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中,日本人赢在哪里?

最近一直在通读日本历史,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在近代日本也曾经面临着和中国一样的局面。

国内反抗不断,外部强敌入侵,面对内忧外患,当时的日本幕府也只能签下许多不平等条约。在这样的局面下,日本的有识之士也开始寻求破解的思路,于是有了明治维新。

无独有偶,在当时的大清,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是搞得如火如荼,但是最终结果和明治维新比起来却是截然不同。

明治维新,一下子让日本人摘掉了封建落后的帽子,成为了亚洲第一强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列强的队伍,而洋务运动却在甲午战争的硝烟中烟消云散,什么都没有留下。

按说从经济基础、国家实力、江湖地位等等所有方面来说,大清都远远地强于日本,但是为什么日本人能成功,而大清却失败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明治维新中,日本人究竟赢在哪里?

1、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要想搞清楚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正处于幕府时代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德川幕府大家都了解,其创立者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一统日本。

而幕府这一日本独有的政治制度,对于日本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极为深远的。

幕府制度严格来说应该是叫幕藩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日本最高的权力机关是幕府,最高的领袖是幕府将军,在将军之下幕府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他们独立于朝廷之外,完全把天皇和公卿给架空了。

所以,幕府时代的天皇就是个摆设,没有任何的权力,甚至有时候连生活的温饱都不能保证。

在幕府之下,日本全国被分成了大大小小的几百个藩,日本本就是弹丸之地,而这弹丸之地又被分成了几百个藩,您就可想而知这一个藩的地盘能有多大。

大的藩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小的藩也就是一个村子的大小,手底下十几号弟兄,所以有人戏称,日本的战国时代其实就是村与村之间的械斗,还是很形象的。

每个藩里面的最高统治者叫做大名,就相当于我们原来的诸侯。作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日本将所有的大名也分为了三六九等。

地位最高的一类叫作亲藩大名,顾名思义就是德川将军家的同族武士,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宗室,都是德川家的人;

第二类叫作谱代大名,指的是关原合战前就臣服德川家康的领主家族,与德川幕府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联系。德川幕府的很多重要官职都由谱代大名出任,这一类都是德川将军的铁杆。

而数量最多的就是第三类,外样大名,这类大名基本都是关原合战前站在德川家对立面,战争失败后被迫臣服于德川家的大名。

所以德川幕府从根本上对这些人都不放心,处处防备他们,而且给他们的封地基本上都是最偏远的地区,远离政治中心。

德川幕府时期对于大名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虽然在自己的藩上大名是最高统治者,但是依然要受幕府的管制,当时德川幕府对于大名的管理主要有下面几条:

第一、所有的大名必须把夫人和嫡长子都送到江户来居住。

说是居住,其实就是做人质,对于众大名来说,这媳妇做人质无所谓,反正老大没了还有老二、老三。

但是嫡长子还是很关键的,不能不在乎,所以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将军手里攥住了所有大名的把柄。

第二、所有的大名,每年都要从自己的藩镇上来江户觐见将军。无论你的藩距离江户有多远,你每年都得来一次。

而且来觐见将军,你总不能空手吧,多少都得带点礼物吧。这就使得很多贫穷的藩镇每年根本就无力承担这个费用,甚至要借钱才能凑齐路费。

而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不断地折腾这些大名,让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去琢磨造反。

第三、所有幕府的工程,各个藩镇都要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而且费用自理,从而进一步消耗各藩的经济实力。

在幕藩体制下,所有的大名,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外样大名,都被折腾的晕头转向。所以,对于幕府制度来说,除了将军一人觉得爽之外,几乎所有的大名都觉得不太爽。

而作为一个藩镇之主的大名尚且如此,而其他的阶层就更别说。

2、阶级固化的威力

当时的日本社会民众也是被分成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只不过这里的士不是士大夫,而是武士。

而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的各个阶层是完全固化下来的,你是什么阶层,那么你的后代就永远是什么阶层,不可能变化。

所以,当时很多武士的日子过得很贫困,甚至都吃不上饭,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能去种田或者经商,就算是家徒四壁,也依然要每天拿着刀到大街上去晃悠。

