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怎样修建大金字塔?

到底谁在修筑金字塔


从理论上说,古埃及人完全有能力设计并建造出充满各种奇妙细节的胡夫金字塔,但后世还是不断涌现出质疑之声,原因倒也简单,那就是胡夫金字塔实在太大了。据推算,整座金字塔使用大约230万块巨石,总质量可达约590万吨,平均每块石头都重达2.5吨,最大的可达160吨,如果用现代火车运输,约需要60万节车皮,而如果将该金字塔石头凿碎铺成一条3米宽的渣石路,其长度可绕地球一周。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古王国时期的埃及人力物力承担得起吗?


最早讲述胡夫金字塔建造史的是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他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相对于后世其他学者距埃及古王国最近,还亲自去过埃及,一路沿着尼罗河南上(尼罗河与我国多数河流流向相反)到过阿斯旺,因而他在《历史》(Histories)一书中的讲述就成了胡夫金字塔建造的传统权威材料。他提到,齐奥普斯(即胡夫)当政后,就“强迫全体人民为他劳作。他命令一些人从阿拉伯山脉中的采石场把石块运到尼罗河岸边;另一些人的任务就是接过这些石块,将他们装上船运过河区,再把它们送到称为利比亚的山区。他们常年都保持有10万人在劳作,每10万人劳作满3个月,就被另外的10万人替代”。

希罗多德认为,“金字塔本身建造用了20年时间。”除此之外,埃及人还被迫修了一条运送石块的道路,并且开挖一条围绕金字塔的运河以输送建材,光附属工作又差不多花10年时间。在讲述了耗费的人力后,希罗多德又提到,光修建胡夫金字塔的劳作者所消耗的萝卜、葱、蒜,就花费1600塔连特的银子,可见耗资之巨。胡夫苦役国民为其修筑金字塔的说法在后世成为主流。大多数人认为,第四王朝诸王大约是强迫奴隶日夜不停劳作,才使得这些宏伟建筑得以出现。


约1955年,电影《金字塔》在埃及取景时,当地临时演员在片场再现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1988年,考古学家发现“胡夫工程处”(Gerget Khufu),才大体弄清金字塔具体施工之谜。在哈夫拉金字塔以西,考古学家发现一道原本高10米,厚12米的“乌鸦墙”将神圣的金字塔世界同世俗隔绝开来,而一个繁华热闹的活人集市便存在于该道乌鸦墙之后。通过勘探,工作人员发现它正是多年来埃及学家一直在寻找的金字塔建筑工人的工棚遗址。


从遗址来看,有上千名工人常年在此服役劳作,平时就在公社般的集体食堂中就餐,吃得似乎也并不坏,至少有肉、鱼甚至还有啤酒,主食是用小麦和大麦混合发酵而成的烤制面包,而且人们通过释读此地600余座劳工坟墓铭文还发现,当年从事建筑的工人显然有分工,有专业的“石匠监管员”“制图工主任”,而且居住在工程处的可不仅仅只是建筑工人,还有从事纺织、做面包、制陶、木匠之类的衍生产业从事者,甚至还有一位名为佩特狄(Peteti)的艺术家,此君为保护自己死后安宁,还为自己写下颇有趣味的诅咒语:“所有人听着!你们中谁胆敢进入此墓或是对此有所破坏,哈索尔的祭司就将惩罚你两次,打死你……被鳄鱼、河马和狮子吃掉!”而另一位纺织女工涅弗赫特佩丝(Neferhetpes)就现实多了,要求后人给自己14种面包和蛋糕当作祭奠……


从工人的涂鸦、新发现的纸莎草纸来看,应征而来的临时工大多从事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粗活,他们被分成40人一组(Zau),每组又分4个小队,每个小队都有一名“十人监督员”,主要工作就是将金字塔南面(今天所谓的中央场)开采的石块运到工地上。这些石头是一种特殊的石灰岩,里面带有史前海洋生物的化石。用于在金字塔外层的白色石灰石产自吉萨高原东南方向约10千米的图拉采石场。工匠在那里开采石头,通过尼罗河用船运输。金字塔中所使用的大型花岗岩则稍微麻烦点,需要从更南方的阿斯旺运来。后世学者对工程量做了一些推算,考虑到胡夫金字塔石材平均为一块2.5吨,8人在三个月内大约能运10块,10万人一个季度便能运12.5万块,20年差不多为250万块,同胡夫金字塔所使用总计约230万块石材大体吻合,也算符合希罗多德所言金字塔本身修了20年的记载。


人类工程所创造的奇观


经过考古发掘、现场实验和铭文释读,现代埃及学者已经大体了解金字塔建造的全过程。对此人们无需惊讶,整个金字塔工程同千年后现代土木工程施工大同小异,依然会历经规划设计、核算工作量、选址进行等步骤。


