

陈胜可谓充分利用人性,将众人拉到自己船上。

秦朝的暴政统治深入广泛,所以当时的农民战争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各地农民都对赋税徭役、残酷刑罚感同身受,所谓“人与人为怨,家与之为仇”。

在陈胜和吴广的带动下,各地起义军可谓不断响应。

反对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力量,除了农民以外,还有地主、知识分子和六国旧贵族等。

此外,还有少部分少数民族也加入了反秦斗争。

其实,陈胜在起义初期就想称王。

但是,碍于当时条件不成熟,陈胜便以大局为重,沉下心来。

当陈县被攻克之后,陈胜的威信力可谓达到顶峰。

再加上他称王的意愿愈加强烈,便借他人之口,最终登上王位。

吴广被任命假王 田臧借陈胜之命除之

称王之后,陈胜立即调兵遣将,向秦军发起进攻。

随后,他任命吴广为假王。

当时,荥阳一直久攻不下,陈胜命令吴广率大军取荥阳。

随后,武臣等人被派往赵国的辖地。

如果陈胜能知晓几人在外自立门户称王,是不是就不会让他们结队而行了?

然后,陈胜再派邓宗攻占九江郡。

在陈胜看来,周文懂兵法又擅长带兵,遂委任其为将军,领兵西取大秦之咸阳。

《陈涉世家》记载:“周文西击秦,卒数十万,车数千乘。”

没想到周文被章邯的军队打得溃如蚁穴,最后周文战败自刎。

吴广率军从陈地出发后,一路来到荥阳。

当时,吴广和田臧屯兵于荥阳城下,准备伺机攻取之。

这时候,田臧与吴广因意见不合产生矛盾。

田臧遂假借陈胜之命,除掉了吴广。

《史记》中,田臧曾评价吴广“假王骄,不知兵权,更不可与之计。”

司马迁借田臧之口也说出了吴广被杀的真实原因。

都说骄兵必败,这或许也是陈胜借田臧之手除掉吴广之因。

不得不说,田臧也有些过于自信,他留他人驻守荥阳,自己则领兵与章邯激烈交战。

后来,章邯乘胜东进,最终抵达荥阳。

此时,吴广早已经被田臧设计所杀。

章邯则乘着胜利的东风,率军打破田臧军,攻下荥阳,进军至陈。

田臧在除掉吴广之前,曾与他人密谋,在田臧看来,“周章军已破,这是事实。秦兵旦暮至,如今荥阳城久不能被攻下,若秦军至,必大败。”

在田臧看来,如今之计倒不如用较少兵力守荥阳,再用精兵抵抗秦军。

可是,兵权在吴广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田臧便想了了一个计策。

田臧假借陈王之命诛杀吴广。

后来,吴广的首级便出现在陈胜面前。

陈胜见到吴广首级之后,并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令人觉得反常的是,他居然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

从这一点来看,陈胜或许在之前就知晓吴广会被除去一事。

由此可见,陈胜或许早就授意田臧为之。

现在年轻人也有类似通病。

一旦事成之后,常常沾沾自喜。如果失去理智之后,成功带来的荣誉往往会致人与毁灭。

吴广在军中一直深受军士拥护,被立为假王,虽未正式受封但暂时代理王事。

后来,吴广在起义时遭到亲信的背叛。

武臣、张耳和陈余等人皆是吴广亲自任命。

三人自立为“赵”,武臣则被其他两人推举为“赵王”。

其实,陈胜吴广起义军内部斗争由来已久,也正是因为不断斗争和内耗,使得起义军力量不断被削弱、瓦解,直指崩盘。

起义军意见不合 斗争内耗加速消亡

当起义军攻占陈县之后,三老和各豪杰前来议事。

众人皆认为此时正是陈胜称王的好时机,既能讨伐暴秦,又能恢复楚国之名。

张耳和陈余则表示;“将军缓称王为好。如果早早称王,就会将起义军的弱点早早暴露,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张耳等人不建议陈胜立即称王,毕竟根基不稳,更容易引发各路将军不满情绪。

