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被处决当日,十万岳家军为什么没来劫法场?你看监斩官是谁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手下的十万岳家军也不是等闲人物。然而在他被含冤处死之时,这十万岳家军却无一人敢来劫法场,莫非人人都是贪生怕死之辈?

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当时处死岳飞的监斩官并非是秦桧,而是另一个特殊人物。

一、岳飞为何必须死?

众所周知,岳飞是一个无限接近完美的“完人”。

岳飞出身行伍,但文武兼修。与同期贪财好色的大多数将领相比,岳飞完全是鹤立鸡群的存在,优秀出了一大截。

他体恤下属,“卒有疾,亲为调药。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有颁犒,均给军吏”;他治军严明,岳家军有军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深受百姓喜爱;他品性高尚,酒色权财一概不沾,生前身边只有妻子黄氏一人,从未有过纳妾想法;他幕僚众多,广大士子都将其视作儒将典范,十分崇敬他的人品。当时有位朝廷官员朱芾,就是因为倾慕岳飞为人,主动投入他的麾下,为岳飞做事……可见,当时的岳飞相当于全民偶像,同时深得民心、军心、士心。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忠臣良将,最终却落得非死不可的结局!实在是令人不解。

关于岳飞的死因,现在已经有很多考论,大致分为三种论调:

一是秦桧要杀岳飞。

在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岳飞之死”版本中,秦桧一直被描绘为岳飞的死对头,但大多数有关私仇。

而在历史上,这理由也是十分简单粗暴,秦桧一心想要与金人议和,但岳飞却是金人眼中的绊脚石。为了令金人消除疑虑,秦桧便决定除去岳飞。

二是赵构要杀岳飞。因为岳飞功高震主,赵构心生忌惮,担心其势“尾大不掉”,不如及早扼杀。

三是金人要杀岳飞。

颖昌大捷之后,金兀术在给秦桧的信中说:“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而此一要求,竟被赵构秦桧这一班昏庸的君臣所接受。

其实综合下来,这些说法都早有佐证的依据。

毋庸置疑的是,赵构是绝对主谋,而秦桧则是其附庸。

首先,我们都知道在对金态度上,赵构和秦桧是主和派,而岳飞则是主战派。

岳飞出生于北宋末期,青年时期目睹了金人的残暴掳掠行为,心中常怀山河破碎之恨,很看不起那些为一己之利投降求和的小人。

而赵构和秦桧呢,都有过被金人俘虏/追捕的负面回忆,他们脑海已经深植了“金强宋弱”的意识。因此,在金人威胁力度不大时,更倾向于议和政策。

但岳飞哪里能干?

他曾对秦桧大开嘲讽:“相国某臣不轨,恐贻后世讥。”

秦桧但笑不语,私下就跑去找赵构告状:“以飞不死,终更和议,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赵构一盘算,觉得秦桧说得对啊,于是纠集了一群平时对岳飞就有意见的官员,决定把岳飞给干下去!

可能有人会不解,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古代封建社会,赵构想要杀个大臣,用得着这么折腾,还要暗着商量?

无他,岳飞的威望实在太高了。

杀人不过头点地,但如何杀得令人心服口服,却是件难事!如果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想处死岳飞,首先天下人就不会同意。

即便岳飞下狱之后,“叛臣”罪名几乎板上钉钉。在审讯阶段,一名叫何铸的官员仍然对岳飞谋反之事抱有疑惑,还偷偷去问宰相秦桧。

秦桧见这小子一根筋,没法打机锋,索性直说了。

史载:“(何)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

杀岳飞,是皇帝的意思!

何铸恍然大悟。

有人会疑惑,岳飞是“中兴四将”之一,于抗金伟业上颇多建树,赵构也十分倚重这位名将,说是左膀右臂也不为过。哪有人喜欢自残的呢?

二、宋朝皇帝的“遗传病”

话说回来,赵构对岳飞的情感十分复杂。

作为临时上任的皇帝,赵构内心极其没有安全感。他一边害怕金人侵扰,又畏惧二圣回归,还担心大将权重。基于第一点,赵构不得不依赖于岳飞的军事才能,但他只想让岳飞保卫南宋,并不想让他北复中原。

我们要知道,赵构这个人最重视的东西是什么。国泰平安?驱逐金人?收复失地?

