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刘庄:拒绝马屁的伟大君主

衣赐履按:学术界一般称明帝刘庄、章帝刘炟的时代为明章之治,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百姓比较富足。我斗胆把和帝也拽进明章时期,主要考虑的是,和帝之后,汉朝才正式进入了外戚和宦官时代。

本回讲明帝刘庄。

刘庄严苛,地球人都知道。《后汉书·钟离意传》载,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里尚书以下至见提曳。

意思是说,刘庄这人,气量狭小,眼里揉不得沙子,组织一帮探子成天调查大臣们的隐私,对身边的干部,动不动就挥起老拳胖揍一顿。

刘庄是不是这样的?

大约是的。

代表性的有两件事:

一件是楚王刘英谋反案,刘庄大兴楚狱,前后诛杀几千人(详见拙文《汉明帝刘庄暴怒兴楚狱,侍御史寒朗愚戆逆龙鳞》);另一件是刘庄曾经撸起袖子、拎个棒子,追着一个机关干部满屋子跑,后来那小子钻床底下了,刘庄在外面大喊,你小子赶紧出来,朕保证打不死你!(详见拙文《汉明帝刘庄:郎官出来,郎官出来,看朕打不死你》)

这些事儿以前都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呢,刘庄这人,对臣僚是能下得去狠手的(他还弄死了俩司徒),确实苛刻。不过,《后汉书》作者范晔对刘庄有这么几句评价:

明帝精通刑事诉讼,法令分明,他往朝堂上一坐,那些冤屈的、迷雾般的案子都能得到公正判决。他从不侥幸徇私,也没有骄矜之色。断案合情合理,他的时代,案件数量比前代下降了百分之八十。所以后世之人谈论政事,没有人不推崇建武(刘秀年号)、永平(刘庄年号)之政的。

这一回,我们就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看,刘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拒绝马屁

公元63年,二月,有宝鼎在王洛山(今地不详)出土,献给刘庄。四月七日,刘庄下诏说:

祥瑞这种东西,是与德行相感应的。如今政治上并不清明,乖张邪僻之事常有,怎么可能引来祥瑞!《易经》说:鼎,是三公的象征(鼎有三足,与三公对应)。这次宝鼎出现,莫非是因为公卿们尽职尽责?现赐三公每人五十匹帛,九卿和二千石级官员每人二十五匹。先帝(刘秀)曾经下诏,禁止臣下上书时称颂圣明,而近来奏章中虚浮吹拍肉麻之语越来越多,从今以后,如果再有溢美的言词,尚书一律不许受理。朕可不想因为爱听马屁,被那些马屁精在私下里取笑!

【马屁,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柏杨先生评论:刘庄不过一个平凡的君王,然而,拜读这项诏令:“不愿被马屁精在背后嗤笑”。洞察人性世故,竟深刻如此。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些自以为比刘庄高明万倍的头目,却乐此不疲。因之,背后嗤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我不太同意柏杨先生“刘庄不过一个平凡的君王”的观点。我认为,刘庄能够专门下诏禁止拍马屁,并且,从他后来的举动来看,也确实没有被层层马屁紧紧裹住,就冲这一点,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君王。因为,拒绝马屁这件事,实在是天下间一等一的难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老实说,除了书上说的历史人物外,我在现实中还真没怎么见过。不说别人,就算有人拍我的马屁,说我衣赐履的《读通鉴》写的真好,我还不得高兴得冒鼻涕泡儿?至于写得究竟怎么样,有什么关系呢?

公元65年,十月三十日,日全食。刘庄下诏,鼓励百官批评朝政,不要有所顾忌。注意,刘庄没有搞“引蛇出洞”的把戏哦,官员们全都呈上密奏,议论朝政得失,直抒胸臆。刘庄看过奏章,不但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而且将奏章向百官公布,并下诏说:

群臣指责之事,都是我的过错。人民冤屈不能申雪,贪官污吏不能查禁,却轻率地使用民力,营建宫室,开支与征税并无节制,而且我这个人喜怒无常。回顾古人的鉴戒,我十分恐惧,只怕品德寡薄,日久生怠!

