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文公用人之道入手,浅析晋文公成就乱世霸主的原因

字|5300,用时7分钟

知人善用是成就霸业的关键所在,用人不疑才能聚集贤能良将,疑人不用、不懂赋能则无人可用,所以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较为理性的用人观。

《史记》: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太史公曰: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

晋文公重耳自幼喜结贤士,十七岁时,就拥有五名贤士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犨,史称“五贤士”。五贤士不离不弃跟随重耳流亡长达19年之久,也是助之成就霸业的关键人物。重耳即位以后施行论功行赏且赏罚分明。那么重耳手下贤士是如何辅助重耳成就霸业的呢?

五贤士

颠沛流离19年,随行贤良不离不弃

《史记·晋世家》: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携助手逃往翟国避难,其弟公子夷吾逃往梁国。重耳逃亡时,随行贤士颇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贤士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犨,随行的贤才良将大致为三类人。

这类人才识过人,且能以德服人,帮助重耳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以及各种社会联络。尤其是赵衰不仅学识渊博且能知人善举。重耳即位后,设立三军六卿,欲任命赵衰,赵衰却举荐先轸和郤谷。赵衰的子孙后代建立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赵国

这类人见多识广、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重耳出谋划策,其中狐偃为首席谋士,他是重耳能够称霸的关键人物。宋国公孙固就评价狐偃:“惠以有谋”,曹国大夫僖负羁评价狐偃:“可谓贤矣”。

这类人骁勇善战、凶猛无比,尤其是魏犨,可徒手降服猛兽,他的子孙后代建立了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魏国

魏犨

晋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之后,也就是重耳一行人在翟国生活4年后,晋国内部以里克为代表的贵族发动政变,先后杀害两任国君,晋国处于无君状态。里克便派使者邀请重耳回国即位,重耳便跟手下谋士协商,狐偃却说时机尚未成熟,暂且不可回,他给出两点原因。

重耳听了狐偃的建议后,毅然决然的拒绝了使者,把即位的机会拱手相让给了弟弟公子夷吾,秦穆公知道后,对重耳顾大局之行为称赞有加。晋惠公元年(前650年),公子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即位8年后,不得民心,跟秦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他担心秦国和朝中大臣支持重耳,于是派人刺杀重耳。重耳一行人便开始逃亡,他们先后逃往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在逃亡途中有的国君赠田送马,有的轻慢无礼,在逃亡途中重耳和他的流亡政府常常食不果腹,尝尽人间酸甜苦辣。

重耳与狐偃

回国即位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谷?”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

晋文公最后一站逃往楚国,楚成王以九献之礼招待重耳,使得重耳受宠若惊。一次楚成王便问重耳:“我对你这么好,倘若您以后有机会回国即位,您怎么报答我?!”,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不幸交战,我退避三舍。”楚将子玉劝诫楚庄王说:“晋公子手下贤士颇多,气度非凡,都是成就大事的人才,请杀之以绝后患。”楚成王没有同意,重耳从子玉的眼神中感到一股杀气,内心惶恐不安。

在楚国待了几个月后,晋怀公得罪了秦穆公,使得晋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秦国决定帮助流亡在外的重耳即位,此时重耳已经62岁了,一旦错过这次机会,若再想回国,机会渺茫,待在楚国并非长久之计,于是重耳便接受了秦国的建议。秦国在护送重耳回国即位之前,举办饮酒礼,按照西周礼乐文明的特征,在典礼上需吟诵诗词来体现身份。

狐偃

重耳收到秦穆公的请帖后,大家建议让狐偃出面,狐偃以自己力不胜任为由而举荐赵衰,赵衰文化底蕴深厚,博览群书,狐偃虽足智多谋但在文化修养上与赵衰相比略有逊色。由此可见晋文公随从不但才德兼备,还有自知之明,遇事能让贤。此为晋公子重耳一行人的特点,也体现重耳喜结天下贤士。

典礼如仪举行,秦穆公命乐工赋诗一首《菜菽》,诗的大意是秦国要赠送重耳礼物,如果重耳一行人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未必能领悟诗之大意。《菜菽》一唱完,赵衰就告知重耳立刻下堂拜宾,与此同时,赵衰让重耳吟《黍苗》,大意是表示谢意。紧接着秦穆公又赋诗一首《六月》,大意是秦穆公答应帮助重耳回国建功立业,赵衰听后立刻让重耳再拜稽首。重耳一行人的表现让秦穆公很是赏识,就这样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赵衰

晋文公执政举措

重耳治国颇有法度,他即位以后立刻采取措施治国安邦,那么晋文公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做采取了哪些措施?

