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龙政变,张柬之集团如何精心绕开了武则天的严密防线?

疑团重重的神龙事变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22日,大唐两位宰相张柬之、崔玄暐协同数位官员,率领着五百余名羽林军士兵,突然出现于洛阳皇宫北面的玄武门之外。与此同时,张柬之又派李显的女婿王同皎等人前往东宫,恳请皇太子李显亲自出面,与大家一同前去诛杀“密谋叛乱”的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在当时,82岁的女皇武则天由于“风疾”,已卧床多日不起。其所有的饮食,起居,汤药服侍,甚至某些政令的传达,俱由张氏兄弟负责。因此,张柬之等人顾虑,一旦女皇不测,张氏兄弟有可能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等的优势作乱,导致大位未必会顺利传于太子,所以抢先出手。

然而,面对“出来主持大局”的邀请,皇太子李显却躲在东宫犹豫不决,不肯现身,说张氏兄弟确实罪该万死,但女皇陛下身体欠安,难以承受这种刺激。因此,看大家能否赏个光,换个时间再干?

《资治通鉴》: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

皇太子的话把外面人急坏了。因为张柬之等人未经女皇允许而擅自聚兵于北门禁地,不论其目的如何,已是灭族的谋逆大罪。在这种箭上弦、刀出鞘的紧张局势下,却不想,政变的主要受益人竟打起了退堂鼓。

于是,李显女婿王同皎在门外连声说道,这种玩笑开不得。大家都在为李唐江山卖命,太子怎么能把他们往火坑里推呢?

《新唐书 王同皎传》:同皎曰:“南将相毁家族以安社稷,奈何欲内之鼎镬乎?太子能自出谕之,众乃止。”

当然,也有种说法是,李显其实对行动计划早已知情。他事到临头之所以显得犹豫,不过是为了表现一下政变时不那么猴急的姿态。

不管什么原因,这位五十岁的皇太子最终还是走出了东宫,与张柬之等人一道,通过尖峰利刃开路,自玄武门“斩关”进入皇宫,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诛于宫苑之内。

接着,众人又簇拥着李显,闯进了武则天正卧床养病的迎仙宫集仙殿。

神龙政变时,李显、张柬之等人行进路线,及武则天养病地点

闻听到嘈杂人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自病榻猛然惊起,厉声喝问:谁人作乱?

如此气势,倒把数百人的队伍压的鸦雀无声。稍顷,有人答道,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作乱,臣等已奉太子之令诛之。

武则天在人群中看到了李显,说道,竟然是你?既然已诛除了张氏兄弟,你可以回去了。

这时,羽林将军桓彦范说道,皇太子年龄已长,恐怕不方便再回东宫。请陛下就此将李唐江山归还于他吧。

神龙政变中,官员及羽林军拥戴皇太子李显,逼宫武则天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结束一代女皇十五年统治的著名政变。因其发生于神龙元年,故也称神龙政变。

然而,此次政变也留下诸多疑团:

要拨开笼罩在这段历史之上的层层迷雾,让我们先从政变的众矢之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开始讲起。


一箭双雕的毒计

公元697年,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太平公主为缓解母亲的工作压力,遂将美男子张昌宗作为礼物敬献给了后者。由于女皇对此非常满意,不久后,张昌宗之兄张易之也得以一同入宫"见驾"。

武则天最为宠爱的女儿——太平公主

本来,张氏兄弟就是两个男宠,虽谈不上正大光明,却也无伤大雅。然而,发生于公元701年九月初三(神龙政变前四年)的一件事情,却彻底改变了一切。当天,三位重量级人物——邵王李重润、永泰郡主、魏王武延基,因“妄议”武则天与张氏兄弟关系,被女皇勒令自尽。

《旧唐书 则天本纪》:九月,邵王重润为易之谗构,令自死。

李重润(20岁)是皇太子李显的嫡长子。永泰郡主(18岁)为李显之女。武延基(22岁)则是永泰郡主丈夫,武则天的亲侄孙。

毫不夸张的说,李重润、武延基等人正是李家与武家,当时两个最有权势的家族,在“孙辈”的代表人物。然而,他们仅仅因为议论了一下张氏兄弟与武则天的“事情”,便悉数被剥夺了生命!

此事在朝野引发巨大震动的同时,也不免催生了一个疑问:武则天处死三位孙辈的动机,难道真是因为"羞愤难当"吗?

