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我在“洗白”安禄山,你错了,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安禄山

大唐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朝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都是国运昌盛、万邦来朝的样子。

似乎晚唐的没落衰微和腐败无能从没有停留在国人的记忆里,大家不约而同地屏蔽了这段历史。

在大部分人心中,安史之乱后唐朝就已经“灭亡”了。虽然之后它延续了近150年,但已经不是国人心中的大唐。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安禄山,他以一己之力让李唐由盛转衰。

在不少人愤愤不平的描述中,安禄山似乎就是个毫无亮点的乱臣贼子。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心思细密、能力卓绝的励志胡人。这话听起来像是在“洗白”安禄山,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众人眼中的安禄山

在很多历史剧中,安禄山都作为大反派出现,所以大众对他是比较了解的。但是因为很多影视剧和民间传说的塑造,安禄山在很多人心中的形象也和历史上差距很大。

比如为了塑造大反派的形象,很多影视剧从一开始就把他描述成一个狼子野心、头生反骨之人。

以至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安禄山从年轻的时候就定下了反叛的想法,是一个喂不熟的白眼狼。

安史之乱对大唐江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导致这个蒸蒸日上的帝国彻底转入衰落。因此古人对安禄山的观感极差,为其编造了很多子虚乌有的事。

再加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安禄山是一个300斤的胖子,因此很容易脑补出一个脑满肠肥的形象。

所以在不少民间传说中,安禄山都是一个沉迷享乐、纵情声色的丑角。不少人下意识认为他就是一个只会溜须拍马、毫无领兵能力的庸懦之辈。

之所以登上高位,全凭对贿赂李林甫和杨贵妃。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安禄山到底是不是这样的无能之辈?他有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机警聪慧、投身军旅

对于这一点,其实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作为一个能掀起长达十四年叛乱,差点让盛唐就此崩灭的罪魁祸首。

安禄山怎么可能会毫无亮点,他必然是一个极有能力之人。和很多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一样,一些史料中也记载了安禄山出生时候的种种神异。

不过这些东西的真实性并不高。安禄山其实出生在突厥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早早就死于非命,一直跟母亲阿史德氏相依为命。

不过阿史德氏后来成为了突厥部落的巫师,地位很高,没过多久就嫁给了将军安延偃。安禄山对于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其实并不满意。

他一直想离开部落,靠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为此,安禄山做了很多准备,不仅练就了一身的本领,聪慧的他还掌握了六国语言。

尤其是大唐官话说得非常流利,和汉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旧唐书·安禄山传》中对此有记载:年十余岁,以与其兄及延偃相携而出,感愧之,约与思顺等并为兄弟,冒姓为安。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

等到成年之后,安禄山当机立断地选择了外出闯荡,凭借察言观色、能说会道的本事,他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中间商,出没于突厥和大唐的互市之地。

在这个过程中,安禄山赚取了大量的财富,个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公元732年,安禄山在幽州犯事被抓,在行刑之际遇到了他一生的贵人——张守珪,后者是当时的幽州节度使。

见多识广的安禄山很快判断出后者的尊贵身份,故意在其面前表现,吸引了张守珪的注意。

不仅如此,他还信誓旦旦地放出豪言,要为张守珪抓捕番族之人。

这番做派偏偏就打动了张守珪,后者将安禄山和他的同乡史思明一起召入军中,并给出承诺如果能活捉俘虏,便将其晋升为偏将。

安禄山确实是个骁勇之人,投身军伍后竟然真的完成了目标。

张守珪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于是很快便把安禄山提拔到自己身边,做了偏将。

在之后的相处中,安禄山凭借作战的骁勇以及对办事的妥帖,逐渐成为张守珪的心腹。

几年之后,张守珪已经发自内心地欣赏这位优秀的部将,竟起了将其收做义子的想法。他试探地说出内心所想后,安禄山毫不犹豫地俯身磕头,两个人就此结为父子关系。

投上所好、平步青云

在义父张守珪的照拂下,安禄山不断立下大功,在军中的地位开始扶摇直上。

虽然张守珪后来因过被贬,但此时的安禄山已经在军中站稳了脚跟,因此并没有受到义父的影响。

不仅如此,在进入军队之后,安禄山凭借对经商的敏锐嗅觉,利用朝廷的边境互市赚取了大量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又很快被他拿来贿赂上官以及收买同阶的官僚,借此拓展人脉。

就这样,张守珪离开后不到两年,安禄山就坐上了平卢兵马使的位置。在强大的个人能力和金钱的开道下,这位新晋兵马使在军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几乎是人人称颂。

随着官位的提高,安禄山的眼界也逐渐开阔,不再满足于边境之地,而是把目光放在了京城。

为此,他几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去贿赂到京城述职的官员,让他们尽量多给自己美言几句。

