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有感:没有制约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三)

皇权与相权相互牵制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冶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皇帝要实现统治,必须要设置官员来协助他治理。君权与臣权的理想状态是“君逸臣劳”,“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君主垂拱而治,宰相助理万机”,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但现实中,更多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和矛盾。究其根源,相权会限制皇权,皇权有摆脱相权制约的倾向。

宰相起源于春秋,原为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秦始皇统一天下,在中央始设丞相。丞相总领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就是国家“二把手”。最高统治权就那么多,丞相权力大了,皇权就相对小了,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为了独断专行,均会削弱相权。历史上明君是稀缺产品,庸君、昏君、暴君居多,如果臣强主弱、权臣当道,丞相就是事实上的皇帝,就会在皇帝旁边另立“中央”,就有可能会发生曹操和司马懿家族的抢班夺权。

需要丞相,但又不能不防着丞相。为了制衡丞相,皇帝逐步将一人丞相变为多人丞相,并政务中心转移到内廷或者大力扶持皇后家族,让后权、宦权、相权相互制衡。丞相制度最终以相权的削弱和君权的增长而结束。

丞相存废都有道理,核心是权力分配问题,关键在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不管任何一方过于集权,对国家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只有双方均衡和谐,才能让国家更加稳定。

黄宗羲对丞相制度有深刻的认识,他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有明之无善政,自皇帝罢丞相始也。”这是因为:第一,“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彼此是平等的。“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在舆为下”,还多少保持着主客的关系。现在罢除了宰相,就再没有人能与天子匹敌了。这样,天子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奴视臣僚,更加专断独行,为所欲为。第二,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的规定,天子传子,但“天子之子不皆贤”。在这种情况下,幸赖宰相传贤而不传子,“足相补救”。可是在罢除宰相之后,“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样,势必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第三,废除宰相后设立的内阁大学士,其职责只是备顾问以及根据皇帝的意旨批答章奏,内阁没有僚属,没有力事机构,其事权很轻,根本不能与昔日的宰相相提并论,内阁既无实权,而天子又不能或不愿处理政事,于是就依靠一群凶残的宫奴来进行统治,这就出现了明代为害至深且巨的宦官专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万机   之子   君权   皇权   资治通鉴   丞相   内阁   宰相   天子   腐败   皇帝   权力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