铭文显示,在决策动工前,国王会和自己宠信的设计师进行最初的探讨,甚至可能会召开多场“甲乙方碰头会”,证据来自第五王朝的宫廷建筑师塞涅德耶米(Senedjemib),他给后人留下一份文献,其中引用了当时国王杰德卡拉·伊塞西(Djedekare-Isesi)的一段话,内容正是对建筑师负责修建的院落样式严格遵照“御前碰头会”所定下的方案表示赞扬。


当金字塔设计图和模型确定后,施工人员就可以大体估算出工程规模,主要就是石料的用量。这部分工作主要由技术人员和书吏来掌控,从铭文来看,大约是技术人员在前方负责具体施工,而书吏则负责计算出建筑所需石块,同时在工程中测算倾角或根据已知倾角和地基推算金字塔所能达到的高度,然后根据他们的计算结果就可以通知技术人员和监工每天应该开采石块数量,同时统计每日采了多少石块,进而掌控整体工程进度。


1905年,埃及马萨拉采石场,这里曾为胡夫金字塔提供石料。据推算,整座胡夫金字塔使用了大约230万块巨石,总质量可达约590万吨,平均每块石头重达2.5吨,最大的可达60吨,工匠们会在吉萨高原附近的采石场开采石头,通过尼罗河,用船运输


现代学者推测,古代埃及人处理搭建金字塔内部石块方法比较简单,大约就是天然石面上敲打出凹槽插入木楔,然后用水浸泡木楔使其膨胀,从而崩裂石面,获得大块石料,然后加工成石块,放在木质或泥砖托板上用绳子拽至工地,有可能还会在路上铺上浇过水的细沙——考古工作者在第十二王朝的一位地方长官杰胡提霍特(Djehutihotep)墓中发现一幅壁画,描绘了一名男子正给巨石托板前沙子浇水的场景。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还将从图拉运来的白色石灰石精雕细琢,加工成纵剖面为直角梯形的石块——今日世人所见石头如阶梯般堆砌的胡夫金字塔并不是当年原貌,只是塔体内部石层,外部原本包裹着精加工过的白色石灰石,它们梯形斜角一侧向外,直角面同里面阶梯接触,让胡夫金字塔每侧都呈现出如镜面一般光滑的白色斜面。


2017年,考古学家找到一处胡夫时期的采石场遗迹,在里面发现一个几乎完成的石块和用于切割的工具:添加了砷的铜凿、木槌、绳索和石器。他们找来专业石匠进行实验,用复制工具切割出大金字塔所使用的石块。结果4个工人每人每天6小时工作,花了4天时间完成石块的雕琢。据学者推算,4000名专业石匠即可在胡夫在位的23年内生产出完成大金字塔所需所有石块。


可惜的是,今天人们在胡夫金字塔上几乎没有找到带有标记的石块,极有可能是因为承载这些信息的外层石块遗失殆尽。公元13世纪,一场大地震使得这层外包石块崩塌,到1356年,统治埃及的巴赫里王朝苏丹巴德尔丁·哈桑(Badr ad-Din Hasan)将不少外包石块拿去建造开罗的清真寺和堡垒,而残余外包石块则不断崩塌下落,最终消失殆尽,只剩金字塔下半部分偶有残存,但不管是用于开罗建筑还是残留在金字塔底部的外包石块,人们还尚未找到有关金字塔兴建的铭文。


外包石块暗示的可能建筑法


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一直不太清楚古埃及人到底是如何将又多又重又大的石块运往高处,堆砌成硕大无比的金字塔。希罗多德曾透露古埃及人是用许多层杠杆一层层将石块运上去,或是用一个可移动杠杆将石块一层层吊上去,而现代主流看法是认为埃及人使用叠土法,即在金字塔四周都筑起某一高度的斜坡土山,然后将石材运到同一高度上修建,也有人提出古埃及人是在一个斜面上堆砌其梯形土山,或是围绕金字塔修筑螺旋状倾斜路面施工,不过都没有形成定论。


之字形斜坡(左)、直线改良形斜坡(中)、螺旋形斜坡(右)建造法示意图。古埃及人如何将又多又重又大的石块运往高处?有学者提出,他们可能是围绕金字塔修筑螺旋状倾斜路面施工


然而若是考虑外包石块层存在的话,人们似乎能从工程学的角度找到一种极有可能的金字塔营建法。


埃及,胡夫金字塔北侧基座残留的外包石块


从照片上人们可以看到,裸露在外的胡夫金字塔内层石块只是大约平齐,只有在嵌入外包石块之后才会变得平整——金字塔北侧底部的外包石遗迹也能验证此点。据此有工程专家提出,要达成如此效果,最有可能也是最经济的施工方法,应该是雕琢一批角度统一的外包石块,施工时找齐外包石块的梯形斜面,然后自外而内填充石料。否则,工匠要根据并不平整的内部一块块地加工出与之配合得严丝合缝的外包石块,即便是在人工智能发达的今天也不可能做到,何况4600多年前的埃及古王国时期?