可见,刘庄不但拒绝马屁,而且是真的听得进意见,实在是难得难得。

刘庄对自己要求甚严,对官员的选拔也不含糊。

轻厚赐,重薄位

“轻厚赐,重薄位”,意思是给干部赏赐钱财,手面很宽;但是要提拔官员,哪怕是一个很不打紧的岗位,也极为吝啬

史称,刘庄严格奉行老爹刘秀创建的制度,无所改变更动。别说是普通嫔妃,就是皇后家的人,也不得封侯参政。刘秀的三女儿、馆陶公主,曾经求刘庄给儿子谋个郎官的位子。郎官就是普通的机关干部,既没有名额限制,手中也没啥权力。然而,刘庄作为亲舅舅,竟然没有答应,但赏了外甥一千万钱。意思是你爱干嘛干嘛去,少到机关里来给我添乱!随后,刘庄对臣子们说,郎官与天上的星宿是相互对应的,派到地方就是一县之父母官,如果任人不当,老百姓就惨了,所以就算是我亲外甥,我也必须拒绝。

刘庄这么做,显然不是为了出馆陶公主的洋相,而是要告诫臣子们,你们给老子推荐人才的时候,也得掂量掂量,弄些阿猫阿狗过来,准备吃我一顿老拳。

有个尚书叫阎章,他的两个妹妹都是刘庄的贵人,阎章本人精通典章制度,颇有能力,朝臣都觉得他完全可以承担更重的担子,但是,刘庄以阎章是后宫亲属为由,坚决不给他调职。

刘庄非常重视官员的考核,各郡、各封国每年都要呈送官员的年终考绩。公元66年,刘庄下诏,要求司隶校尉和各部刺史,每年就县长以下官员,任职三年以上,考绩最优的,每州推荐一人,随同各郡、各封国呈送年终考绩的信史,一齐进京。同时,那些考绩最差的,也得向朝廷报送

对大项工程,刘庄会亲自抓落实。西汉平帝时,黄河、汴水曾经决口,一直没有修复。公元69年,刘庄下诏征发役夫数十万人,派懂行的人牵头修筑堤岸。从荥阳向东,直到千乘的入海口,共一千余里,每隔十里修建一个水闸,使水闸之间的水流相互调节,不再有决堤和漏水的忧患。公元70年,四月,工程结束。估计连主管官员都没想到,刘庄收到竣工报告后,立即于本月四日,亲赴荥阳,视察工程完成情况

【刘庄是亲自抓落实诶】

抓落实到了这个份儿上,估计没哪个臣子敢骗他吧。

对王爷、外戚的管理外松内紧

刘秀先后有两位皇后,一个是郭皇后,一个是阴皇后,他们各给刘秀生了五个儿子,另外还有个许美人,也生了一个儿子。刘庄是阴皇后所生,但他对待其他兄弟,不管是不是一母同胞,全都以礼相待,一律平等。兄弟们都封了王,经常得到刘庄的赏赐。前面讲过,这些兄弟们先后有四个涉及谋反,但刘庄并没有诛杀他们(个别的自杀了),可谓宽厚到了一定程度。

但刘庄对兄弟们一味放纵吗?恐怕也不见得。我们举一个例子哈。

公元74年,北海王(首府剧县,山东省昌乐县西)刘睦(刘秀二哥刘仲的孙子,刘庄的堂侄)去世。这个刘睦,从小就爱学习,爱读书,刘秀和刘庄都很喜欢他。刘睦长大后到封国,有一次派一名干部进京朝贺,出发之前,刘睦问这名干部,如果皇上问到我,你打算怎么回答?

干部说,我当然据实回答,大王忠孝仁慈,尊敬贤才,礼贤下士。

刘睦说,我靠!你这么说是要害死我啊!你说的这些,都是我年轻时不懂事的举动。你应该这么说,自从我们大王袭爵以来,意志消沉,行为放荡,最喜欢泡美女,喝大酒,飞鹰走狗,样样精通。你这么说,才是爱护我啊!

