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蔬菜最早是如何传入西藏的?

清代以来,中央与西藏地方交往日益频繁,伴随着内地官员、军队和民众入藏,内地蔬菜被引种入西藏地区,并在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得到了继续。

一 民国时期内地蔬菜品种交流至西藏的背景

1959年之前,蔬菜这一含有丰富维生素的物种在西藏是稀缺资源;同时,高原居民的饮食中比较缺乏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又没有其他的营养补充渠道,而内地出产的茶叶因为含有可以补充高原居民的饮食所缺,因此为高原居民所需要。所以,内地与西藏的民间茶马贸易在唐朝前已经兴起,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现今拉萨附近的一处蔬菜大棚基地


清初,随着国力的强盛以及大一统局势的形成,加强了对于西藏地方的管辖。而驻藏的部分官兵退役后,与当地藏族通婚育有子女,逐步在当地定居下来。此外,清政府在川西北藏区实行屯垦政策,招募和吸引了陕西、四川等内地大量汉族军民前往,农业生产技术、蔬菜等农作物品种亦随之带入,客观上起到了在藏区传播推广蔬菜的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内地蔬菜品种,辗转传入了西藏地区。乾隆时期成书的《西藏记》卷下《物产》之中,记载了内地传入拉萨河谷的蔬菜品种,“拉撒(即拉萨),谷属产青稞、小麦、胡豆、豌豆、菜子。自他处贩来者皆绿豆、黄豆、冰豆、稻米……蔬属则圆根、葱、蒜、芫荽。近汉人自中国带来菜种,有白菜、莴苣、菠菜、苋菜、韭菜、萝卜、茼蒿、四季豆、胡豆”。可见,清代中期来自中国内地的所谓“汉人”在西藏的居住,新的农作物品种随之从“中国”即内地传入,在西藏的拉萨等中心城市小面积试种。


由于西藏“政教合一”社会发展的原因,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在民国时期与此前大致相同,无本质区别。

藏族人民的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中以青稞和元根(生长在高原的一种特有植物)为大宗。青稞的形状像大麦,只是颗粒比较小。……西藏的农产品除青稞外,还有大麦、小麦、燕麦、荞麦、豌豆、黄豆、蚕豆、油菜、马铃薯、玉米、高粱等。在藏南谷地的东南部,还有部分地区出产稻米。蔬菜在西藏种植的并不多,住在拉萨附近的汉人,多开辟园圃,栽种蔬菜,有白菜、辣椒、芥菜、葱、蒜、萝卜等,尤其是萝卜,长得非常肥硕,味道很好。

民国时期西藏农户家庭

二 民国时期内地蔬菜品种引种至西藏

(一)巴塘与理塘

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知直隶州知州姚莹贬官四川,奉命从成都出发进藏。他记载,道光二十五年(1845)春在四川“打箭炉”厅(今四川甘孜州康定),已经有蔬菜供应。再往西,到达“里塘”(今四川甘孜州理塘)、巴塘,则蔬菜逐渐稀少。

姚莹的记载表明,近代初期,理塘不能出产蔬菜,巴塘则情况全然不同,蔬菜品种较多。

23年后的同治六年(1867),近代第一个在西康探路的英国人古柏(Thomas·Thornville Cooper,1839—1878)游历了西康。古柏从号称“Paris de la Chine”(中国巴黎)的成都出发,于同治七年(1868)春到达了理塘、巴塘,在他的笔下,巴塘是“藏东的伊甸园”,他如实记录巴塘所种植的蔬菜:

当地一年收割两季麦子,小白菜豆长势繁茂,味似芜菁的长形蔬菜、黄瓜、大白菜、土豆、韭、葱、豌豆、梨、核桃、西瓜等水果、蔬菜,也是如此。

民国时期种菜的农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巴塘事件”后,清政府对西康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同时,在巴塘等西康各县设“农事实验场”,从四川内地引进蔬菜品种实验栽培。各县试种的内地引进蔬菜品种,有土豆、黄豆、绿豆、豌豆等品种,以及葱、蒜、韭菜、芹菜、茄子、辣椒等,并向农民推广,“提倡改良农业”,于是,西康地区均有蔬菜产品,“可供汉夷官民采食,则试验场之效果,已有萌芽”。

民国时期,西康地区虽然在前期有“农事实验场”,后期有“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通过引进新的蔬菜与作物品种,推广新式农具,采用精耕细作等措施,西康的蔬菜种植经验得到了丰富,从而促进了西康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西康经济的发展。

所以,20世纪20年代末出版的史料说,巴塘与康定出产菜蔬丰富。1929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文官处官员刘曼卿奉命进藏。9月,她在巴塘目睹了美国传教士史德文(Albert.Shelton, 1875—1922)等人所居洋楼,附近就专门设有“草坪、菜圃、树林、池沼、养畜园等”

此时,已经是史德文开始在巴塘引种了多种美国蔬菜的20年后了,巴塘蔬菜的品种自然更为丰富。

(二)昌都

道光二十五年(1845)七月,同知直隶州知州姚莹贬官四川,在昌都停留数月。品尝了几顿当地汉族人种植的蔬菜后,他感慨道:“打箭炉(康定)以西,菜味甚不易得。行过巴塘,馈瓜蔬者,如尝异味焉”“察木多有四园户,日市莴笋、菘、韭,喜而赋诗云:‘菜根百岁腐儒餐,千里西来入馔难。佛地伊蒲甘露好,满园香馥胜芄兰’。”所谓“菘”是蔬菜一大类的总名,分为白菜、青菜、黄芽菜数种,通称为“白菜”。色白的叫“白菜”,淡黄的叫“黄芽菜”。