积少成多之下,安禄山逐渐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信任,很快被授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官衔。

《旧唐书·安禄山传》中是这样描述的:二十八年,(安禄山)为平卢兵马使。性巧黠,人多誉之。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

天宝元年,唐玄宗决定在平卢设置节度使,这个职位最终落到了他极度信任的安禄山身上。成为节度使之后,安禄山有了赴京议事的权利。

如此一来,他讨好唐玄宗就更方便了。这一次,安禄山先是采取了老办法,花重金贿赂了黜陟使席建侯和宰相李林甫,让这二人时不时称赞自己。

接着他又把目光放到了唐玄宗宠妾——杨贵妃身上,使尽各种手段拜这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女子为义母,对其毕恭毕敬。

《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到:后请为贵妃养儿,入对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问之,对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玄宗大悦,遂命杨銛已下并约为兄弟姊妹。

有了杨贵妃的枕边风和李林甫的敲边鼓,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器重与日俱增。没过几年,安禄山便一人身兼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了军中头号人物。

当然,安禄山可不只是这些溜须拍马的本事,他确确实实能为唐玄宗解决边境的番族之乱,不断为大唐开疆拓土。

《新唐书·列传》中就有记载:“安禄山节度范阳,诡边功,数与鏖斗,饰俘以献,诛其(奚)君李日越,料所俘骁壮戍云南。”

安禄山对于这样有本事、有能力同时还能对皇帝投其所好的臣子,在官场中自然可以平步青云。

危机重重、野心骤起

这样看来,安禄山在朝中有李林甫撑腰,后宫又有杨贵妃为其张目,在唐玄宗时期几乎是“无敌”的。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发动叛乱呢?

是不是这个人真的有狼子野心?可以肯定的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导致的,并非安禄山自己一意孤行。

就安禄山个人来说,他之所以会举起叛旗,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都有。

主观上来说,安禄山从很早开始就对朝廷有所防备,一直在加强自己的实力,防止出现鸟尽弓藏的局面。

比如他在范阳郡修建的雄武城就很可疑,其中存储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兵器、粮食和牛马应有尽有。此城虽然号称对外防御,但从实际地理来看,效果寥寥

而且安禄山还在军中培植了大量的嫡系,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和向润客等都以他马首是瞻,是绝对的心腹。

不仅如此,他还向京城派去了很多秘密情报人员,收集了大量机密信息。但如果说安禄山从一开始就心存野望,却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因为上述的这些做法不少外封将领也用过,如果没有什么变故,这些人一般是不会走上叛乱之路的。

安禄山之所以会铤而走险,更关键的还是因为他确实看到了潜在的危机。首先伴随着李林甫的病逝,安禄山在朝中失去了最重要的助力。

李林甫的继任者杨国忠虽然是杨玉环的兄长,但和安禄山的关系却很糟糕,屡次向唐玄宗进言,称安禄山有谋反之心。

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杨国忠数刁难安禄山,虽然被后者一一化解;但是只要他坚持不断地说,总有一天会威胁到安禄山的生存。

《旧唐书·安禄山传》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杨国忠屡奏禄山必反。十二载,玄宗使中官辅璆琳觇之,得其贿赂,盛言其忠。国忠又云“召必不至”,洎召之而至。

如果只是一个杨国忠,那安禄山还能坐得住,毕竟他一直认为这位丞相才疏学浅,根本不是他一合之敌。但另一个人对安禄山的威胁就很大了,他正是太子李亨。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时候,对宗室子弟颇为提防,对自己的儿子更是各种打压。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安禄山自认为洞悉了李隆基的想法。

所以他对太子李亨极不尊重,甚至多次冒犯。然而安禄山没想到的是,李隆基虽然打击太子,但却从未有过将其废除的想法。

因此眼看着唐玄宗因年事渐长而身体不豫,太子李亨即位几乎已成定局,安禄山内心的惶恐便一天胜过一天。

前有杨国忠的不断攻讦,后有太子必然会实施的清算,安禄山这样的不枭雄自然不愿坐以待毙,最终选择了发动叛乱。

结论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导致的,就安禄山个人而言,他最开始的意图就是加强自身的势力,并不想真的走上反叛之路。

可惜,杨国忠的步步紧逼和李亨的稳固地位让安禄山自觉前途无望,最终选择举起了造反大旗。

实事求是地说,安禄山的个人能力是非常突出的,这一点从他由一个普通的中间商一步步跃升为三镇节度使就可见一斑。

可惜,靠投机得来的高位终会被其他投机之人反噬,安禄山就是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大唐   安史之乱   京城   节度使   幽州   叛乱   贵妃   军中   太子   能力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