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无心的话,害她丢了性命


宋真宗去世的时候,皇太子赵祯刚刚13岁,继位为帝,史称宋仁宗。

由于他年龄太小,尚不能明决政事,怀有野心的刘太后趁机入主朝堂,垂帘听政,开了宋朝后妃听政的先河。

吕夷简是前朝重臣吕蒙正的侄子。吕蒙正在真宗朝曾经三次担任宰相之职,很得宋真宗的信任。真宗出京巡视,曾经两次住在他的家里。

吕蒙正告老还乡后,真宗皇帝问他的几个儿子中有谁可以担当重任。吕蒙正说,我的几个儿子才能都很一般,倒是我的侄子吕夷简才堪大任,是做宰相的料。

吕夷简因此受到宋真宗的重视,从地方调至京城,累官至开封知府。在刘后当政期间,先是做了参知政事(副宰相),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由于他见事明白,办事果决,却也弥补了刘后处理政事的不少缺失。

仁宗年龄渐大之后,范仲淹、宋綬等臣子皆上言要求刘太后还政于皇帝,刘后大为震怒,一个个将他们降职贬官,逐出京城。直至1033年,刘后去世,仁宗才得以亲政。遂召还宋綬、范仲淹,开始实行自己的一套新政。

在此情境下,作为宰相的吕夷简也上了一个条陈,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施政方略:(一)、正朝纲;(二)塞邪径;(三)禁货赂;(四)辨佞壬;(五)绝女谒;(六)疏近习;(七)罢力役;(八)节冗费。

说得诚挚恳切,句句动人。仁宗大为感动,遂将吕夷简召进宫协商国家大事。仁宗决定将在刘太后当政时受到重用的张耆、夏竦、范雍、晏殊等人尽行罢职,吕夷简自然没有异议,心中甚是踏实,觉得皇帝如此看重自己,宰相之位是稳如泰山了。

第二天,他精神抖擞地上朝,站在押班宰相的位置,听黄门宣诏。令他大吃一惊的是,除了张、夏、范、晏等人被免除官职之外,诏旨上还有一句:同平章事吕夷简,着授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这句话像一声惊雷,惊得吕夷简头昏脑胀,他万万没有想到,仅仅一夜之间,皇帝对他的态度来了一个急转弯,由信任到厌恶,从倚重变抛弃。一时无法问明,只好领旨告退。

回到府邸之后,他左思右想也弄不明白自己何处忤旨,惹恼了皇帝。于是嘱托内侍副都知阎文应密查,方才得知原委。原来吕夷简突然被降职,仅仅是因为皇后郭氏无意中说的一句话。

郭皇后是原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孙女,和石州推官张尧封的女儿先后入宫。天圣二年(1024年,仁宗此时15岁),要册立皇后,因为张氏秀外慧中,更讨人喜欢,皇帝欲立张氏为后。刘太后却不同意,按她的意思立了郭氏为皇后。仁宗皇帝却是从心眼里更亲近张氏,同郭皇后稍为疏远。

只是那天看了吕夷简的条陈,又同吕夷简商议了朝廷大事之后,心中高兴,回到内廷,郭皇后见皇帝精神舒畅,便含笑问道:“皇上有何喜事,如此高兴。”

仁宗皇帝便对郭皇后讲起吕夷简十分忠诚,并且已经决定把之前党附刘太后的官员一并罢职等等。郭皇后听了,不假思索随口说道:“吕夷简何尝不附太后,只不过他机巧过人,善能应对,所以得瞒过一时呢。”郭皇后的这句无心之语引起了仁宗皇帝的疑心,于是亲自手诏罢免了吕夷简,召入李迪为相,未经中书省起草圣旨,所以吕夷简无从得知,被打了个晕头转向。

其实郭皇后同吕夷简并无过节,她的那句话也只不过是随口一言,谁知却改变了吕夷简的命运,也给自己种下了祸根。

吕夷简弄明白了事情缘由,愤恨异常,从此把郭皇后视作了眼中钉,叮嘱阎文应密切稽查郭皇后的言行,寻找她的过错,要报一箭之仇。

吕夷简虽然失去了相位,但在朝中势力依然很大。趋附于他的官员总会在皇帝面前瞅机会说点他的好话,替他挽回圣意。比如有一次,谏官刘涣疏陈时事,便写道:臣前请太后还政,触怒慈衷,几投四裔,幸陛下纳吕夷简言,察臣愚忠,准臣待罪阙下。臣受恩深重,故不避斧钺,渎陈一切……

仁宗皇帝看了这奏折,想起当年的事情,又觉得吕夷简是忠诚的,皇后的话并不确切。于是又召回吕夷简,重归相位。

吕夷简重新执掌朝廷大权,时刻伺察郭皇后的动静,寻找报复机会。

此时后宫中有两个美人,一个姓尚,一个姓杨,深得仁宗宠爱。皇帝本来就与皇后不甚亲近,如今有了这两位美人陪伴,更无心思去亲近皇后了。郭皇后不禁妒意大发,常与两美人相争。一天,郭皇后与尚美人同在皇帝跟前侍奉,两人又起口角。尚美人恃宠生骄,与皇后针锋相对,不肯相让半句。两人争吵越来越凶,后来竟然对骂起来。

郭后愤怒至极,揎拳捋袖,上前狠抽尚美人耳光。尚美人吃了大亏,当即嘤嘤啼啼,边哭边骂。

郭皇后不肯干休,又冲上前再批尚氏脸颊。仁宗看不过去,起座相阻,郭后的手掌已击过来,这一掌没有击到尚美人,却着实打在了皇帝的脖子上,尖尖的指甲将仁宗的脖颈划出两道长长的血痕。

惹得仁宗火起,把郭皇后呵斥一顿。尚美人装娇撒赖,一发激动帝怒。

内侍总管阎文应本就受过吕夷简嘱托,此刻抓住机会面奏皇帝:“寻常百姓家中,妻尚不能凌夫,况陛下贵为天子,乃受皇后欺凌,这还了得?”

