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驾驭风云政变的女中豪杰

姓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生卒年: 1613-1687年

籍贯:蒙古科尔沁

婚配: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孝庄太后绝对算得上是清初的风云人物。在清朝入关前后那一段极为动荡的历史时期,她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她是一个神奇的女人,在丈夫死去失去屏障之后,忍辱负重,与各种势力周旋,并最终保得母子无恙;她是一个睿智的女人,翻转于政治的风头浪尖,为一个帝国开辟了伟大的基业,并成就了其孙儿“千古一帝”的美名。

01、从草原来到皇宫

17世纪初,明王朝开始衰落,女真族渐渐崛起。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在其死后继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鲜,并于1636年,即明崇祯九年称帝,国号清,建元崇德,定都盛京,与明朝遥相对峙。

孝庄太后本名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其父宰桑是科尔沁部首领,可以说她出身贵族家庭。宰桑非常喜爱这个女儿,在她小时候便开始聘请文人教她识字读书,她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勤奋好学,由于有先生的规范教学,她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与努尔哈赤建立良好的关系,科尔沁部想通过联姻保证自己在草原的地位稳固。于是,宰桑的妹妹哲哲嫁给了皇太极。皇太极与哲哲婚后非常和睦,皇太极极有野心,胸怀抱负,而哲哲生性宽厚,二人生活颇为契合。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哲哲多年来只给皇太极生了3个女儿。哲哲内心感到惭愧,思考良久之后,她决定推荐自己的侄女布木布泰与自己一同服侍皇太极,一来自己能有个伴,二来也能由自家人为皇太极生个儿子。当时有些少数民族,不同的辈分间的通婚并不受到约束所以这个想法是可行的。

当时布木布泰仅十三岁,长得美丽夺目,等布木布泰嫁进来之后,皇太极发现布木布泰不但外貌出众,而且聪明多才,谈吐不俗,不是徒有外表的傻女孩,心中自然更为高兴,对她也益发宠爱。

说起来,皇太极当时整日为逐鹿中原四处征战,自然与布木布泰二人聚少离多,幸而这并没有使二人的感情受到影响。两年过去了,布木布泰终于在为皇太极生下3个女儿之后产下一子,皇太极大喜,为儿子取名福临。此后,皇太极对布木布泰更是宠爱有加,对于二人之间的感情分外珍惜。1636年,即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登基为帝,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

02、心思缜密助子夺帝位

崇德八年(1643年)夏,清军松锦告捷后,国势大涨。踌躇满志的皇太极正策划下一步战略,可惜天不假年,八月九日皇太极暴死于清宁宫,年五十二岁。

由于皇太极去得突然,还没有来得及留下遗嘱交代皇位的继承问题,在繁琐的国葬背后,一场权力角逐悄然展开。在努尔哈赤时期,他规定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并不遵循这规矩,而是由皇帝南面独坐,独自掌控大权。也正是因此,皇帝的称号变得更加具有诱惑力。

当时,有两个人对于皇位的争斗最为激烈,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他已经三十四岁,很早便开始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南征北战,战功卓越,在众皇子中显得异常突出;另一个则是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同样战功卓然,手中兵权又极有分量,实力不容小觑。

如此二人紧张对峙着,而皇太极的兄长礼亲王代善则在一旁观望,一时之间分不清该支持哪一方。布木布泰深深明白内乱可能对大清造成的危害,为使对立双方的关系缓和下来,只有同时分别满足双方的部分要求-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多尔衮的权力欲望。可以说,扶助自己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代善

布木布泰本就聪明善辩,又能察言观色,结合局势多方施展手腕,便使得多尔衮接受了她的方案,决定帮助福临继位,而条件是多尔衮为摄政王,统领军国大权。如此,多尔衮尽管不是皇帝,却拥有并不逊于皇帝的权力,又能避免与豪格争夺皇位带来的一切祸患,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朝廷中对当时局势也有种种担忧和不满,大臣索尼就明确表示不支持多尔衮,如今听说可能由福临继位,他便不再参与讨论,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支持。然而,代善对此有些犹豫,福临继位之后布木布泰便成为皇太后,如果她趁皇帝年幼而把持权力,此举岂不等于将大清拱手送给了一个女人?