事实上,在胡夫金字塔的东北棱角大约80米高处有一个大缺口,里面有个空洞可以看到金字塔内部结构,在此人们的确能看到其内部存在较为齐整的粗料石堆积层和乱七八糟小毛石并存的情况。或许这也能从侧面证明,古埃及人修建胡夫金字塔时有可能采用的正是此种施工方式。


话说回来,虽然摆脱了使用奴工的嫌疑,整体工程量也可能比原来人们估计的要小,但胡夫金字塔工程的艰辛程度依然不容否认。考古学家对工程处的坟墓进行发掘,发现营造金字塔还是给常驻的专业工程人员身体带来严重损害,几乎人人都有关节炎。有人脊椎曾受过挤压或是有着扭曲的痕迹,有些遗体则透露出主人曾遭遇骨折,而另一些不幸者则接受过截肢手术,尽管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可治愈骨折和成功截肢无疑是巨大的医学成就,然而这一事实本身还是在提醒后人,修筑金字塔绝对是一件危险而又艰苦的工作。


完成金字塔背后的官僚团队


后世学者一般认为,胡夫诸王在位时期,埃及总人口大约在150万左右,换言之,到了泛滥季节,全国人口的大约十五分之一都在金字塔工地上,对4600多年前的第四王朝来说,光要完成如此多人员管理、物资调配,其工作压力非同一般,非得有一个运作娴熟的官僚机构不可。

事实上,现代埃及学者通过释读铭文以及考古发掘,已经大致知道古王国时期埃及政府的架构和运作。简单来说,彼时的埃及大体可分为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两部分,中央行政机构一般被划分为国库、农业和劳工部门,对应的负责人官衔分别是“国库监管者”“粮仓监管者”和“劳工监管者”,地方政府被称为“诺姆”(Nomos),长官则为“诺姆长”。到古王国末期时,上埃及有22个诺姆,下埃及则有20个。


中央管理机构最高首脑自然是国王——被尊称为“法老”还要迟到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时期。他对各地各级行政官员有着绝对任命权,在他之下的首席大臣就是维齐尔(Vizier),大约是负责国家事务并监督政府各部门运作,可能还负责司法,在他之下便是“国库监管者”“粮仓监管者”和“劳工监管者”。


顾名思义,“劳工监管者”负责组织和监管王室工程和所有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征召泛滥季修金字塔民工、管理工程处的工程队理所当然为其职责;“国库监管者”或曰“白房子监管者”负责收集进入国库的战略物资和原料,如谷物、油、木、布料、铁等;而农业负责人被称“粮仓监管者”,则带着明显古埃及特色:当时埃及还没有货币,税收和支付都是用粮食,“粮仓”机构因而成为所有农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分,其运作也直接决定了王国政权运行、重大工程实施的成败。正是通过对粮仓资料铭文解读,后世才得以对古王国国力有更直观的认识,进而测算出金字塔修建时的耗费。


从释读铭文来看,古王国时期的埃及有一套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粮仓管理体系。学者统计古王国时期埃及官衔,发现越到后期同粮仓相关的官衔就出现的越多,刚开始只有“粮仓监管者”和“双粮仓监管者”,可能分别为地方和中央粮仓负责人,后来就出现“粮仓书吏”“监管者”“巡视员”“主管”,更后来“书吏”又衍生出“书吏主管”“书吏巡视员”“王室书吏”等头衔。

在一些壁画中,人们还能看到负责谷物出纳时测定重量和品质的“粮仓助理”以及“粮仓测量主管”,而在他们之上还有专门监督管辖他们的“粮食测量之监督者”“王宫粮食测量之监督者”。当然,为了记载财务工作,必然就会有 “(双)粮仓档案书吏”,档案书吏一多,又产生了“(双)粮仓档案书吏之监管者”,而为保证档案存留,政府不得不任命“粮仓档案保管员”,为考察他们的工作,在此之上又设立了“王室粮仓档案书吏的巡视员”……


发达而完善的粮仓管理团队只是整个古王国时期埃及官僚团队中一个典型写照而已,他们官衔越变越多,显然是随着时代发展,相关事务变得更多,职权划分更细的结果,固然说明埃及古王国国力逐渐发展,统治国家变得更有技术,能够运用的力量更为强大,以此角度言之,修建出胡夫金字塔虽让人震惊,但终究还是一件未超出国家能力范畴的人造奇观伟业。然而,随着古王国官僚机构越来越复杂,管理官衔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复杂,后人就应该猜想到,压在所有埃及劳动者身上的负枙恐怕也就越来越沉重。古埃及自从三大金字塔之后就不再兴建同样规模的金字塔,恐怕也是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必然结果吧!



参考文献: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梁娜《古王国时期埃及粮仓的行政管理研究》;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编著《最初的法老》;

今兹行善《完整揭开埃及金字塔千古之谜》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金字塔   书吏   王朝   埃及   王国   铭文   粮仓   石块   外包   时期   埃及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