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打了百年战争,为何国库如此充足?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历经十二个皇帝,共有296年的历史。

纵观清朝历史,共发生过 424 场大小战争,合计 1729 场战斗,其中有 1648 场战斗发生在中国境内。但是财政收入却比之前的明朝要多很多,而且国库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盈余状态。

清朝打了百年战争,为何国库如此充足?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

清朝的百年战争

从1644年满清入关到1755年乾隆平定噶尔丹的一百多年里,清朝历经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在进行国家统一和开阔疆土的过程中,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在清朝初期,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统称为“三藩”。

他们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镇守在云南、广州和福建等地,并逐渐形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对清王朝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消解这一巨大威胁,康熙十二年八月,清王朝下令撤掉三藩,吴三桂不满清王朝的做法,随即发生叛乱,先后夺去了贵州、湖南和四川。

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相继举兵响应吴三桂,这场战乱越来越严重,对清王朝统治的稳定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帝力排众议,拒绝和谈,紧急部署,准备出兵。清王朝和三藩的战争历经了八年,一直到康熙二十年,清王朝才彻底平定了三藩。

平定三番的战役对清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清朝建立之初,盘踞在我国新疆地区的准噶尔势力对清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了消解这个威胁,清朝从1690年开始到1757年结束,用了足足67年。

清朝历经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通过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安定西藏之战等一系列战役才平定了噶尔丹。

在平定噶尔丹的过程中,清朝三朝皇帝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国家也遭遇了很多次战争。

明代和清代初期,天山南路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世居之地,称为“回部”,大、小和卓是回部的将领。

清朝平定准噶尔之后,将军队主力撤回内地,留了小部分的兵力驻守在天山北路,后来大小和卓走上了反清自立之路,并迅速占领了库车、拜城以南以及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大部分地区。

1758年正月,乾隆开始着手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经过收复库车,叶尔羌之疫和呼儿满等一系列战役后,天山南路与1959年闰六月十八日全部被清军收复,但大小和卓逃走了。

为了追杀大小和卓,紧接着又发生了“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这是平定大小和卓的最后一战。

后来,大小和卓逃到了巴达克山,被巴达克山的掌权者素勒坦沙杀死,并将尸体送给了清王朝,大小和卓彻底被平定。

在战争的过程中,清朝一直提倡精简士兵,而不会大量养士兵,所以战争并没有给清王朝造成压力。

而且,清朝在开拓疆土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异族的财富,这些财富让清朝的国库更充足了。

清朝的财政管理

清朝历经百年战争还能保持国库充足,有很大一方面原因是财政管理制度。

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的要求,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进行了一系列财政制度的调整,首先是赋税制度的重建与改革。

清军进入中原后,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经济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再加上军事上不同势力之间的割据混乱,清政府的政治统治几乎处于瘫痪的边缘。

清政府作为少数民族,想要获得全国范围内的认可,完成国家的统一,面临着很多困难。

在此基础上,清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要想完成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稳固,除了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要建立起完整的政治经济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控全局。

赋税收入作为封建王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赋税制度的重建与改革在统治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事关重要。

在清朝建立初期,财政收入包括田赋、盐课、关税、杂赋、捐纳和报销等,支出则为皇室经费,俸禄和兵饷等多个方面。

统治者颁布并实行了“废除明季三饷”政策,并且并采取串票、印簿循环征收粮册等各种票据、簿记方式,以确保田赋征收。同时,针对漕粮、盐课、关税等进行系列整顿与调整。

在这样的条件下,清朝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入关初期才不足一万两银子,到乾隆时期已经发展为每年四五千万两。

在政治统治逐渐稳固和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后,康熙帝颁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这个法令为丁银征收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雍正年间实行的是“摊丁人亩”制度,这是中国古代财税史上第三次重大改革,清朝的赋税法律制度随之完善。

这个制度将田地和人丁赋税的双重标准取消,使得丁银被摊入地亩中进行征收,极大简化了征税手续,百姓的人身依附关系降低,人口激增,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由于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数额基本是固定的,对于一些经常性的固定支出,政府是可以安排的,所以总收入总是大于总支出的,户部存银逐年增加,国库日渐充盈。

其次,清朝统治者还将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区分,由内务府负责皇室财政,户部负责国家财政,中国财政制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清朝中期,财政更多的是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智能,政府在政治上崇尚简易,辟交通、开水利、恤鳏寡、办学校等诸事业,全仗人民自谋自行,社教建设及公营事业也靠着人民自己建设,政府不会给予支持,所以极大地节省了开支。

