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以为这个专业很“冷”?他们已经圈粉50多万了!

三星堆房价贵不贵

四千年前的面条加什么料

战国的熨斗长什么样

汉代人又是怎么吃烧烤的……

近日,

一位科普文物的北大毕业生

在网络走红。


这位毕业生名叫汤诗伟,

考古学院毕业的他,

正带领一帮年轻人做博物馆科普。

在短视频平台上,

他们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

“古猫陪你去看博物馆”

(以下简称“古猫”)。


“古猫”喜欢把文物同现代流行语相结合,

去西域取经的玄奘被称为“学术狂魔”,

刚出土的三星堆小人,

被称为“诸葛丞相”.....

他们的视频既专业又诙谐,

不到两年时间就拥有了50万粉丝。


据了解,

“古猫”团队四分之一的人毕业于

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

高校的考古专业,

团队中00后、90后占比达到65%。


2000年,

汤诗伟因奥数获奖被保送北大,

专业是数学和考古二选一。

“我在北大碰到两个打球的师哥,

其中一位告诉我‘要是我,

肯定不会选数学系’。”

去了考古专业,

汤诗伟发现,

那位师哥原来是

考古系的学生会主席。


在学习过程中,

汤诗伟发现自己

真的喜欢上了考古专业。

2004年毕业后,

汤诗伟回到四川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而一次修复明代建筑观音阁的经历,

让他认识到了文物保护的迫切性。

“只有知道了为什么要保护

才能做到真正的保护。”


2021年,

抖音号“古猫陪你去看博物馆”正式上线。

以往,

专业考古人不敢尝试互联网科普,

因为很难找到专业和通俗之间的平衡点

——过于学术严谨就会无趣,

过于强调趣味又会背离专业性。


“只有成为最了解这件文物的人,

你对知识点才有取舍,

你做出来的

才不是东拼西凑的补丁式的内容。”

据统计,

团队文案人员每人每年的文献阅读量

超过3000篇,

平均每件文物的

文献量都有将近30篇。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不少网友学会了“古猫”的表达,

宋代墓葬中的玻璃葡萄

被称为宅男墓主的手办;

武则天时期到唐玄宗时期

用金子做的钱币称为欢乐豆……

这种共通的幽默让汤诗伟振奋。


汤诗伟不知道“古猫”

现在算不算成功,

但至少,

他坚持的初心没有变:

有意思、有智慧,

并且能让博物馆更流行。


值得一提的是,

“‘冷’知识如何‘热’起来”这个问题上,

不只汤诗伟一人在思考和探索。

不久前,

科普甲骨文的95后女生李莹

在网络走红。

李莹常常特意寻找背后有故事的“字”,

再结合网络热点把科普做得妙趣横生。

她认为,

趣味性和专业性正是短视频制作的核心。


而学习文物“冷门专业”的秦月语,

曾耗时半年临摹2.1米高的

敦煌莫高窟159窟《普贤变》。

她说,

希望能用新媒体的方式,

让传统之美焕发生命力。


让文物“活”起来,

也让文物“火”起来,

点赞每一位

带给文物生命力的文博人!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陈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莫高窟   中国青年报   西域   敦煌   师哥   专业   专业性   生命力   文物   博物馆   文献   北大   团队   网络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