最重要的是,所谓“张楚”有复辟诸侯国之意。

总之,起义军内部因为称王之事产生了第一次意见分歧。

如果说第一次意见分歧是温和且浅显的,那么到了后面矛盾和冲突日渐激烈。

当时,陈胜刚刚称王,起义军首领之一秦嘉不受命,还自立门户成为了大司马。

虽然秦嘉被王命除掉了,但仍为之后的起义军首领开了个“头”。

此时的陈胜还处于被动地位,实力还不足以制约各路割据势力。

最重要的是,因为他过早称王,过早地显露出起义军的矛盾。

从起义军的构成来看,带有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色彩。

在起义之初,这种理念能够极大凝聚力量。

但是,随着起义军的发展,如果口号依然不改变的话,会引发很多问题。

就以吴广被杀为例。

张耳、陈余等人虽然被陈胜封为校尉,但对封赏十分不满。

最主要的是,陈胜曾经拒绝过他们的建议。

所以,张耳和陈余极力鼓动武臣自立门户,武臣被说动之后,自称赵王,并封张耳和陈余分别为大将军、右丞相。

当时,周文西取咸阳,武臣听信张耳和陈余之言拒不出兵援助。

不仅如此,武臣还在不断拓展自己势力。

有了前车之鉴,田臧也开始动了歪心思,最终假借陈王的名义将最高将领吴广杀害。

随后,章邯全面展开反扑。

驻守北方的起义军为了保存实力,大都消极避战,最后大肆残杀。

其实,当吴广和周文两路大军战败之后,陈县的形势已经相当危机了。

可以说,陈县已经完全暴露在秦军的势力范围内。

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因为内部矛盾、斗争,更加速了瓦解。

之后,章邯“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

真圣职还是假旨意 田臧假借之命是真是假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之后,态度渐渐有了变化。

此时,他身上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

有人认为,陈胜拥有权力和地位之后,与吴广的矛盾越来越深。

与其说田臧假借陈胜之命,不如说田臧是受陈胜指派田臧除吴广。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陈胜听见与自己过命的好兄弟被杀,非但没有暴跳如雷,反而给田臧加官进爵,一切都不符合常理。

尤其是陈胜称王之后,开始贪图享乐,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志向和气度。

吴广也是过于自信自己和陈胜的交情,他万万没想到陈胜会向他动手,最终丢了性命。

陈胜曾说过:“苟富贵,无相忘”,不知道他诛杀好兄弟时,有没有想起曾经说过的话。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行走在成功的路上,骄傲仍然是令人失意,甚至像吴广一样丧命的毒箭。

适当的藏拙能够收敛锋芒,也能让才华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回看吴广从顶峰到跌落,也给年轻人予以提醒:凡事不要过分骄傲,时刻保持谦卑才能走得更远。

如果说《陈涉世家》前半部分充满着志向和野心,那么后半部分则充斥着背叛、斗争和愚昧。

虽然陈胜有鸿鹄之志,但在军事指挥方面依然欠缺。

风水先生周文率军灭秦,军队没有战斗力不说,战场上更是一盘散沙。

也正是陈王的决定,让起义军的气势由盛转衰。

陈胜派去平定北方的起义军,也相继自立门户称王,更让他陷入必败之中。

更令人疑惑的是,陈胜还巧用心机除掉一同起义的吴广。

到最后,他身边也只剩下趋炎附势的小人和各种投机分子,而他自己也最终死于跟在身边的车夫手里。

如果说陈胜有野心起义,却没有才能管理将才,更轻信谗言,最终失了人心。

司马迁虽然肯定陈胜起义之名,却也给后世以警醒:集中精力干大事,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迎刃而解。

逆天而行不断内斗,指挥陷入必败之局。

参考文献

《史记·陈涉世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史记   陈胜吴广   荥阳   富贵   起义军   首级   志向   将军   矛盾   年轻人   原因   意见   陈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