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史 ,佛教的兴衰是如何发展进行的?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笈多王朝之佛教

龙树活跃于南印度。他接受引正王(娑多婆诃)王族的皈依,住于讫里瑟拏河中游附近的吉祥山

但是引正王王族在公元3世纪失势,之后德干地区进入诸王割据的时代;如前述,占据印度半岛东部瞿陀婆犁河下游的甘蔗(Ikṣvāku,懿师摩)王族支持佛教,而4世纪于中印度兴起的笈多王朝统一了印度。

印度在孔雀王朝崩溃以后,在约5个世纪的时间里并未成立强大的统一国家,但自进入公元4世纪起,笈多王朝以孔雀帝国的故地摩竭陀为中心兴起,然后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

笈多王朝的创始者是旃陀罗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月护,公元320—335年左右在位),他首先统一恒河平原,然后进军南印度。

继他之后的是萨母陀罗笈多(Samudragupta,海护,公元335—375年左右在位),接着是旃陀罗笈多二世(CandraguptaⅡ,公元375—414年左右在位)、鸠摩罗笈多一世(KumāraguptaⅠ,童护,公元414—455年左右在位),有为的君主相继出现,推进统一事业;特别是旃陀罗笈多二世之时,是此王国的最盛时期。

东晋法显旅行于印度,正是此王的时代(公元399年由长安出发,416年回国);他的印度之旅之所以能自由安全地进行,是因为国家和平,国内治安维持良好的缘故


无著(Asaṅga,公元395—470年左右)及其亲弟弟,且是弟子的世亲(Vasubandhu,公元400—480年左右)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罗的富娄沙富罗(Purusapura)市,虽然无著在化地部出家,世亲在说一切有部出家,但是后来转向大乘佛教,两人都迁移到中印度,活跃于后来是笈多王朝首都的阿踰陀(Ayodhyā,阿踰阇)。

笈多王朝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强调国王的神圣性,增强了将身份上的区别固定化的倾向,然后采用婆罗门教为国教,作为赋予此社会秩序以基础的理论,而复兴了婆罗门教学。

此时印度教也采取婆罗门教的哲学、神话及习俗等,与婆罗门教融合,由此得到社会上层阶级的支持,以至于急速地扩大势力,并好像要证明其融合一般在各地建造了雄伟的印度教寺院。

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哲学、神话结合似乎是重要的,因此印度教不只是民众的俗信,而得建立其教理基础,也开始得到上层阶级的支持。

婆罗门教成为笈多王朝国教的同时,印度教也开始得到宗教界的统理权。与此同时,虽然佛教、耆那教在学问上的研究也很兴盛,但社会势力却衰弱化了。

后来,吠檀多学派的商羯罗(Śaṅkara,公元700—750年左右)及弥曼差学派的鸠摩利罗(Kumārila,公元650—700年左右)出现,排击佛教,不过他们既是婆罗门教的宗教哲学者,同时也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因此他们的攻击佛教也与印度教的宣扬相联结;自此以后,印度教成为印度宗教的主流。

笈多王朝确立帝王的权威,整顿法典,统一货币的单位等,确立了政治上的秩序,同时笈多王朝的诸王也爱好文艺,宠护文人因此在宫廷的保护下,文学与艺术发达,梵文学也很发达;有名的迦梨陀沙(Kālidāsa)即活跃在笈多王朝的极盛

根据玄奘(公元629—645年在印)的《大唐西域记》卷九(T 51.923b),那烂陀寺是由帝日王(Śakrāditya,铄迦罗阿逸多)所创建的,然后其子觉护王(Buddhagupta,佛陀毱多,公元476—496年左右在位)建立南伽蓝.

如来护王(Tathāgatagupta)建立东伽蓝,幼日王(Bālāditya,婆罗阿逸多,即Narasiṃhagupta,人师子王、那罗新哈笈多,公元467—473年左右在位)建立东北伽蓝,伽蓝就完成了。

玄奘所举之诸王之顺序似乎未必正确,但总之都是笈多王朝的王。因为帝释(Śakra)是因陀罗的别名,自取大因陀罗日(Mahendrāditya)之名的第四代鸠摩罗笈多一世(公元414—455年左右在位)被视为是帝日王。

不过觉护王之名出现在鹿野苑出土的碑铭中(静谷正雄《笈多碑铭目录》一二二),于公元476年左右在位,所以认为他不是鸠摩罗笈多一世之子,而是其孙子,第七代的幼日王则是他的哥哥。

依此策划建立的那烂陀寺成为印度第一大伽蓝,之后持续八百多年,成为佛教研究的一大中心地以护法、德慧、戒贤为始,来自印度全国的俊秀云集,聚集之僧徒传有数千。而以玄奘、义净为始,中国僧及由南海等来的留学僧也不少