仁宗皇帝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阎文应又火上浇油道:“陛下颈上,血痕宛然,请指示执政,应该若何处置?”

仁宗屡受激动,愤然说道:“你快去召吕丞相来。”

阎文应得旨,急忙通报夷简。吕夷简立刻赶到,向皇帝请安。

仁宗指着颈上血痕,对吕夷简说明始末。

吕夷简道:“皇后太属失礼,不足母仪天下。”

对于废除皇后,仁宗尚有顾虑,说道:“情迹实属可恨,但废后一事,却也有干清议。”

夷简说:“汉光武皇帝史称明主,为了郭后怨怼,即把她坐废,况伤及陛下龙体,其罪实不可赎。”汉光武帝当年也有一个姓郭的皇后,因错被废。吕夷简在这里特意以她举例,用心实在阴狠。

有了执政大臣的支持,仁宗皇帝决计废掉郭后。为了掩人耳目,这君臣二人商量得出一策,只称皇后属意修道,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移居长宁宫。

朝廷百官们听说皇后被废,群起反对,联名写了奏章上呈,却是无人接纳。于是众人齐聚垂拱殿前,乌压压跪了一片,同声喊道:“皇后乃是国母,不应轻废,愿待召赐对,俾尽所言。”

喊了一阵,但见殿门紧闭,杳无声息。中丞孔道辅上前将门环叩得哗啦哗啦响,一边大呼:“皇后被废,累及圣德,奈何不听台臣之言?”

过了一会儿,听见门内传旨令这些官员们到中书同丞相说话。孔道辅等来到中书,吕蒙正已经等在那里。便说道:“大臣服侍帝后,犹人子服侍父母一般,父母不和,只可谏止,奈何顺父出母呢?”

吕夷简说:“皇后伤了皇上的脖子,过已太甚,况且汉、唐都曾有过废后先例。今日自可援例而行。”

道辅厉声道:“大臣当导君为尧舜,怎得引汉唐失德事,作为法例?”

吕夷简不屑再答话,拂袖而入殿内去了。

众臣也都退去,打算第二天在朝堂上再与之争论。谁知第二天早朝他们刚走到待漏院,即有诏旨传来:伏阁请对,盛世无闻,孔道辅等冒昧径行,殊失大体。道辅着出知泰州,范仲淹出知睦洲,宋祖德等罚俸半年,以示薄儆。自今群臣毋得相率请对。”

孔道辅等人乃嗟叹数声,无奈奉旨而去,于是废除郭皇后的事情就板上钉钉了。

此后,仁宗宠幸尚、杨二美人更是无以复加。每夕当御,床笫不虚。累得仁宗形神疲乏,日益羸弱,甚至累日不能进食,奄卧龙床。朝野忧惧。

楊太后知悉情由,命仁宗斥退二美人,仁宗口中虽含糊答应,但心中实是不舍,能拖一日就是一日。楊太后又面嘱阎文应,让他传谕仁宗,速速逐出尚、楊二人。

文应朝夕入侍,屡屡言楊太后旨意,仁宗听得烦恼,不耐烦地说:“你叫她去吧!”二美人哭哭啼啼,不肯离开,阎文应勒令登车,驱使出宫。

过了月余,仁宗身体康复,乃另聘故枢密使曹彬的孙女入宫,第二年被策立为皇后。令前废后郭氏出居瑶华宫。

尚、杨二美人已是被驱出宫,曹皇后乃将门之女,英烈果决有余,婉约妩媚不足。仁宗正当青壮,贪恋床笫之欢,便又想起废后郭氏来,赐其号金庭教主冲静元师,派人慰问,还专门写了古乐府诗一并赐与。

郭氏亦写了和诗相答,词极凄惋。也许是因久未相见,仁宗思念甚切。打算将郭氏秘密召回宫中。郭氏却对皇帝派去的人说:“若再见召,须由百官立班受册,方有面目见皇帝呢。”

这却令仁宗十分为难。已立了曹氏为皇后,又怎能光明正大大张旗鼓地将一个废后再接回宫册立名号呢?

阎文应得到仁宗欲召回郭氏的消息,十分恐惶,只恐郭后返宫,自己性命难保。恰在这时,郭氏生了病,仁宗派太医诊看。阎文应亟与太医共商,不知如何做了手脚,郭氏竟然一命呜乎。宫人疑被阎文应下了毒,苦无实据,只得以暴卒奏闻。仁宗很是悲悼,追复后号,用礼殡葬。

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此言不虚。如果不是郭皇后不经意间随口说了那句话,她又怎会被剥夺皇后之位,年青青就送了性命呢?

慎言,慎言,慎言!!人生在世,需要把这两个字镌刻在心头,溶化在血液里,人心险恶,要保护自己,时时处处需慎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真宗   孔道   政事   血痕   宰相   陛下   太后   性命   皇后   皇帝   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