布木布泰得知代善的顾虑之后立即向代善表态绝不干政,只要扶助福临继位,自己便退居后宫。布木布泰的表态异常坚决,代善相信了她,也决定支持她的方案。

福临

最终为了大局,豪格和多尔衮皆退了一步,选择由布木布泰之子福临继承大位。福临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布木布泰为皇太后。

03、忍辱负重终获光明

多尔衮虽然同意立福临为帝,此但对于皇位,他仍然心存向往。虽然此时他任摄政王,实权又远大于济尔哈朗,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控着大清的军政大权,但毕竟与亲自当皇帝不同。

多尔衮的权力欲望不断膨胀,借摄政王之权开始在朝廷中不断排除异己,顺治帝也因此成了傀儡。顺治帝的长兄即肃亲王豪格在1644年,即顺治元年就被罗织罪名,废为庶人,囚禁至死,其福晋被多尔衮收入王府。与他同居辅政王之位的济尔哈朗,尽管一早就拱手将权力让出,知趣地避居家中,但终因附依过豪格而于1647年被罢职,第二年又降为郡王。多尔衮当时唯一与皇帝不同的,只是一个头衔而已。

多尔衮

孝庄太后此时也看出如果任由多尔亵发展下去,迟早造成大患。对于多尔亵的步步紧逼,孝庄首先采取的是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她一方面给予多尔衮更多的赏赐以及语言安抚,积极地拉拢多尔亵,尽一切可能让他放松警惕,以解除福临和大清王朝的危机。后来,顺治改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更表现出孝庄的勇气与魄力。另一方面,孝庄自己也积极地辅佐儿子管理朝政。她进行了一系列的政事安排,而且积极支持满汉并用。她清楚地看到,在这个以汉人为主的江山面前,如果只用清人而放弃汉人就不可能真正治理天下的。

顺治七年 (1650年),如日中天的多尔滚突然患病而亡,被追封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不管多尔衮因何而死,但顺治帝至此终于拿回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权力。多尔衮病亡不到两月,有人告发他早就心存篡位之图谋,顺治帝顺水推舟,朝廷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等种种罪状,下令抄其家并废除其一切荣衔,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此外还清洗了多尔衮一干党羽。

顺治帝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清复明”的声音从没有停止,动乱时时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清政权。为笼络汉人,孝庄太后大力拉拢汉人臣子,与吴三桂联姻,封平南王孔有德女儿为郡主,等等。同时,孝庄太后非常重视百姓疾苦,从不狗私,又能严惩贪官,减免百姓赋税,尽心尽力推进国家的发展。虽然此时的清政权并非固若磐石,但至少良性发展着。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定下满蒙联姻的既定国策,鉴于蒙古八旗在清政权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分量极重。为确保这种关系代代相传,维护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

帝王的婚姻自古以来便带有政治色彩,但是福临偏偏是个性情中人,喜欢以自己的喜好对待自己的皇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虽然聪明、漂亮,但生活奢侈,而且嫉妒心极强,福临对此不能容忍,没过多久就坚决要求另立皇后。面对大臣的屡次谏阻,他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孝庄见儿子这里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降皇后为静妃,改居侧宫。

为了消除随之而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吉特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来自草原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

福临最喜欢的是董鄂妃,对她的感情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此时形势不允许福临改立董鄂氏为皇后,因为蒙古女人失去后宫主位,满蒙关系势必受到影响,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将被撼动,所以孝庄毫不犹豫地在立后一事上压制儿子。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持续了五六年,幸而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坚毅的性格令孝庄始终维持着一种平衡,清政权才不致因后宫的倾轧而发生动摇。

顺治十四年 (1657年)的十月,董鄂氏产下一子,4个月后不幸天折,董鄂氏因此郁郁成疾,宫廷矛盾斗争带来的精神负担又使她更加虚损赢弱,3年后董鄂氏即病逝。顺治皇帝遭此打击也精神颓丧,未出半年便患天花而逝,年仅二十四岁。

04、聪明果敢成就干古康熙

顺治帝死前留下遗嘱,令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承皇统,改元康熙。这一次,为了避免摄政王专权的局面重现,皇帝有意避开皇室亲王,安排了4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共同辅政。

索尼

康熙帝尚年幼,朝臣对于孝庄太皇太后是否垂帘听政一事分外关注。孝庄太皇太后公开宣称,康熙帝已有辅政大臣,自己无需垂帘听政。清建国之初便总结历史上外戚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规定后妃不得临朝,孝庄太皇太后虽然有足够的声望与资历,但此例一开也许就会贻息后代。对于把清帝国的一切置于最高地位的孝庄来说,这是绝不允许的,她坚持大臣辅政的体制,把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专注于在宫中倾力教导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担当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值得庆幸的是,康熙的聪明在其父之上,各方面的进步非常迅速,加上孝庄亲自指导教育,为后来康熙帝成为一代圣君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几位辅政大臣,大清朝廷又一次出现危机。四位辅政大臣因为利益关系开始分化,形成两个派别。尤其是鳌拜很快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借着皇帝年幼尚无法亲政,在朝中广植党羽、排斥异己,俨然又一个多尔衮。