根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义净在印度时(公元671—695年在印),那烂陀寺有僧徒三千,寺有八院,房有三百(T 54.227a)。到了13世纪,此寺为伊斯兰教徒所坏,但近代开始挖掘其遗迹,已大约了解其全貌。

那烂陀寺是在广及南北500米、东西250米的广大地区中,有数座大塔遗址与十座以上的僧院遗址,外有精舍遗址等并列,无愧于大伽蓝之名出土的遗物中,古笈多期的雕刻虽然不多,但是有很优秀的作品,许多是后代波罗王朝时期的,与密教有关的很多。

还有笈多王朝第五代的塞犍陀笈多(Skandagupta,即Vikramāditya,超日王,公元455—467年左右在位)与第七代幼日王(Narasiṃhagupta,即Bālāditya,公元467—473年左右在位)护持了瑜伽行派的世亲,因此认为世亲的年代是公元400—480年左右。

在笈多王朝的时代,以佛陀成道之地佛陀伽耶(现在的Bodhgayā)及初转法轮处的鹿野苑、般涅槃处的拘尸那罗为始,至南印度的阿旃陀、伊楼罗等窟院,也很盛行佛教。在佛陀伽耶,以菩提树下的金刚宝座(Vajrāsana)为中心有“菩提道场”(Bodhimaṇḍa),有名的大塔也在此时代建立;还有在菩提道场之外有大觉寺。

根据玄奘所言,这是锡兰王所建,有锡兰僧住于其中。静谷《笈多碑铭目录》四九说,锡兰的大名王(Mahānāma)二世于公元588—589年在菩提道场建立了堂舍(maṇḍapa)。

接着在鹿野苑发现了熏迦时代、贵霜时代的遗物,但是最多的是笈多时代的佛像、碑铭。佛像之中最多的是释迦像,也发现了转法轮像的杰作,此外观音像比较多。虽然残损严重,但是现在仍可见到6世纪所建的呾昧喀塔。

在静谷《笈多碑铭目录》一二八中,说到苏罗差摩那大优婆夷(paramopāsikā)捐献灯明给世尊的“根本香堂”(mūlagandhakuṭī)。关于庄严的鹿野苑伽蓝,玄奘也有记载;鹿野苑的伽蓝在玄奘当时属于正量部,根据出土的碑铭,刻有“法身舍利偈”的碑文非常多(静谷《笈多碑铭目录》一三九)。

不只是鹿野苑,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见到,尊重法身舍利偈是从这个时代到波罗王朝时期的特色这似乎与“本初佛”有关。还有寺塔的布施者中有很多人自称为“释种比丘”(śākya-bhikṣu),此外有“大优婆塞”(paramopāsaka)、“大优婆夷”称号的人也很多。

从佛陀的入灭地拘尸那罗(现在的Kasiā)也发现了数件碑铭,这里曾有大涅槃寺(mahāparinirvāṇa-mahāvihāra),安置了佛陀的涅槃像(静谷《笈多碑铭目录》七七~八〇)。玄奘也见过此精舍与涅槃像,及旁边阿育王所建的佛塔。

摩醯逻矩罗王的破佛与伐腊毗的佛教

笈多王朝在公元5世纪末衰微,6世纪初以后国家分裂,出现许多地方政权,但是笈多王族仍以摩竭陀国地方的小国家持续了将近两个世纪。

趁着笈多王朝衰微,白匈奴族(Hūṇa)从5世纪中叶起入侵西北印度,并吞犍陀罗、迦湿弥罗,还入侵到印度中原。白匈奴族是嚈哒人(Ephthalite),自5世纪末到6世纪初的兜罗摩那王(Toramāṇa)、摩醯逻矩罗王父子时代

摩醯逻矩罗王(Mihir agula,公元502—542年左右在位)以信奉湿婆神,大力破坏佛教而有名,特别是迦湿弥罗与犍陀罗的佛教之破坏非常严重;

5世纪以前的迦湿弥罗、犍陀罗是印度佛教教理上革新的泉源之一由此而产生新的佛教,以图佛教的再生;由此地而传法到中国的僧人很多,从无著、世亲开始出现许多知名高僧。

在4世纪后半,鸠摩罗什也从龟兹到此留学,但是由于摩醯逻矩罗王的破佛,北印度的佛教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失去了佛教革新的泉源,此事对日后的佛教是非常不幸的。

有说此摩醯逻矩罗王的破佛,反映于《莲华面经》;宋云也游访此地(公元518—523年),见到了摩醯逻矩罗王,其实情收录于《洛阳伽蓝记》卷五(T 51.1020c)。之后刚好过了百年,来访此地的玄奘也说道:“僧伽蓝千余所,摧残荒废,芜漫萧条。诸窣堵波颇多颓圮。”(T 51.879c)显示之后犍陀罗的佛教并未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佛教   印度   印度教   世亲   婆罗门教   碑铭   王朝   伽蓝   兴衰   公元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