首先,武则天与张氏兄弟的关系既非秘密,也非不可言说的禁区。

按史书记载,当武则天准备扩招其男宠队伍时,一位叫朱敬则的官员曾慎重劝告说,每个人都有欲望,此乃人之常情。但陛下既然有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等人,也不算少了,按理该节制一下。

结果,在朱敬则直言劝谏之后,武则天不仅没感到“羞愧”,反而大度的赏赐了前者不少财物。

《旧唐书 张易之传》:右补阙朱敬则谏曰:“……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陛下内宠,已有薛怀义、张易之、昌宗,固应足矣……”则天劳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赐彩百段。

因此,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心理承受能力足够强大,不至于“因畏惧人言而羞愧难当”。也正由于此,才使得三位晚辈之死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如果再进一步深究,又发现《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描述:武则天因为年龄大了,不胜公务疲惫,所以很多政事都交给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操办。而李重润、武延基等人议论的也不单单是武则天与男宠的暧昧关系,还包括张氏兄弟超越男宠边界,染指朝政的事情。

《资治通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

而在《旧唐书 武延基传》中,又说的更为直白:三人认为张易之兄弟出入宫中,染指政事,会对大唐社稷不利!

《旧唐书 武延基传》寻与其妻永泰郡主及懿德太子等,话及张易之兄弟出入宫中,恐有不利,后忿争不协,泄之。

但是,这样的谈话内容就构成死罪了吗?

其实,还有人说的比这更为直白。当时,一位叫魏元忠的宰相因受张氏兄弟诬告而遭贬官后,曾在朝堂指着对方鼻子向武则天说,这两个臭小子,将来一定会犯上作乱。而武则天的回答也只是,你快走吧。

《资治通鉴》:太后问其故,时易之、昌宗皆侍侧,元忠指之曰:“此二小儿,终为乱阶。”易之等下殿,叩膺自掷称冤。太后曰:“元忠去矣!”

之后,又一位叫苏安恒的大臣向武则天上书,直接说“魏元忠是大忠臣,张氏兄弟狼子野心,武则天任用奸佞”。如此大尺度的话,竟也没有引来女皇的惩罚。

《全唐文 理魏元忠疏》:臣窃见……魏元忠,廉直有闻……张易之兄弟……豺狼其心……皆以陛下委任奸佞,斥逐贤良。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偏偏不愿放过三位孙辈呢?

所以,一代女皇对三位孙辈痛下杀手之举,其实是一箭双雕的毒计:一方面,消灭了可能发动政变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也借此事彻底断绝了张氏兄弟转投李显的念头,让他们只能死心塌地的为女皇一个人服务。

不过,在害死李、武两家三位成员后,张氏兄弟也就此摊上大事,不断被人找麻烦。在神龙政变仅一月之前,还有人举报张昌宗找术士看相,得到“天子之卦”。尽管案子以“张昌宗当时已将情况汇报了女皇”而草草收尾,但宋璟、崔玄暐、桓彦范等多位官员却追着不放,认为张氏兄弟地位已经尊贵至极,找人看相必然别有图谋。不过,女皇并没有理睬。


究竟是谁安插了羽林将军?

政变之时,驻守于玄武门外的五百名余名羽林军士兵成为张柬之等人军事行动的关键支撑。那么,张柬之又是如掌控住这股至关重要的力量的呢?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

按史书描述,在政变前夕,张柬之将自己的同伙桓彦范、敬晖、李湛等人悉数委任为左、右羽林将军。正是这帮人利用职务便利,才汇聚了数百名将政变引向成功的士兵。

《资治通鉴》:柬之又用彦范、晖及右散骑侍郎李湛皆为左、右羽林将军,委以禁兵。

然而,异常诡异的是,张柬之尽管身为宰相,却并不负责玄武门的防务。按大唐规矩,宰相办事地点位于皇宫南部,称为“南衙”。而玄武门因地处皇宫最北面,临近寝宫,历来为皇家私人禁地,其驻军将领向来由皇帝直接指派,不容权臣染指。

南衙是宰相与百官办公的地方,北门则是皇家的私人禁地

实际上,自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不仅北门的驻军,甚至连北门(即玄武门)的一些非军事的事务,都成为了君臣间异常忌讳的话题。

例如贞观时期,宰相房玄龄、高士廉遇到少府少监(主管车辇、铸剑等工艺的副官)窦德素,顺口问了句北门(少府监位于皇宫北门附近)最近忙啥,便在事后遭到了李世民的严厉斥责。唐太宗的原话是,宰相只需要把南衙的事情办好就行了,不要多管北门的闲事。

《大唐新语》: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

那么,张柬之这个宰相会不会比较特别,以至于拥有超出房玄龄等人的权力呢?