而剩下的农、工、商三个阶级,虽然可以靠自己去赚钱,但是也只能固守在自己的领域,社会地位极低,而且不能转化身份。阶级的固化,使得所有民众都对这个制度极其的不满。

而这就是当时大清和日本的第一个不同,大清的阶级体系虽然也是层层压迫,但是每个阶级都可以进行转换。

这就是中国人聪明的地方,虽然是剥削和压迫,但是绝对不会直接压迫到底而是会给你一个改变的通道和机会,所以中国人喜欢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而这种上升通道看似是给了所有人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却并不是均等的,有钱和有资源的永远会分走大块儿的蛋糕。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当他见到这样一个貌似公平的上升通道的时候,他的精力就会主要放在如何转换自己的身份上,而不是如何去反抗。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范进考了一辈子举人,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转换自己的身份么。

所以中国人的这种上升通道,归根结底是一种统治的手段。

而在当时的日本,由于身份不能转换,导致各个阶层都不满意,上到地位最高的大名,下到地位最低的商人都是如此。

这样的一种制度下,心理最不平衡的就是那些能力极强但是地位却很低的人。

如大名中的长洲藩、萨摩藩这种当年实力最雄厚的大名,仅仅因为当初站错队导致被削弱地非常惨。所以他们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去推翻幕府,而长州藩和萨摩藩后来也成了明治维新的主力军。

而武士阶级中的中下级武士更是生活悲惨的不行,他们很多人能力都很出众,仅仅是因为出身不好就一辈子都得不到重用,他怎么可能心理平衡呢?

而下面的农、工、商就更别说了,虽然他们有的人很有钱,但是走在大街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要饭的武士,照样得给武士让路,甚至武士都可以随意拿刀砍杀这些人。

最关键的是,阶级的固化彼此之间根本不存在转化的可能,这也就使得那些有能力的下层阶级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而这些人也成了后来明治维新中响应最积极的一批人。

对比日本和中国的封建体系,你会发现这其中日本比中国少了很重要的一个阶层,那就是地主阶级。

日本的土地所有制度更像是欧洲的制度,土地归将军所有,将军将土地分封给下面的诸侯,而所有的人民只能租用将军的土地。

但是中国并不是如此,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在统治阶级下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地主阶级,他们不是官,也是士绅,但是却拥有大量的土地。

这群人也是最底层的既得利益者,而很多时候统治阶级也要依靠这些地主来完成对于基层民众的统治,而他们自然也成了统治阶级的第一道屏障。

所以这里就引出了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另一个不同,那就是日本当时的维新变法是绝大多数人共同去反对一个被几乎所有人都讨厌的制度。

它的既得利益者很少,只有将军和少数的大名以及一些高级武士,甚至天皇都恨幕府恨得不行。

而中国的变法却是要去反对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这里面不仅有统治者,也包括士大夫、军人、地方士绅和地主,这些人组成的一张大网遍布全国各个角落,其阻力可想而知。

3、对于外来事物的认知相反

而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中可以胜利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日本人对于外来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是当时的大清可以相比的。

打开中国国门的是英国人和鸦片战争,而打开日本国门的是美国人佩里带来的四艘黑船,史称黑船来航事件。

我们对于鸦片战争,一直都当作是近代史最大的耻辱来对待,从中学开始就不断地在学习这一事件带来的耻辱。但是日本人对于黑船事件的态度同我们对于鸦片战争却是截然不同。

日本人将黑船事件视为本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于当年打开日本国门的佩里,伊藤博文甚至专门为其塑像,在佩里当年登岸处每年都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来纪念佩里当年的“侵略”。

而日本的闭关锁国跟大清的闭关锁国虽然都是封锁自闭,但是日本的闭关锁国给自己留了一丝缝隙。

明治维新前,每年日本都会派出一定数量的商人出海贸易,这些商人除了正常的贸易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将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整理成“风说贴”上报给幕府。

所以说日本虽然闭关锁国,但是统治阶级对于世界的了解一点都不少,绝不会像大清那样对于外界一无所知。而黑船事件之后,日本在见识到了西方的工业文明的真正实力之后,国内的开明势力迅速地全面倒向西方。