从刘睦的这个表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刘庄对王爷们还是有防范的,堂侄如此,亲兄弟们,可能管控更甚。只要对皇权没有威胁,你们爱怎么嗨怎么嗨;但如果触碰了底线,则有你们好看。

对王爷们如此,对外戚们又如何呢?

【皇上,我们王爷最喜欢开Party啦!】

在刘秀、刘庄朝,外戚没有功劳是不封侯的,而且也不会委以重任。其实,刘庄比他老爹更绝。《后汉书·窦宪传》载,章帝刘炟有一次训斥舅舅窦宪,说,……从前,在永平年间(公元58年-公元75年,明帝刘庄时期),先帝(刘庄)经常命令阴党、阴博、邓叠(阴、邓都是外戚)三人互相监察,所以诸贵戚中没有哪个敢有不法行为。

也就是说,发动外戚斗外戚,是刘庄管理外戚的重要手段!

大权独揽

我们在读《后汉书》时,经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绝大部分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人物,如果他们有传,则记录的多为升任三公之前的事迹,一旦升为三公,往往戛然而止,有的甚至当太尉、当司徒十余年,居然没有片言只语!这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三公们其实没什么权力,也就没什么可记录的。光武帝刘秀称帝之后,应该是出于对西汉后期皇帝们大权旁落的警觉,要把权力紧紧攥在自己手里,于是,设计了一套通过“三独坐”管理国家的模式

所谓三独坐,其实是三个岗位。皇帝组织百官朝会的时候,公卿们都是接席而坐,只有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专席而坐,这哥儿仨就是“三独坐”。

东汉初年,改御史大夫为司空,御史大夫本来是最高监察长,改成司空之后,让他管工程,不让他管监察了,其实就是提高了御史大夫的政治待遇,但收了他的权力。这样,原属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府),手握监察大权。监察权有多牛逼,地球人都知道。

司隶校尉更牛逼!不但监管京师七郡,而且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贺时,处于公卿之下。监察权之大,除了三公不察,“无所不纠”。

但是,与尚书令比起来,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就得靠边儿站了。尚书令只有一项职责:掌管文书及群臣的奏章。听起来没什么,但实际上权力极大。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皇帝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就是皇帝的手,皇帝要干嘛,全通过他来完成。

这三个岗位,论级别,比三公差远了;论实权,三公往往略逊好几筹。

【尚书令手里这管笔,不得了】

我们在读东汉这一段时,常常看到四个字:领尚书事。位列三公,领尚书事,则说明皇帝让渡了部分权力给他;如果没有这四个字,则基本上没有实质性权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三公都没有传,或者记录十分简单的重要原因。

刘庄把老爹这一套照单全收,权力绝不外泄。

但是,这一制度也有坏处,就是皇帝能力强,稳得住局面,则行之有效;如果皇帝不行,则外戚和宦官就会坐大,并且,三公根本没办法与他们抗衡。从和帝刘肇之后,东汉就陷入到这样一个死循环中去了。

重视民生

一个时代是治世还是乱世,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打了多少仗,不是宫斗有多精彩,而是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刘庄对官员严苛,但对百姓,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迫于无奈,讲真,是真的不错的。我们举几个例子。

公元57年,二月五日,刘庄继皇帝位。四月二十四日,下诏提升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两级;三老、孝悌、力田每人三级,爵过八级,可以转授给儿子,或者同母兄弟、同母兄弟的儿子;无户口的流浪人员想归乡的,每人一级(汉行秦制,爵分二十级,老百姓大约能晋升到八级);鳏、寡、孤、独、患绝症的,每人发粟十斛。

这种爵位的普调,终刘庄一朝,一共搞了六次。另外,刘庄也多次给囚徒减刑。

公元58年开始,每年正月,在接见各郡、各封国呈送干部年终考绩的官员时,让这些官员依次上前,面对光武帝刘秀的牌位,向刘庄和朝臣报告本地的粮价和民间疾苦

最初,公车(宫门接待署)每逢“反支日”(根据干支记日的一种规定,大约每个月有三个反支日,具体搞不清楚)就拒收奏章和官民的陈诉。刘庄得知这一情况后,斥责有关人员说,老百姓把农耕桑蚕之事抛在身后,跑到京师来反映情况,却因了这种没名堂的禁忌无法上书,我们这还算得上执政为民吗?!这个狗屁规定,给老子取消!