也不是。按史书记载,张柬之尽管已81岁,但就任宰相的时间却是公元704年10月,即神龙政变前三个月,是个不折不扣的“菜鸟宰相”。

《旧唐书 则天本纪》:冬十月,秋官侍郎张柬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政变前夕,朝中共有十余位宰相。上朝时,这帮人就像董事会成员一样,围绕在武则天周围,针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帮女皇进行决断。本来,正宗的宰相只有内史、纳言、文昌左右相(即左右仆射)等寥寥数位。但由于其人员规模难以满足议政需求,所以一些级别更低的官员也被皇帝召来干宰相的活,并命名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正是其中之一。

神龙政变前夕,武周朝庭的宰相名单。另外,张柬之很快由秋官侍郎迁转为凤阁侍郎

换言之,张柬之并没有拥有超出贞观时期房玄龄、高士廉等名相的特权,而武则天对臣子的防范则远胜于李世民。既如此,张柬之又怎么可能做到把桓彦范、敬晖、李湛等多位同伙统统安插为驻防玄武门的羽林将军呢?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张柬之向武则天列出具体的羽林将军人选,再说服女皇选用他们呢?

可能性也不大。原因很简单,北门的话题太过敏感。如果南衙宰相直接向防备心极重的武则天建议指定驻防将领人选,其效果跟现在招标时指定厂家名单一样,很容易被怀疑有猫腻。以张柬之的阅历,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因此,张柬之虽然是政变的谋划者,但说服武则天坦然接受桓彦范、敬晖、李湛等人为羽林将军的,一定另有其人。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如本人不愿宣扬,或后世皇帝不想宣扬),此人事迹被史书所隐,安在了张柬之头上。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根据结果反推,此人能干成这般通天大事,必定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根据以上筛查条件,我们首先可以排除掉所有的南衙宰相(不便发言),及更低级别的官员(说不上话)。

其次,从政变进行时,有参与者一度想铲除武家的人来看,我们也可以排除武三思等武氏家族成员(不是政变的核心参与者)。

其三,尽管皇太子李显,相王李旦都参与了政变,但他们均为武则天重点猜忌防备的对象,地位敏感,同样不便开口。

因此,候选对象就只剩下一人:太平公主!男宠张昌宗的敬献者!她是唯一满足所有条件的人!

关于太平公主,史书对她做了如下描述:

那么,作为武则天最为宠爱的太平公主,为什么要参与到政变之中呢?

按史书说法,张易之等人在诬告魏元忠的时候,也顺带构陷了另一位叫做高戬的大臣。后者正是太平公主的情人。

《资治通鉴》:司礼丞高戬,太平公主之所爱也。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

不过,与张易之结怨仅是公主参预政变的其中一个原因。

在当时,因张氏兄弟导致了李重润等三位皇室成员死亡,与皇太子李显已结下难以化解的仇恨。一旦后者登基,兄弟俩必将成为最先被诛杀的对象。换言之,如果知道自己必死,谁都会拼死搏一下。更何况,张氏兄弟手中还有武则天,还有信息不对等的优势。

所以,尽管政变会不可避免的导致武则天下台,但面对着死活都要保护兄弟俩的女皇,太平公主等皇室成员的选择也不多:要么让张氏兄弟先动手,要么自己先动手。

也就在这时候,政变集团通过某个渠道联系上了太平公主,并将一份包含桓彦范等人的名单交给了后者。

在当时,桓彦范的身份是司刑少卿(即大理寺副官),敬晖的身份是中台右丞(即尚书右仆射的助理),李湛的身份是右散骑常侍(即凤阁的文官),与他们想要从事的羽林将军工作完全不搭调。那么,太平公主又该以什么理由来精心绕开武则天严密的心理防线,说服女皇坦然接受他们呢?

从史书记载看,张昌宗被举报“找人看相得天子之卦”的时间是在公元704年12月(距神龙政变仅一月)。司刑寺(即大理寺)正是审案单位之一。桓彦范作为司刑寺副官,还专门向皇帝上书,呼吁严惩张昌宗。因此,武则天同意让这位明确反对过张昌宗的法官,在不足一月的时间内,转行担任专门负责皇帝安全的北门羽林将军,其用意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防备张氏兄弟真的乱来!