《国语 晋语》“安排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耇老,礼宾旅,友故旧。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在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奖励商业,免除债务,减免关税,鼓励邻国的商人入晋经商。赈济贫困百姓,减轻徭役,降低赋税,把老百姓和贵族的徭役尽量减少,以满足民心为主。大力整修道路,方便居民出行,以及商人经商。

齐国想要称霸时,管仲提出设立三个军,而当时晋国只有两军,论军事实力不如齐国。随着晋国不断的发展,晋文公将晋国的两个军扩展到上、中、下三军。各军设立正统帅和副统帅,郤谷为中军正统帅,狐偃为上军正统帅,栾枝为下军正统帅。由于晋国不断的遭受游牧民族的骚扰。晋文公八年(公元前629年),晋文公又新设新上军、新下军,此时晋国军队扩展到五军。

晋文公在还没有即位之前就广纳贤才,即位之后,便论功行赏,立大功之人赐城邑,功小之人授予爵位。封赏大致分为三等,跟着晋文公颠沛流离者为首功,流亡途中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的次之,迎接他回国且拥护他即位者再次之。任命狐偃为国相,先轸为主帅,赵衰、胥臣、栾枝、冀缺等辅政。贾佗、阳子等人负责礼仪的制作,魏犨、荀伯等主要防御北方牧游民族的入侵。同时制定规章制度,让官员依法办事。

晋文公大力宣扬以德服人,消除混乱的政治局面,恢复秩序。他广纳贤才,重新启用前朝不受重用的贤臣,重用姬姓、异姓贤良之人,姬姓贤良担任内务官,异姓贤良担任地方官。

综上,国家要发展靠一己之力难成大事,把贤才良将集聚起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国家才能兴旺。晋文公还采取一系列的政策笼络百姓,把百姓的心凝聚起来。晋文公重贤任贤、赏罚分明之举,是他的过人之处。赏罚有理,万物方能各安其所、各尽其责,反之,立功而不赏,未立而赏之,则让贤才逃之夭夭,让小人当道。

晋文公

尊王攘夷

晋国经过实施一系列的新政,使得晋国恢复晋献公时期蒸蒸日上的局势,晋文公便开始争霸。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二年春,秦军河上。将入王。赵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周襄王之弟王子带联合狄人攻打周襄王,周襄王逃往郑国,便向各诸侯求救。此时晋文公有点犹豫,觉得晋国内政还尚未处理完善就发兵。

赵衰劝诫说:“齐桓公当年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开创先例,我们想要称霸,不能错过尊王的最佳时机。而且晋国和东周是同宗,如果让秦国抢先,我们有失体面。”

晋文公听后决定御驾亲征,兵分两路,一路讨伐太叔带,另外一路迎接周襄王回国。狄人被击溃,太叔带被杀,东周局势得以稳定。周襄王为了感谢晋文公把东周与晋国交接之处的两块地赐给晋国。从此以后,晋文公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晋国威望进一步提升。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四年,楚成王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定霸,於今在矣。狐偃曰:“楚新得曹而初婚於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宋免矣。”於是晋作三军。往伐。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而以原封赵衰。

晋文公平息周王室内乱,达到尊王的目的,要攘夷可不容易,在当时最大的夷是南边的蛮夷楚国。楚国是大国,且不断的向黄河流域推进,成为实力雄厚的国家,那么晋国是如何降服楚国的呢?