关爱百姓的事,七七八八还有不少,这里就不赘述了。

重教尊师

刘庄尊崇儒学,上自太子、诸王、列侯,下至高官的子弟、功臣的子孙,无人不学习儒家经典。刘庄还专门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的娃娃们在洛阳南宫设立学校,这些学生号称“四姓小侯”。即便是期门、羽林等禁卫武官,也都要求他们要学习《孝经》,要弄明白其中的含义。有趣的是,南匈奴贵族也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洛阳学习。

【看什么看?!我们就是传说中的四姓小侯!】

刘庄对老师非常尊敬。公元59年,刘庄在辟雍(国立大学)举行养老礼,任命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仪极为庄重,把两个老汉感动地眼泪汪汪,三公九卿全部参加,无不感到庄严肃穆。

注:三老、五更,是古代荣誉称号。相传周天子为提倡孝悌,设此位以父兄之礼尊养年老德高、阅事深的退休官员。有人说三老、五更各一人;也有人说三老是三人,五更是五人。

仪式结束,刘庄赐封桓荣为关内侯(三老似乎尊于五更,史书上可能把李躬给漏了。刘庄当太子的时候,桓荣给他当过老师),三老、五更都终身享受二千石俸禄,并赏赐各郡、各县所有的三老,每人一石酒,四十斤肉。

【这就是三老、五更戴的“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

刘庄:其实,朕也是性情中人

其实,刘庄这人挺真性情的。他不但会撸起袖子亲自揍人,而且冷不丁还会讲个笑话、当众表演个节目唔的。

公元67年,十月三日,刘庄到南阳郡(河南省南阳市),召集地方学校的一帮学生演奏雅乐。许是受到学生们青春气息的感染,刘庄不觉技养,亲自吹起陶埙(读如埙,一种古代乐器)和竹笛,与学生们同乐。

刘庄的弟弟东平王刘苍,心宽体硕,长了一个大肚皮。公元68年,刘庄给刘苍写信说:

……我曾问你,宅在家中,何事最乐?你说,为善最乐。你这话说得够大,跟你的肚皮一样大。今送列侯印信十九枚,王子们年满五岁的,让他们全都佩带。

想来,刘苍读了此信,大笑之余,也会对哥哥刘庄心生思念吧。

公元74年,刘庄到原陵(刘秀坟墓)为父母扫墓,仪式结束后,刘庄观看老娘阴太后的梳妆用品,突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左右随从之人,全都流下眼泪。

公元75年,八月六日,刘庄在东宫前殿去世,享年四十八岁。遗诏:不建寝殿,不建祭庙,只把牌位放在娘亲阴太后寝殿储放衣服的房间。

这一回,说实话比较碎,没有特别精彩刺激的地方。不过,我想,平平淡淡的记录下平平淡淡的事,可能才是“治世”的本质

刘庄于公元57年继皇帝位,到了公元69年,史书记录:

这年,天下安定,人无徭役,连年丰收,百姓富足,谷米每斛(约合现在的二十立升)仅三十钱,牛羊遍野。

《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读到公元69年,470余年间,能够读到这样的文字,真是少之又少!心中竟然生出一阵感动,为彼时的百姓能够生在明章之世而感动。

汉明帝刘庄如果称不上伟大的君王,什么人能够称得上呢?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后汉书   马屁   司徒   御史大夫   奏章   外戚   君主   公元   官员   皇帝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