一代女皇深谙人性。她虽然通过斩杀三位孙辈来断了张氏兄弟“脚踏两只船”的念头,但也肯定猜到了后者对于李显即将继位的焦虑。而同样极富谋略的太平公主则用“张宗昌死敌”、“骨鲠之臣”的身份来标示桓彦范角色,从而化解了女皇通常会有的顾虑。

至于中台右丞敬晖,他以前曾担任过洛州长史(相当于京兆郡副长官),在武则天巡幸长安期间,还被委以副留守之任(有一定便宜从事的特权),是一个深受武则天信任的老牌守将。

右散骑常侍李湛则是李义府之子。当年,正是李义府的力挺,才使得还是"昭仪"的武则天被李治立为正宫皇后。所以,在女皇眼里,李湛就是不折不扣“忠良之后”。

因此,整个安排看上去没有任何不妥:提出建议的是地位中立,又是武则天至亲的太平公主;候选者一个是“张昌宗死敌”兼“骨鲠之臣”,一个长期经受住考验,一个是“老部下”儿子;用他们为羽林将军,去玄武门增强皇帝“自己人”的力量,以防备张氏兄弟可能发动的叛乱。还有什么部署比这更合理?

然而,一代女皇万万没想到的是,除了张氏兄弟,上面的所有人都是神龙政变的参与者!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

那么,在整个政变过程中,为什么武则天一直依靠的武氏家族没有出面干预呢?其权力制衡体系是否出了问题?


武则天的权力制衡体系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病逝,28岁的太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仅55天后,因李显执意要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宰相),并扬言“连江山都可以给他”,遂被幕后操控大局的太后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软禁于房州。

武则天第三子,唐中宗——李显

随后,武则天虽然立李显弟弟李旦为新帝,但自己却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在朝堂听取百官汇报,并于六年后(公元690年)改大唐为大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这时,原皇帝李旦则被降级为“皇嗣”(待遇参考太子),从此过上了胆战心惊,朝不保夕的日子。

公元693年正月,因被人举报“以巫蛊诅咒女皇”,李旦的正妻刘氏、妃子窦氏在进宫请安时,被武则天秘密处死并就地掩埋,直接"人间蒸发"。

武则天第四子,唐睿宗——李旦

同年,在洛阳万象神宫举行的祭天仪式上,担任初献、亚献、终献的三位人物分别是武则天、武承嗣、武三思。原本属于李旦的第二祭祀人角色已被武承嗣取代。

随着地位的迅猛上升,志得意满的武承嗣难免生出更大的志向:一方面,他让人主动向女皇上书,强调“历代天子都没有立异姓为太子”的先例,请求定自己为继承人;另一方面,他又让人诬告李旦谋反,以期彻底铲除这个已失势的拦路石。

然而,武承嗣的两大诉求均告挫败:因为一位基层人物安金藏用破腹来表明“皇嗣”清白,武则天最终叫停了“李旦谋反案”的审理。同时,对于武承嗣"更进一步"的请求,女皇也是模凌两可,没有表态。

此后,在最信任的大臣——狄仁杰的强烈反对下,武则天最终还是放弃了立武家人为太子的想法。这位老臣认为,母子关系从来都亲于姑侄关系。一旦女皇千秋万岁后,儿子肯定还会持续祭祀,却从来没听说过侄子会为姑姑立庙的道理。同时,狄仁杰还暗示,如果实在不想选“皇嗣”李旦,还可以考虑召回李旦的哥哥——庐陵王李显。

狄仁杰确实老道!在当时的局面下,由李显出任太子或许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基于此考虑,武则天遂于公元698年将庐陵王李显召回了神都洛阳,立为皇太子。同年,因继承人梦碎,武承嗣郁郁而终。至于“皇嗣”李旦,在“主动让贤”被降级为相王的同时,也暂时脱离了火药桶一般的“危险区域”。

李显出任太子后不久,便被武则天任命为河北道行军元帅,担任招兵的形象大使。然而,到出师的时候,真正被授予兵权的却是副元帅——狄仁杰。这种运作机制正是女皇权力制衡体系的典型表现。

在当时,朝中的主要势力共有三股:

借助三股势力间的交错影响,武则天便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力制衡体系。

权力制衡的三方


然而,当李显就任皇太子,自己也直奔八十而去的时候,武则天开始考虑的,已不仅仅是当下的权力平衡,还包括武氏家族在"后武则天时代"的命运。她非常担心,自己的娘家人会像西汉吕后的家族一样,在皇室与官僚集团的联合打击下,遭到灭族之灾。