其实就两个字,“皇位”。

为了稳住皇位,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岳飞偏偏又领会不到。

令得赵构好生纠结。

对于岳飞的军事才能,他是一百个放心,然而对于岳飞的性格,他是一万个不放心。

其他将领每次出兵抗金,都是只守不攻;岳飞却不一样,是越打越上头,恨不得把金兵都撵回北方老家!

为此,赵构特地下诏,告诫岳飞:只需收复所夺之地即可,千万不要北上犯金,否则就算立下战功,也定要严惩!

但岳飞哪里肯听,几次北伐连连大捷,打得军心大盛、民情沸腾。坊间大赞岳家军威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见时态大好,赵构也不忍心泼冷水了。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赵构为了家将岳飞,送给了他一面锦旗,上书“精忠岳飞”。

一时间,举国上下,都把岳飞视为忠臣模范,街头巷尾都传遍了岳将军的美名。

然而,关于岳飞的好话太多了。传到赵构的耳朵里,便多了许多莫名意味。

此时的岳家军已有十万兵马,占全国兵力四分之一,确实具有“撼山填海”的威力。在赵构的眼中,这已然是一只随时可以摆脱皇权辖制的庞然大物,且难以忽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而,天下百姓,却只知岳家军,而不知天子了……

而一心想剿灭金兵的岳飞,全然没思考到这点,还多次向赵构要求补充兵力。

心事重重的赵构,耐着性子多次拒绝:“宁可缩小防区,也不能添兵”,要防止“尾大不掉”。

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四月,因高宗在让他节制淮西军北伐问题上出尔反尔。岳飞生气啊,索性上山守孝去了,把赵构可气坏了。

而同年八月,岳飞的耿直又到了一个高度。他担心赵构皇储问题,出于好心向他建议:“早立皇储。”

赵构经他提醒,更是着恼。赵构此时三十出头,正值盛年,按理说并不需要忧心后嗣问题。然而,经历扬州溃退一事后,赵构被金兵威势吓破了胆,被迫奔命,浪迹海上,逃亡期间失去了生育能力,再加上他没有子嗣,皇储问题一直悬空。

但朝中无人敢提此事,就算提,大多也是委婉试探,就是怕触到皇帝逆鳞。

岳飞说话如此直白,倒是令赵构一时间不知如何应付了。于是硬邦邦道:“武将不能干预朝政”。

闲下来时,赵构琢磨了一下岳飞的话,心中不禁越发怀疑起来。当时岳飞有句口号叫“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这“二圣”,一个是他爸,一个是他哥。

万一岳飞真要干成这事儿了,又置赵构这位现任皇帝于何地呢?

想到这里,赵构又不免担忧,金人对岳飞如此憎恨。要是哪天金国决心扶持宋钦宗再建立一个伪宋政权,那么……从赵构的角度说,其威胁之大已经不亚于冒出一个敌国。

三、“岳飞之死”中隐藏的三位凶手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一心求和的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大捷在望的岳家军班师回朝。岳飞愤慨难言,但终究不敢违抗军令。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秦桧在赵构的示意下,先利用台谏令岳飞陷入“叛国疑云”,又卸其军事实权,其后将其送入大理寺审理案情,最终于年底将岳飞处决。

岳飞死讯传出后。一时间,奸臣昏君却如释重负,朝野民间震惊无比,直骂秦桧是陷害忠良的卖国贼。然而,秦桧毕竟只有一人之力,哪怕有赵构的支持,他想要除去岳飞亦非难事。

而那些隐藏的帮凶,才是真正断绝了岳飞生机的关键!

