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农工商”到“士商工农”,浅谈商人地位转换与历史发展关系

原创不易,请点个关注^▽^

作者:知更晓,未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古代有四民——“士农工商”,指的就是搞仕途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在四千年的古代社会排序里,商人一直是地位最低的一个社会阶层。

士农工商杂字手抄

到了宋朝和明朝,商人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明显的表现就是宋朝商人弟子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尤其到了明朝晚期,郑和七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不过此时“抑制商业,以农为本”依旧是社会主流。

直到20世纪90年代,商人的地位才真正崛起,“士农工商”演变成“士商工农”。今天,“商人”已经成为成功人士的代名词,是不折不扣的“社会上流人士”。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商人”地位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有人说这是基于职业的歧视,地域的歧视——基于钱的歧视。对于钱多的,自然而然就要抬头仰望他。怎么肥四?你这是歧视古代商人赚得不多吗?!汉朝钱布天下的邓氏、明朝富可敌国沈万三...了解一下?商人会赚钱自古如是!

职业本无贵贱之分,无论是农业还是商业,转变的不是尊卑之别,而是社会贡献主次之分。

农业为何位居第二?

士农工商,它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古籍《管子》里记载的一篇文章: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读书出仕便是最受尊崇的。古语也有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指的并非职业高低之别,而是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这类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最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贡献的。

“士”居首位当之无愧,可为什么古代农业会位居第二呢?

伟大的精神领袖马克思曾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显然,历代的为政者都知道商贾的重要,但还是要把商贾定位在了四民之末,并且对他们严加限制。为什么?这就要结合历史发展情况来看了。

古代讲究名以食为天,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曾在《管子—牧民》中写到: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这句话我们在现在也经常能够听到。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让人民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搞建设。然而细数我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饥荒却是常态:

唐朝至少39起饥荒,《新唐书》有载;

宋朝至少113起饥荒,《宋史》有载;

元朝饥荒47年,每个饥荒年份都会出现一到多次大饥荒,《宋史》有载;

明朝更不用谈,天灾人祸不断,尤其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时期,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整个明朝时期至少132起饥荒;

就连接近现代的清朝也出现大大小小126起饥荒;

...

看到没有?就连中国史上发展最为繁荣的唐朝都出现过39起饥荒,更何况更久远、经济和农业技术更落后的朝代。所以说,以前解决温饱才是民生大事。

另外,重农也是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皇帝心想:全国人民都务农了,人人就吃饱了,人人都吃饱了,老百姓就本分了,就没有人起来造反了;事实上确实如此,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起义都是“逼上梁山”的不得已而为之。

历史上商人不得重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范蠡,哪怕他辅勾践灭吴,功劳巨大,一生有辉煌业绩,却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更惨的还有东晋的石崇,后来被灭了三族;明朝的沈万三,全家被发配云南,走到半路上还被斩了;还有清末的胡雪岩,最后被摘了顶戴花翎,抄没了家产,郁郁而终。历史上留名下来的商人大多没有什么好的结局...

商业取缔农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

还记得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吗?

当生存的需求得到满足,人就会追求更高的需求。于国而言,同样如此。与其说是商业取缔农业,不如说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整。人们不再考虑吃得饱,而是吃得好。

有一句话叫“你越在乎什么就越缺什么”,这就好比当今社会不少人抨击网民关注娱乐大于国情。事实上这恰恰是社会稳定国家强大的体现。如果有一天网络上真的人人聊的都是国情和民生,那社会可能真的就到了要人人自危的地步了。

话说回来,历史发展重心是如何从农业走向商业的呢?在我国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作者路遥通过平凡的小人物孙少安,向我们再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贫苦阶级通过商业发展带动全村致富的艰难过程。

平凡的世界剧照

受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双水村的村民勤劳肯干,却一直是远近闻名的平困乡村。借着政策扶持,青年孙少安首次提出建砖厂改变贫困现状,就被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反对,村名更是背后指指点点,商业之路困难重重。

然而,通过孙少安和妻子的不懈努力,砖窑越办越好,曾最穷的孙少安一家日子越过约红火,还带领全村村民走向了致富道路,摘掉了双水村的贫困帽子。

事实上,双水村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有多少个类似的双水村,都是通过由“士农工商”到“士商工农”转变的正确道路富裕了起来,才逐渐有了今天的全民小康生活!

“士魂商才”才能成就“强国”

为什么物质财富的增长改变了中国,可人们的仇富心态却越来越严重?其实,人们仇的不是富,而是“为富不仁”。而真正的“士魂商才”,自古以来都是“强国”的中流砥柱,深受百姓爱戴。

比如上面提到的孙少安和范蠡;再比如《左传》里的一个郑国著名商人弦高。

一天,弦高赶了几百头牛去做生意,突然遇到准备突袭郑国的秦军。面对危情他急中生智,淡定的向秦国的军队长官表示,“这几百头牛是郑国的国君犒劳秦国大军的”。正是此举,让秦军以为郑国早有准备,便把牛牵走了,没有攻打郑国。

弦高虽折损了所有的牛群,却用他的私人财产拯救了整个国家,使全国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如此壮举,如何叫人部尊之爱之?!

只有当企业家或者商人,与士大夫一样,无论其所具备的财富还是知识,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行发展的车轮。

如今这样的商人不在少数,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多。

-完-

上文所有图片除水印说明,全部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谢你看完!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巴巴历史】头条号,支持下作者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5

标签:农工商   宋史   秦国   商人   明朝   历史   饥荒   工农   地位   关系   农业   社会   商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