出于此顾虑,武则天听从了大臣的劝告,免去了武三思、武攸宁(武承嗣之子)等人的宰相职务,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不再负责军国大事。如此一来,一方面,这帮人力量有限,难以生出非分之想;另一方面,因其对李唐皇室构不成威胁,也就没有一定要被铲除的必要。

《资治通鉴》:当今梁、定、河内、建昌诸王,承陛下之荫覆,并得封王;臣谓千秋万岁之后,于事非便,臣请黜为公侯,任以闲简。

然而,即使这样,武则天仍不放心,又将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及武三思、武攸宁等武氏家族成员召集于一堂,让他们发誓永保和睦,并记录于铁券之中。同时,她又主动做媒,将李显的三位女儿新都郡主、永泰郡主、安乐郡主,分别嫁给武延晖(武承业之子)、武延基(武承嗣之子)、武崇训(武三思之子),以便将未来的皇帝李显与武氏家族利益牢牢绑死。

当然,女皇在消弱武氏家族的权力时,也就不可避免的弱化了后者在权力格局中的制衡作用(这正是武氏家族在神龙政变中隐身的原因)。为了维持权力的平衡,女皇在晚年有意识的扶持了第四股势力——张氏兄弟及依附他们的官僚,以便构成新的平衡体系。

武则天期望的新权力平衡体系

但与女皇的期望稍有不同的是,因为李重润事件,及张氏兄弟本身的轻狂,最终导致后者成为了众矢之的,而非稳定大局的基石。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神龙政变发起的两方,官僚集团与李唐宗室是如何汇聚力量的?


政变集团如何汇聚力量?

神龙政变核心参与官员(蓝色标注)的履历交集关系,及他们与太子、相王的联系

如图所示,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五人,被认为是神龙政变的最核心参与者。五人中,只有张柬之与另外四人都存在交集!因此,张柬之为"首谋"的说法确有依据。

五人中,桓彦范、敬晖出任羽林将军,负责带兵,这在前面已有介绍。此外,司刑少卿袁恕己兼任相王府司马,因而也就成为了官僚集团与相王李旦的关键联络者。政变当天,他的任务是协助李旦,共同率领"南衙兵杖"(即北门禁军之外的御林军),负责对神都洛阳实行戒严。当然,这件事情肯定是发生于逼宫成功之后。

《旧唐书 袁恕己传》:敬晖等将诛张易之兄弟,恕己预其谋议,又从相王统率南衙兵仗,以备非常。

至于皇太子李显,按史书描述,他是路过玄武门时,抽空从桓彦范、敬晖(已担任羽林将军)口中得知政变计划的。

《资治通鉴》:时太子于北门起居,彦范、晖谒见,密陈其策,太子许之。

不过,考虑到政变要冒灭族的风险,在桓彦范、敬晖向太子汇报之前,一定还有中间人牵线搭桥。五人团队中,宰相崔玄暐兼任太子左庶子,他可能承担着此角色。

同时,政变集团与太子的联络人还包括李显的女婿王同皎,也就是政变当天于东宫门外喊话的那位。而在此人的墓志铭中,则赫然记录着,他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同桓彦范一起谈妥了恢复李唐江山的计划。

《王同皎墓志铭》:公因召御史中丞桓彦范至宅 ,戚言大体曰:其如王室何?相对潸然 ,遂定匡复之计。

王同皎的妻子是李显第三个女儿——定安公主。后者可以非常方便的出入皇宫,向姑母太平公主传达信息。因此,桓彦范、敬晖、李湛等人被安插为羽林将军的"路子",很可能就是走的"王同皎->定安公主->太平公主"这条线。

如果再看其墓志铭,还会发现王同皎曾策划过一次针对张易之的刺杀行动。当时,李显的庶长子——谯王李重福迎娶张易之的外甥女为妃。在王同皎事先安排好刺客设好局的情况下,张易之这个舅舅竟然没来祝贺。刺杀行动遂告落空。

《王同皎墓志铭》:寻以谯王重福娶易之甥为妃 。公忖其亲迎之霄 ,来观宋子 ,乃阴结刺客 ,已得要离。会易之不出,其事遂寝 。

李重福受封谯王发生于公元704年3月,距神龙政变发生约十个月。王同皎的刺杀行动应在这个时间窗口之内。

再梳理下时间线:

由此看出,为了除掉张氏兄弟,政变团队其实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酝酿与周密谋划,且已经有过刺杀尝试。因此,对"张昌宗看相得天子卦"的检举,很可能也是政变者长期计划的一部分,其目的正是要借机把同伙安插进羽林军。

至此,我们已可以解密出神龙政变前后的全过程!