晋国尊王之后,让宋国颇为赏识,加之在晋文公逃亡之时宋国曾伸出援手,宋国立刻背叛楚国倒向晋国,楚王大怒。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楚将子玉率兵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

此时晋将先轸说:“报答宋国的恩情,打击实力强大的楚国,取威定霸,在此一战。“

狐偃说:“为了避免与楚国直接交战,不能直接增援宋国,要先打楚国盟国曹国,楚国和曹国刚联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国,楚国必定出兵增援,那宋国就解脱了。”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晋国率领大军进攻曹国,向卫国借道被拒。此时先轸改变计策,提出两计:

晋军借道不成,转而向南过黄河兵分三路分别进攻曹国、卫国、五鹿。晋军攻下五鹿后,齐孝公立刻提出与晋国盟约。不久晋军先后攻下卫国和曹国,曹共公被俘。晋军攻下山东之时,晋文公把原邑赐给跟随自己多年的赵衰。

楚成王眼看秦国、齐国、晋国已经联盟,将驻扎在谷地的军队撤离,楚成王无心抗战,但是楚将子玉坚决与晋军决一死战,楚成王无奈之下带着一部分军队班师回朝,留下部分军队给子玉。

子玉想晋国利用外交手段与秦齐两国联合,我也使用外交手段,于是子玉想到一个万全之策。他派使者跟晋国交涉,提出晋楚两国双方撤军。子玉之计策高深莫测,晋国如何答应,那么宋国、卫国、曹国便对楚国感恩戴德,那么楚国就有了一言定三国之功。晋国如何不答应,那么宋国、卫国、曹国就记恨晋国,晋国便成为三国之敌,无礼之国。

就在危急关头,先轸想出对策,首先,晋国派使者告知子玉,晋国同意撤军。其次,晋国派使者跟卫国和曹国交涉,晋国答应归还占领卫曹两国之地,条件是要求他们与楚国断绝往来,与晋国结盟。第三步,扣押楚国使者。先轸的目的无非是想激怒子玉,让其主动出击。

楚将子玉收到曹卫两国的绝交信后,怒发冲冠,一气之下率兵北上攻打晋军。就在两军对峙之时,晋文公突然下令退避三舍,却遭到反对,狐偃说:“楚成王是我们的恩人,晋国曾经许诺倘若晋军和楚军交战,晋军退避三舍,我们不能失信于诸侯。”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退避三舍后,军队驻扎在城濮。此时楚军想撤军,但子玉坚决不同意,率兵向晋军进攻,城濮之战爆发。

晋楚两国军队皆分上、中、下三军,楚军中军和左军是精锐部队,右军是楚国对外伐战时,俘虏的战俘,实力弱点,观察敏锐的先轸便发现楚军的弱点。

先轸命令晋军精锐部队左军攻击楚国的右军,楚军右军战败而逃,晋军乘胜追击。先轸又命令晋军右军进攻楚军左军,晋军右军假意撤退,楚军左军乘胜追击。先轸立刻调集正在追赶楚军右军的一部分左军,同时调离一部分中军,对楚军的左军进攻,楚军左右两军同时被击溃。楚军中军不敢轻举妄动,以防晋军中军突然发动攻击,为了保全兵力子玉下令撤军,此为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晋军战胜后,晋文公威震天下,晋国从而达到尊王攘夷的目的,此后楚国再也没有向中原诸侯国发难。战争胜利后,晋文公伦功欣赏。他没有把首功给三军统帅先轸,而是给支持他退避三舍的狐偃。晋文公说先轸劳苦功高,无可厚非。但一战之胜乃一时之功,支持他信守承诺是万世之功,一个国家要诚实守信才能造福千秋万代,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这就是晋文公的用人之道,晋文公手下贤士颇多,他重视真正守信之人,这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从此以后晋国成为中原长期的霸主。

综上,晋文公自幼喜交贤才良将且善于纳谏,因为他深知刚愎自用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在他落魄流亡之时,常常食不果腹,五贤士却对晋文公忠心不二、不离不弃,在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晋文公身边小人稀少,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德行,使得越来越多的贤才良将投奔晋国,晋文公雄才霸略,他重贤任贤之举备受世人称赞,古往今来雄主与贤才是相互吸引的。

参考文献《左传》、《史记》、《国语·晋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晋国   秦国   楚国   史记   贤士   良将   贤才   齐国   贤良   公元前   霸主   乱世   成就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