姚莹这一记载说明,汉族人在昌都地区种植蔬菜,至少已经有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历史了。这一记载还表明,打箭炉(近康定)以西,蔬菜“甚不易得”,到了金沙江东侧的巴塘,“馈瓜蔬者,如尝异味焉”,就更为珍稀了。而在金沙江西侧的昌都(察木多),能够吃上蔬菜,则难上加难了。

民国时期西藏租地种菜的汉人


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西康实行“改土归流”,从赵尔丰时期开始到1918年,昌都各县知事均负有改进农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之责,具体而言就是在昌都各地引种马铃薯以及各种蔬菜。民国县志对此均有记载。如:

昌都县,自1912年设治“后教种马铃薯,现为人民大宗食料”。

察雅县,“临城附近,因居有汉人,种有南瓜、白菜、王瓜、扁豆、葱、韭、芥、蒜,自设农民试验场教种稻谷豆类,应有尽有”,“而大路各处凡有驻塘官兵之地,皆种有汉人花草,瓜棚豆架,形同内地”。

(三)拉萨

民国初期,十三世达赖喇嘛继续大力鼓励西藏发展农业。当时,拉萨一地的农作物有多种,曾作为英国商务代表多次造访西藏并且于1920—1921年在拉萨停留11个月的英国人贝尔认为:西藏不宜于种植蔬菜,“因气候不适故也”,并且当时西藏一般人也不喜欢食用;他又指出居住在藏的内地人,“恒于可能范围内,种植青菜”,所以,在“拉萨及其他大城市附近,常有汉人菜园触于吾人眼帘,而园中菜蔬,则贩卖于西藏铺户(开店的老板)”,“若辈将菜售于西藏各地之店铺内,上流人物食者最多,少数富商亦食,但平民食者颇少”。从他记录的“西藏富有阶级之菜单”可见,从早餐的蔬菜汤,到正餐之间的“小食”也不缺蔬菜,再到西藏贵族还要“通常再加中国蔬菜四五种,每种皆有少许”。

1936年8月非法入藏活动的英属锡金政务官古德(Sir Basil Gould)使团随员斯潘塞·查普曼(Sperlcer Chapman),在拉萨滞留,直到次年2月才离藏,他们走遍了拉萨各个角落,在大昭寺周围的商铺,他们看到,“邻近地区生长的新鲜蔬菜,有豌豆、土豆、白菜、圆白菜、萝卜及大萝卜。调味品有一盘盘的辣椒、丁子香、肉蔻及各式各样的干根和干叶”;

他们也参加了西藏上层的宴会,宴会上蔬菜种类多,菜肴品种多,来自内地的器皿也被视为是“汉式大碗”,甚至于海参、鱼翅等海货干品亦来自内地,所以,斯潘塞·查普曼感叹道:“上述许多菜肴都是中式的,一些美味佳肴如海参和鱼翅都是晾干后从中国内地运来的(我认为一般是通过加尔各答的代理商),通常在正式场合才有这样的宴席。”

除了种植蔬菜品种接近,有白菜、葱、蒜、萝卜等,而且种植人群、引进蔬菜品种均与“住在拉萨附近的汉人”或者“蔬菜有内地品种”等有关。拉萨市政协《老城史话》明确记载了当时的多块“菜地”的地理位置,如位于“拉萨古城玉托桥西面”的菜地,“菜农们在这里种菜、养猪,维持他们的生活”。

曾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第一任处长的孔庆宗,1948年发表的文章指出,当时“留藏各地之汉人,生活情形极为困苦……除仕商外,最大多数均系赤贫,仅赖苦工小技,或租地种菜以谋生活,处境至苦”。孔庆宗所谓“质地种菜以谋生活”,就是对当时拉萨汉人租地从事蔬菜种植的描述。

民国时期西藏一蔬菜交易市场


民国时期拉萨一地的蔬菜种植户的数量,多种调查资料表明,至少应有四五十户。20世纪80年代一份“专门采访过几户菜农”的调查资料说:

到和平解放前夕,拉萨的菜农大约有四五十户,著名的有十几户。如“张家菜园”、“龙家菜园”、“措郎菜园”、“阿班菜园”、“泽麦菜园”等。菜农大都分布在城南靠近拉萨河一带,城西南鲁普附近就有12家,西郊、北郊也有零星菜园,回族菜农大都集中在城东河坝林地区。这些菜农有的只有几亩地,富裕的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如措郎家有35亩,“阿班菜园”有34亩,张家也有20亩。……和平解放前,拉萨大多数菜农所种蔬菜品种单一,只有萝卜、白菜、土豆等几种产量高、容易成活的家常菜,但少数菜农及一些贵族家庭的蔬菜园里就不同了,这里琳琅满目,花菜、莴苣、韭菜、芹菜、大蒜、苤蓝、菠菜等,许多蔬菜都是从内地和印度引进的。一些菜现在已经绝种,可能是产量过低而被淘汰了。

1941年进藏的河北人韩修君(1925— ),如是回忆道:当时“四川商人数目最多,据说都是清朝衙门里的人,或是清末赵尔丰、钟颖的部下,他们大都住在河坝林和鲁布一带,一般是种菜、做豆腐、理发、开烟馆和甜茶馆”。可见,旅藏汉人的生计之一就是种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西藏   西康   昌都   蔬菜   巴塘   拉萨   内地   菜农   汉人   品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