神龙政变前后的全过程

公元698年,在狄仁杰等社稷大臣劝告下,武则天自房州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为太子。与此同时,为避免武氏家族在其去世后遭到“团灭”,女皇也有意识的消弱了武家权力。

如果一切按正常态势发展,皇位交接应该在和平状态完成。然而,由于公元701年李重润等三位孙辈人物被逼死,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神龙政变前数月至一年多的时间窗口内,张柬之等五人核心团队即通过各种渠道,联络上了太子、相王、太平公主。

政变数月之前,王同皎先行策划了一次针对张易之的刺杀,但未成功。

政变前一月,一次举报事件将张昌宗推上了风口浪尖。政变集团则利用了武则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防备心理,通过其信任的太平公主,将桓彦范、敬晖、李湛等人安插到了至关重要的玄武门军营。同时,他们还策反了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这样,政变集团便掌握了五百余名羽林军士兵,并借此完成了斩杀张氏兄弟,逼宫武则天的计划。

整个过程中,因武氏家族提前受到了女皇本人的打压,势单力微,未能起到反制作用。

夺过大权后,李显随即让李旦等人率领着南衙御林军兵马,对神都洛阳实施戒严。

至此,神龙政变顺利结束。


武则天失败了吗?

政变后,失去权力的武则天便被移居至上阳宫,受到软禁。然而,她真的失败了吗?

或许,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

首先,她的亲儿子李显继承了大位,这也是她的初衷。

其次,尽管遭到软禁,但武则天仍受到尊敬与优待。李显时不时就会去请安。

第三,武则天去世后,正如狄仁杰所言,李显、李旦等后代为她立了庙,保证了她的香火不断。

第四,在"后武则天时代",武氏宗族受到了李显的保护。武则天生前的联姻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当然,武三思后来作死遭反杀则另当别论)

最后,最重要的是,在大唐王朝及中国的整个历史上,人们对武则天这位女皇帝仍表达了足够的敬意,认为她的武周之治上承贞观之治、永徽之治,下接开元盛世,都被视为唐朝历史上难得的好时代。

对于一位皇帝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评价?

女皇的背影


武则天的无字墓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狄仁杰跟神龙政变有关系吗?

喜欢问"元方,你怎么看?"的狄仁杰

按《新唐书》描述,长安年间,武则天有次求贤时,狄仁杰力荐了张柬之。于是,女皇便将后者任命为洛州司马。过了段时间,武则天再次求贤时,狄仁杰仍推荐张柬之,因为他认为后者没发挥最大潜力,所以硬是促使武则天将其升为秋官侍郎(刑部的副官),晋级宰相。史书据此断言,没有狄仁杰,便没有张柬之的神龙政变!

《新唐书 狄仁杰传》:长安中,武后谓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曰:“臣荐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

然而,史书的这段描述其实存在明显破绽:狄仁杰去世于公元700年,不可能再于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5年)去推荐张柬之。

张柬之原为正县级的凤阁舍人,因反对武则天派侄子与突厥和亲,于公元698年6月被外放。其担任司刑少卿(大理寺的副官)的时间是"长安中"(约702~703年),担任秋官侍郎及宰相的时间则是公元704年。

因此,狄仁杰力荐张柬之的动人故事不可能发生。

不过,史书这么写还是有一定原因。因为张柬之就任宰相的关键推举人——姚崇正是狄仁杰举荐的。后者举荐张柬之时,沿用了狄仁杰一贯倡导的标准:人品正直,且有志于恢复大唐江山。

同时,其他两位核心政变者桓彦范、敬晖也都出自狄仁杰门下。

狄仁杰举荐关系图

因此,尽管狄仁杰去世已5年,但如果没有他生前力保李显为太子,及大力推荐忠义之士,神龙政变或许便不会发生。

换言之,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这些与皇家非亲非故的官员,能够最终走到一起,冒着灭族的危险发动神龙政变,并非为了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共同的理想——拯救大唐。或者说,为了江山社稷,黎民苍生。

也正由于此,五位官员一年后便蒙冤而死的结局才令人弥足痛惜!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英魂们的事迹终究被深深镌刻于青史,又成为激励下一代人为天下苍生继续付出的强大动力。

这正是我中华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赤子精神之所在!献身精神之所在!

我将无我,不负韶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神龙   太平   皇太子   宰相   女皇   严密   防线   太子   公元   皇帝   精心   公主   兄弟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