最明显的就像是当年的萨摩藩,在和英国人一战之后被英国人打的抱头鼠窜,认识到实力上的差距之后,萨摩藩开始全面倒向英国,这种倒向是从心里到身体都十分彻底的倒向。

这也使得萨摩藩成了日后日本海军的雏形,日本海军则完全是英国海军的翻版。

而日本人的这种态度,就使得西方的工业文明在日本推广的速度极快,因为全国上下所有人都知道西方的工业文明好,必须要加快学习的步伐。

相比较之下大清的洋务运动则是阻力重重,从统治者到底层民众几乎都反对工业文明的发展,就比如铁路修好了,但是依然要用马来拉火车。

当年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海国图志》在中国全部加起来卖出去也没有超过一千册,但是这本书在日本却是实打实的畅销书。

甚至有日本史学家称正是《海国图志》的出现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这样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毫无疑问的是《海国图志》对整个日本民众的影响十分深远。

坂本龙马,作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代表人物,在《海国图志》风靡全日本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他竟然愿意为了这本书与师兄进行决斗。

而明治维新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被誉为“海军之神”的东乡平八郎更是为了排队购买此书被淋成落汤鸡也毫不在乎。

《海国图志》让日本统治者生出了一种危机感,当他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海国图志》一定已经在中国内进行广泛学习了,而中国在此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一定已经焕然一新了,日本也应该奋力追赶中国的脚步。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本书在中国却几乎是无人问津。

4、夸张的国民教育程度

而另一个使得日本明治维新得以胜利的原因,就是日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超当时的大清。

作为一个封闭的岛国,日本即便是幕府时代,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都令人十分震惊,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国民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54%,武士阶级的人各个都是能文能武,文化底蕴深厚。

日本国门被打开后,列强来到日本最令他们吃惊的一件事就是,在日本无论这个家庭多么贫穷,他的家里都有书,家里都有人识字。

这对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来说是非常难以置信的。

到了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已经全面普及了小学,而这一成就甚至连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大英帝国都没有做到。对于教育的重视使得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对于西方的学习速度更快。

日本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西方工业文明极大的兴趣,就以海军为例,组建联队的时候,他们并不局限于仅仅购买军舰,而是如何能够将造船技术带回国内。

凭借这种态度,日本的造船业在短时间内就一跃成为了亚洲第一,也正因此日本才能在二战时期组建起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

而在整个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佩服日本人的策略。他们巧妙地将天皇、武士道和国家的近代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天皇过去虽然一直不掌权,但是却是国家的精神领袖,推翻幕府之后,天皇再次登上政治舞台,整合了各方势力。

这一点是大清所不具备的,光绪皇帝虽然一样不掌权,但是却并没有天皇在民众中间的威信和形象。

另一方面,日本在整个明治维新过程中,面对反对维新的封建势力,倒幕派并没有采取强制手段来针对,更多的是通过柔和的赎买政策来推行。

相比较之下,大清当时是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反对派势力,康有为那帮人整天琢磨着怎么整死他们,而日本人则是给其高官厚禄,然后一点点地将自己的势力培养起来。

只要你不阻碍我维新,那么养着你又能怎样呢?等我维新成功了,到时候还用我亲手收拾你?

最后说几点总结吧

1、日本人的明治维新,抛开仇恨不讲的话,确实是近代亚洲最成功的的变法,他们代表着当时黄种人在世界上的最强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对于先进文化的接受态度以及对于教育的投入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任何改革如果想要成功,必须要利用好守旧派中郁郁不得志的那一群人,对于他们来说,任何改革都是他们翻身的机会。

而改革的大忌就是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四面树敌,因为这样会使得很多原本意志不坚定的人站到你对立面。

3、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区别,根本上是两种制度的区别,日本人虽然也是东亚文化圈,但是其政治制度和土地所有制都更接近欧洲,所以维新变法在日本可以成功,在中国却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明治维新   日本人   幕府   日本   天皇   武士   中国   阶级   大名   将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