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之中,遏必隆属于鳌拜一派,年事已高的索尼无心参与国事,仅有苏克萨哈一人不满鳌拜专权,然而其资历尚浅,被鳌拜压制得无力反击。

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十四岁,按例亲政。已经尝到权力滋味的鳌拜显然不会放手,反而开始变本加厉。苏克萨哈受整拜压制已久,现今已无法忍受,于是趁皇帝亲政之机辞职,自请去守先帝陵墓。整拜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蔑视,不肯放苏克萨哈离去,反将其擒下要求康熙处之以斩刑。面对此时形势,孝庄太后冷静地向康熙分析,如果不按整拜的意思办,他不知会做出什么事来,而如果处死苏克萨哈,便可暂时稳住鳌拜,以图日后彻底铲除。权衡之下,康熙不得不按照鳌拜所说的处死了苏克萨哈。

此时鳌拜羽翼已成,放任其发展,将给皇帝权威带来极大的危险,但对其处置稍有不当,就可能在清廷中引发剧变。不过,此时的孝庄对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已有了相当的经验。她悄悄关照康熙皇帝,要他暂且隐忍,不露痕迹地做出布置。于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皇宫中出现了一批专门练习摔跤的少年。鳌拜在宫中眼线遍布,自然知道此事,但是他以为这是少年皇帝玩性使然,便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之后不久,孝庄太后又扔出一个颗烟雾弹,让康熙加封鳌拜为太师,位列三公之首.

这一天,鳌拜受命进宫,以为小皇帝又要向他说些家常,没想到原本在路旁玩耍的几位少年突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把他擒住了,等到鳌拜缓过神来已经太晚了至此,魔头落网,康熙皇帝未动一刀一枪,便连根拔除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权力其胆识与魄力由此可见一斑。在这其中,孝庄太皇太后的冷静分析、精心布置,以及长期以来她对康熙的教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后,孝庄太皇太后开始放手让玄烨处理朝政,自己只时时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康熙皇帝非常重视,重大事情无一不先征求意见,然后施行。由此,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05、历经三朝,安然逝去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的十二月,孝庄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陪伴,亲奉汤药,并亲率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增延祖母寿数。《清史稿》记载,康熙诵读祝文时泪流满面,悲戚道:“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翼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然而,孝庄的命数已至,一切都无法挽回,二十五日,孝庄以七十五岁的高龄安然离开人世。

生经历三朝,在军事、政治及百姓生活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凡而卓越的能力,孝庄太皇太后令后世难以忘怀。受到孝庄太皇太后亲身教导的康熙皇帝更是一生都不曾忘记祖母的教诲。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孝庄太皇太后便没有后来的康熙,更没有康乾盛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祖辈,后来乾隆皇帝为她加了一个很长的溢号: 孝庄二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诩天启圣文皇后。

孝庄在三朝帝王时期分别显示出自己非同凡响的魄力与才能,但最出色的表现正是出现在康熙年间。在顺治帝时,多尔衮毕竟为皇室宗亲,其利益能够比较轻松地得到保证,因此多尔衮带来的危险相对而言比较小,成功安抚多尔亵并非最困难的事情,而在康熙年间,整拜之凶、之狠远在多尔衮之上,又没有与皇室的亲缘关系双方利益没有交叉,对付整拜显然要困难得多。所幸,孝庄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孙子康熙皇帝,这大概是历史交予她的最佳条件。孝庄与康熙彼此是真正“相依为命”:若没有孝庄太后,或许康熙难逃整拜之毒手;若无康熙,孝庄太后纵然能力再强,但毕竟只是后宫之人,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当政者出面,她又岂能斗得过整拜?

孝庄太后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能为他人所不能为,做他人所不能做,忍他人所不能忍。清政权的稳固正是由于孝庄的努力而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康熙皇帝也深受孝庄太皇太后的影响,至于他后来被人称为“千古一帝”,孝庄太皇太后功不可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贝勒   太后   努尔哈赤   科尔沁   太极   蒙古   摄政王   女中豪杰   大臣   康熙   皇帝   风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