第一位,四大名将之一的张俊。

诚如岳珂(岳飞之孙)所言:“先臣之祸,造端乎张俊。”

这位可谓是陷害岳飞的急先锋,在军营时他便对岳飞十分嫉妒,一心想独揽军权。但是碰上金人,他却缩如鹌鹑,一心议和、毫无斗志。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又菜又爱玩”。

作为议和派,张俊早早就站到了最安全的位置。奈何此人心胸狭隘,先是向同为四大名将之一的韩世忠发难,诬告其不成,才将目标转向岳飞。

同年八月,台谏官万俟、何铸、罗汝楫揣摩上意,与张俊密切配合,连上六章弹劾岳飞。

之所以张俊在陷害岳飞活动中不遗余力、穷凶极恶,一方面是投赵构、秦桧之所好,邀功取宠、汲求富贵,另一方面是忌恨岳飞、公报私仇。

据《宋史》记载:张俊归自楚州,与桧合谋挤飞,令、劾飞对将佐言山阳不可守。命中丞何铸治飞狱,铸明其无辜。桧怒,以代治,遂诬飞与其子雲致书张宪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及令宪措置使还飞军;狱不成,又诬以淮西逗遛之事。飞父子与宪俱死,天下冤之。

第二位,时任岳家军前军副统制,王俊。

在大家的普遍印象中,岳飞手下的岳家军是铁板一块,个个忠君爱国、拥戴主帅,绝不可能有叛徒。

然而事实却注定令人失望了。

岳飞被构陷谋反时,他部下的几位将领态度都十分微妙。

王俊,时任岳家军前军副统制,在号称“岳家军之矛”的岳家军前军任职多年,却多年没有升职。为此事,他心中常怀不平之意。

在岳飞“谋反”案伊始,他便第一个跳出来指认岳飞有谋反意图,当面对质也无所畏惧。

因为王俊“揭发有功”,他还被朝廷嘉奖,不仅得了一场滔天富贵,还得以升任观察使。

然而王俊职位卑微,很难接触到什么大人物,更不用提直接向皇帝告状。光凭他一个人的力量,也无法完成对岳飞的诬告。这里面,还少不了襄助他的中间人。

第三位,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王贵。

王贵,便是这个中间人。岳飞离任后,他曾经统管过一阵子岳家军。在接到王俊的诬告状后,他顺水推舟,将这些文字材料转交给了自己的上级官员。

史书上记载:“王俊诣都统制王贵,告副都统张宪(受岳飞之势)谋据襄阳为变……以统制官傅选为证。”

此时王俊诬告初具效果,被告席上除了他直接指证的岳家军副都统张宪,还有谋反主谋嫌疑的岳飞。

而证人席上,分别有三位熟人,分别是岳家军中的统制官姚政、庞荣、傅选等。

亲人捅刀,痛上三分。而战友反水的威力,已不是捅刀背刺能比了。不知道当时的岳飞心不心寒。

这么看下来,令人心情复杂。岳家军里难道全是反骨,没有一个良心尚存的将领吗?

当时,军内有名叫董先的统制官,曾被秦桧拉到大理寺作证。此人还算耿直,虽然不敢替岳飞翻案,也不诬告:“曾见岳飞说:我三一二岁上建节,自古少有。即不曾见岳飞比并语言。”

事实上,这样不选择站队保持缄默的军官,才是岳家军里的大多数。他们虽然没有那些会站队、会耍心机的小人获利颇多,大多数也是结局良好、颇受重用。

然而,在这种一边倒的趋势下,沉默就是纵容,中立就是态度。

这,就是赵构希望看到的场景。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被害的日子。

即便到了这一步,赵构还是不放心。为了确保岳飞必死无疑,他还安排了一张“秘密底牌”。

这里,先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岳飞被处决当日,十万岳家军为什么没来劫法场?

如今也有了答案。

一是压根没有法场可劫。当时关于岳飞之死,坊间有几种说法,说岳飞与下属张宪、长子岳云一同被问斩于风波亭中,也有人说岳飞是被毒药鸩杀。

但按照宋代野史《朝野遗记》的说法,岳飞是在大理寺狱中,受酷刑而死的。

如果有人想要劫走岳飞,势必要面对大理寺的层层森严守卫,实在是难如登天。 

二是监斩官的问题。

当时负责处决岳飞的官员不是别人,也是一位世代忠良名将之后。他就是杨家将的后人,时任殿前都指挥使杨存中。

可能有人会问,杨存中作为忠良之后,为何忍心对同为忠良的岳飞下手呢?

原因无他,杨存中作为赵构的亲信心腹,自然不敢违抗君令。而外界深知杨家将贤名,也心有顾忌,不敢轻易涉嫌。

不得不说,赵构为了除去岳飞,当真是煞费苦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法场   岳家   大理寺   忠良   皇储   绍兴   将领   名将   公元   当日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