清朝的财政能力和财政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家财政进行了“节流”,这是清朝国库充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清朝的军事策略

清朝历经百年战争还能保持国库充足,与清朝的军事策略有关,清朝不仅通过策略性的军事行动来节省资源,还有着能和平解决就不开战的思想,避免了很多冲突。

这一点从雍正时期对准噶尔的军事策略就能看出。

康熙五十九年二月,清军顺利抵达拉萨,成功驱除了西藏的准噶尔军队,西藏被纳入了清政府的统治体系,但清朝还没有建立起西藏的治理体系,康熙帝就去世了。

雍正帝接过了这一重大任务,他扶持康济鼐管理西藏事务,企图建立由西藏人治理西藏的管理体系。

但是,准噶尔发生了内讧,并形成两大派系,后来还出现了“阿尔布巴事件”,即前藏贵族阿尔布巴谋杀了康济鼐,引发了西藏内部斗争。

这个事件的发生对整个内陆亚洲边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清朝的准格尔政策。

在发生“阿尔布巴事件”的过程中,雍正帝多次收到了西藏众噶伦内部不和的消息,但是他一直遵守之前与达赖喇嘛之间的约定,无法派官员去监督西藏内部事务,而且当时也没有得力的人去代行管理西藏事务,所以雍正对西藏问题很是担忧。

眼看事态恶化,雍正才决定实行设兵弹压的策略。雍正五年二月,雍正派遣官员进藏监察,并宣读了西藏众噶伦内部各个统治者的职责和任务,但是为时已晚,西藏内战还是爆发了。

之前西藏内乱的消息传到雍正耳中时,雍正首先担心的是准噶尔是否还会插手西藏。

在之前,清朝曾经两次派遣使臣到准格尔议和划界,为了顺利议和,不再发生战争,清朝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和妥协,但是准格尔却得寸进尺,这让雍正很不满,于是他下旨拒绝准格尔使臣前往京城,并将其遣返。

正在雍正帝对准格尔束手无策之际,他听说了西藏众噶伦内斗的消息,这让他更加焦虑,他的内心十分矛盾,他一方面不想通过这战争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又告诉大臣军费钱粮充足,如若要出兵,无需有后顾之忧。

最后,雍正指出清朝与噶尔丹之间吧彼此各守边境,互不侵犯是上策,不爆发冲突,和平相处是雍正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在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后,噶尔丹策零向雍正上书说明父亲去世之事。

雍正回复说,自他继任以来就一直想方设法和噶尔丹划清界限,永世修好,为此他还两次往噶尔丹派遣使臣进行谈判,可是策妄阿拉布坦却一直对清朝进行猜忌,并没有与清朝和平相处的诚心。

而且,雍正还指出最让他不可接受的是,噶尔丹竟然收留了反叛清朝的萝卜藏丹津。

从这里可以看出,雍正想和噶尔丹和平相处的心意还是很诚的,由于噶尔丹方面不诚心,所以才没有达成协议,之后雍正对噶尔丹出兵也是无奈之举。

清朝平定准噶尔的战争历经了三代皇帝,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但期间清朝一直想要和平解决问题,主动派遣使者与准噶尔进行了很多次谈判,避免了一部分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即使在双方交战期间,清朝还是致力于和平谈判,由于未能与噶尔丹达成协议,最后才发动了战争。

清朝在完成统一和进行开拓疆土的过程中,对噶尔丹的军事策略不是个例,而是采取了很多军事策略节省了资源,避免了冲突和战争,这是清朝在百年战争中还能保持国库充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结语

清朝通过战争开拓了疆土,在开拓疆土的过程中进行了“开源”,并且通过财政管理和局势策略控制财政支出,进行“节流”,这就是清朝虽然经历了百年战争,但是国库依然充足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李东明 解 昕:战争对清朝经济的影响———基于工商行会与人口数据的量化分析
  2. 倪玉平:“大分流”视野下清朝财政治理能力再思考
  3. 邓小亚:论清朝前期赋税法律改革
  4. 刘锦:阿尔布巴事件与雍正王朝时期清朝对准噶尔的军事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准格尔   国库   准噶尔   噶尔   清朝   雍正   乾隆   战争   西藏   充足   财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