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别被三国演义给整糊涂啦

公元228年冬,诸葛将军上《后出师表》,第二次北伐。

你没有看错,不是诸葛丞相,而是诸葛将军,因为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上表自贬三级,职位已经由丞相变成右将军。

距离第一次北伐失败,过去仅仅半年多,诸葛亮居然再次用兵,而且没有再出祁山,而是走陈仓道。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诸葛亮汉中兵团此时拥有兵力近八万,却仅率数万人出征(主流史学界认定,约三万人),携带粮草也不多,事后证明,仅供战斗一月。

这不免给人一种感觉:诸葛亮不懂兵事,穷兵黩武。

如果把眼光脱离魏蜀战场,放到整个三国的尺度,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看《三国演义》有个错觉,好像蜀汉总是在北伐用兵,东吴就打打酱油。魏国将蜀汉视为心腹大患,对吴国心不在焉。

历史的真实却是,魏吴战场一直是三国的主战场,类似于二战苏德战场;魏蜀战场类似于北非战场,虽然也重要,但绝对不是主战场。

魏吴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大多强于魏蜀战争。

魏国在东吴前线囤积的兵力,最少的时候也有十几万人;魏国在雍凉地区的常驻兵力,最多的时候,也不到四万,即使算上临近的关中集团,总兵力也从未超过八万(魏国主动进攻蜀国的三次除外)。

中原地区的重要性大于雍凉,自不用说。

中原地区多为平原,如果一点被突破,快速机动部队突然杀到洛阳,邺城等核心地区,在军事上完全可能。因而关羽水淹七军,襄阳形势不利的时候,曹操就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并不是胆小。

设若襄阳被攻下,南阳盆地无险可守,许昌将直接暴露在关羽打击范围之内。

《隆中对》里,诸葛亮的规划,刘备身率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就是因为从这个方向攻击曹魏核心区域相对容易。

中原地区,四通八达,后来明成祖朱棣从黄河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也就三四个月左右。南方势力从长江打到黄河,只要形势有利,时间也不会太长,比如广州革命政府的北伐,也就用了一年。

蜀汉北伐,主要方向是陇右,就算丢失,仍可凭借关中坚守,一时半会不会杀到曹魏的核心地区。吴蜀两国,谁的威胁更大,就很清楚了。

因而曹魏绝大部分时间,采取的都是“西守东攻”部署,在西部战区,兵力少于蜀汉,基本上采取守势。

这也可以解释蜀汉北伐的合理性:蜀汉机动兵力大部分时候都多于曹魏西部战区。因为羌胡和运粮“BUG”,雍州地区兵力最是薄弱,且较长时间无法根本解决。至少从战术层面,是有取胜可能性的。

三国地图

吴国北伐次数不比蜀汉少,用兵规模多在十万人级别;

蜀汉北伐,达到十万级别的,仅有两次,即诸葛亮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北伐。蜀汉的北伐,多为三四万人规模,作个对比,就发现,诸葛亮肯定算不上穷兵黩武。

在三国故事公众号的前一篇文章 第一次北伐(2)惊天赌局 文中谈到,曹魏在魏吴前线囤积了二十多万兵力,知名的名将司马懿,张合,徐晃,曹休,满宠等都在这里。

在此之前,魏国已经三次大规模对吴用兵,东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直到转折出现-----石亭战役

石亭战役,《三国演义》描述得十分精彩,即周舫断发赚曹休的故事。此战,曹魏损失惨重,南线魏军总司令曹休也在战后病死。

再加上张合被紧急抽调去陇西战场,徐晃年老病逝。魏国在对吴前线出现无将可用,军心不稳状况。

魏国直到东兴之战,都再也没有发动对吴战争。

被多年军事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孙权,也终于可以在石亭战役后一年安然地称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进入真正的三国时代。

影视剧中的 孙权

对吴战争有失,魏国不敢怠慢。立即抽调后方部队,增援前线。

因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击方向是陇右,魏国增加了陇右的驻军和战略重视,这兵力自然是从临近的关中抽调;增援东线,又势必调出部分长安驻军,关中就显得空虚了,为蜀汉出陈仓打击魏国关中地区创造了条件。

战术上,可以这么认为,但诸葛亮很清楚,即使关中空虚,步兵为主的蜀军,在关中平原与曹魏决战,同样占不到优势。

他此次北伐的真正目的,是牵制魏国兵力调动,使之无法顺利增援东线,为吴国盟友扩大石亭之战的战果,让东吴政局稳定,创造条件。

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与兄瑾言治绥阳小谷书》

也就是说,这也是一场履行同盟义务,巩固吴蜀同盟基本国策的政治仗。

这便可以解释,明明有兵,却不尽用;出征的军队,携带的粮食也不多。以有限兵力,有限粮草,实现战略目的,才是一流战略家。完全不顾大局,一味用兵,才是穷兵黩武,这也是政治家诸葛亮和职业军人姜维用兵最大的区别。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姜维

当然,诸葛亮这次如此用兵,还另有目的。暂时不表,在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自见分晓。

在曹魏,大部分人都认为,经历过第一次北伐失败,蜀汉不可能再北伐。就算北伐,也是用兵陇右。

曹真准确判断出,诸葛亮必定再次用兵,出兵的方向,一定是陈仓。

为什么是陈仓?

蜀汉北伐的道路,大致有五条,从东到西依次为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陈仓道和祁山道。我们暂且化身曹真,依次分析:

北伐地图

1.子午道。这条道路崎岖难行,只要魏国有备,基本等于送死。在第一次北伐前,魏吴非战争状态下,诸葛亮尚且不敢偷渡此道,在魏国已经判明蜀国有可能北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备。诸葛亮断不会走此道,排除!

2.骆谷道,此道路相对子午谷,好走一些,但距离魏国核心城市长安较近。魏军可以最快赶到补漏,诸葛亮兵团就不得不在劣势地形下与曹魏骑兵决战,非常不利。诸葛亮用兵谨慎,排除!

3.褒斜道,因为此前北伐,赵云败退时,为了断绝追兵,烧毁了栈道,短期内,无法修复,根本无法进军。排除!

4.祁山道。用兵规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经过第一次北伐,曹魏一定对陇右有备。诸葛亮是军事家,这个道理,不会不懂。排除!

做了这个排除法,诸葛亮用兵的方向,只剩下一个可能:陈仓道!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顺便说一下,《三国演义》称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历史颇有出入。诸葛亮北伐一共五次,仅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出祁山,另外三次,都没有走祁山道。

罗贯中是“诸葛粉”,因为诸葛亮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北伐,是出祁山这两次,最是可惜。罗贯中文学演义为“六出祁山”,每次都功亏一篑,让人扼腕叹息,可以理解。

曹真准确的预测出诸葛亮的进军线路和大致时间,派将军郝昭,王生率军千人,前往陈仓驻守。

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只派一千多人防守,曹真糊涂了?

为什么曹真会做出这种部署?请看下回《班墨之争》

感谢“职业铲台”的投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祁山   穷兵黩武   中原地区   魏国   蜀汉   关中   东吴   目的   无功而返   兵力   演义   糊涂   战场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